从甲骨文的刻痕到竹简的墨迹,中华文明以五千年未断的传承,书写着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本期《何以不断流?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古今对话》视频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雷博以孔子“存亡继绝”的文明拯救为切入点,揭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深层密码,展现中华文明在断裂危机中自我更新的生命力,为理解“何以中国”提供历史注脚。
内容详情
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出论述,其中“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被放在了首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
在长期的历史演化的过程中,中华文明能够以我为主,在受到冲击和发生变化时,始终保持鲜明的文化特性。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突出的连续性的重要关键,就在于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和深刻的自觉,不断回应挑战、突破自我。
在历史上,中华文明连续性曾经面对的最重大的一次挑战是在春秋晚期,而当时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回应者,就是孔子。孔子面对的是哪些挑战呢?
首先是礼崩乐坏、价值失序。周天子失去了政治权威,各个诸侯国互相征伐、战乱不休,鲁国甚至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现象,也就是卿大夫的家臣成了事实上的国家掌控者。政治权威的衰落,带来的结果不仅仅是动荡,更是伦理的瓦解,弑君杀父、篡位夺权的现象越来越频繁,老百姓也在其中深感苦楚。
更可怕的是,在动荡变乱的背景下,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文献凋零,甚至可以说是文明断裂的危机。
孔子周游列国,到夏商两代后裔的杞国、宋国,却发现文献不足,很多上古三代历史已经不可考了。从炎黄到尧舜,中华文明曾经有过的伟大创造与重要记忆,有可能要沦亡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孔子在其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存亡继绝的重要作用。
在孔子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鲜明而深刻的历史自觉与文明自觉。孔子的这种精神,北宋思想家张载将其提炼为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后来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信念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与智者,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豪迈精神,推动我们这个古老的文明不断返本开新、涅槃重生。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