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力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汇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磅礴伟力,市委宣传部、市社科院(市委讲师团)联合组建北京市“伟大抗战精神”百姓宣讲团,巡讲活动于8月11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启动,10月31日在市直机关“工会学堂”圆满收官。

两个半月来,累计开展全市巡讲66场,线上线下受众1300万余人次。通过沉浸式宣讲、连麦宣讲、短视频、宣讲剧等创新形式,吸引中央媒体、市属媒体多角度、深层次持续报道120余次,30多家媒体平台形成宣传矩阵,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精心策划,构建立体传播矩阵

伟大抗战精神直抵人心

宣讲团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紧扣重大时间节点、依托首都红色标志地,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深入社会不同群体,精心策划组织多亮点、广覆盖、深报道的宣讲活动,不断扩大宣讲覆盖面和影响力。

紧扣时间节点,强化记忆共鸣。精心选取与抗战历史紧密相关的重大时间节点组织宣讲,强化仪式感与教育意义。8月11日,日本投降日前,宣讲团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首场报告会,首都各界干部群众代表200余人聆听报告会,在真实场景中唤醒民族记忆;9月4日,北京市中小学开学日,在北京四所中小学校同步组织宣讲报告会,500余名师生感受抗战精神洗礼,为青少年上好“开学第一课”;“九一八”事变发生纪念日,走进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建筑大学,为全市57所高校举办专场宣讲,现场3500名师生及首都各高校数万名学子线上同步收看报告会,引导青年学子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成长力量。

依托红色标志地,强化情境体验。宣讲团先后走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香山革命纪念馆、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平西情报联络站纪念馆、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平谷区鱼子山红谷基地、房山区霞云岭乡堂上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革命歌曲纪念馆等一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红色场馆和纪念地。通过在这些历史事件发生地进行“沉浸式”宣讲,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现场感与历史的代入感,使听众在身临其境中感悟抗战历史,接受精神洗礼。

覆盖广泛群体,宣讲效果直击心灵。宣讲团扎实开展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城乡社区、进校园、进军营、进各类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进网站的“七进”巡讲活动,深入北京市各区各系统举办66场报告会,宣讲故事深深打动了各界听众,很多观众在现场潸然泪下,报告会结束时拉着宣讲员的手表达激动心情。宣讲现场多次同全市高校、全国海关文化建设协作区、内蒙古乌海市等线上连麦,将宣讲影响力扩展至京外地区,实现了跨区域联动。

突出多层次宣传,打造立体传播矩阵。宣讲团受到媒体广泛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各区融媒体中心等30多家媒体对宣讲进行120余次报道,影响范围辐射全国。除传统媒体报道外,拍摄制作“讲好百姓故事 弘扬抗战精神”系列宣讲短视频20部,在学习强国、北京日报、宣讲家网、北京宣讲公众号等平台同步推出,多部作品点击量破10万+。同时,在抖音、快手、北京时间等十余家新媒体平台开展“云直播”,仅9月18日当天直播观看量241.7万,微博话题阅读量达1105.5万;在公交、地铁、楼宇电视、城市大屏等平台进行线上“云宣讲”,构建起立体化传播矩阵,形成了强大宣传声势,拓展了社会宣传的广度与深度。

锚定主题,深挖多元故事

立体呈现全民抗战伟大图景

紧紧围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一主题,精选20个故事,立体呈现北京地区抗战图景。

英雄壮歌与凡人微光交相辉映。宣讲既讴歌彪炳史册的英雄将领,也铭记普通士兵的牺牲奉献。

八路军研究会副秘书长沙峰含泪追忆其姥爷——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太行、壮烈殉国的英勇事迹;七旬志愿讲解员林汉京深情讲述吉鸿昌将军慷慨就义的凛然气节;孙畅通过姥爷留下的三封泛黄家书,展现了“宁可阵前亡,不愿在后方!”的坚定抗战信仰;退休军官、战时一等功臣王曙光,则讲述了受狼牙山五壮士精神感召参军报国,负伤致残后仍以坚强意志续写军人忠诚的故事。这些讲述,共同诠释了中国军民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使命担当,展现了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力量。

家国情怀与人民智慧深度融合。宣讲团深入挖掘蕴藏于人民之中的伟大力量。

革命后人马成生动回述顺义焦庄户乡亲们运用智慧构筑“地下长城”的地道战传奇;蒙藏学校旧址物业管理人员罗通动情讲述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之母白文冠,为免儿子受敌胁迫而绝食殉国的感人事迹,彰显了英雄母子的家国大义;任溢洋以真挚情感讲述“英雄母亲”邓玉芬舍家纾难、送子参军的卫国情怀;高校教师韩小南则揭示了石景山炼铁厂工人们以“技术性抗战”方式,巧妙反抗日军经济掠夺的隐秘斗争。这些来自百姓视角的故事,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抗战决心与无穷智慧。

多维战线与国际合作深度挖掘。宣讲突破单一军事视角,呈现全民抗战全面抗战的丰富图景。

北京印刷学院学生杨舒惠讲述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革新印刷技术,用“笔杆子”做武器坚持宣传抗战的故事;北京佑安医院医生扈彩霞深情回忆其爷爷扈金兰为守护“新中国金融摇篮”——冀南银行而壮烈牺牲的事迹,揭示了经济战线对支撑持久抗战鲜为人知的贡献。同时,宣讲展开抗日国际视角,海淀区苏家坨镇干部郑凯雯再现法国医生贝熙叶开辟自行车“驼峰航线”为根据地运送药品的国际主义精神;平谷区农业农村局范东明讲述平谷百姓冒死救助11名美国飞行员的感人故事,凸显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深厚情谊和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

历史传承与当代发展有机衔接。宣讲注重展现抗战精神的当代价值与红色传承。

房山区委党校教师刘金玲聚焦马安村荣获的“抗日模范村”锦旗,描绘其如何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首钢退休干部李镭讲述石景山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挖掘二十九军大刀队历史渊源,推动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新貌;丰台区宛平街道社区工作者郑然接过爷爷的接力棒,延续73年义务讲解卢沟桥抗战历史的家族传承;中央民族大学学生吴怡萱通过讲述哈尔滨“731”侵华日军罪证陈列馆的国仇家恨,抗战馆“资深”小讲解员吴艾宸通过讲述自己绘制画中的英雄故事,展现了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的接力传承。这些内容有力证明了抗战精神并非尘封的历史,而是持续激励当代人砥砺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

大胆创新,活化历史叙事形式

抗战精神焕发时代光彩

为让80年前的抗战精神更好地打动当代听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心灵,宣讲团大胆创新,融入科技、艺术等多种元素,提升传播感染力,让尘封历史“活”起来,让抗战精神“火”起来。

形式呈现上,融入科技、艺术多种元素。积极运用现代科技与多元艺术手段提升宣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在宣讲中特别设置了“向英烈和先辈致敬”环节,创新性地运用AI技术,让左权、赵登禹、吉鸿昌、王二小等抗日英雄的形象“走”到观众面前,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对视”,这一设计既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先烈的真挚告慰,视觉冲击力强,情感震撼力大。同时,将《黄河大合唱》钢琴曲现场演奏、《挺进军歌》吉他弹唱、手绘英雄绘本展示等艺术形式有机融入宣讲过程,使“文化抗战”的历史有了可听可感的当代呈现,极大丰富了宣讲的吸引力、穿透力。

宣讲互动上,增加齐唱革命歌曲、诵读宣讲主题等环节。改变单向输出的传统模式,注重增强宣讲现场的互动性与参与感。报告会结束环节,精心设计全场齐声诵读“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核心主题,强化价值认同;组织全场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黄河大合唱》等经典革命歌曲,将听众从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情感在合唱中得到升华,氛围在互动中达到高潮。在高校宣讲中,设置面对面交流环节,宣讲员与青年学子就宣讲内容、历史感悟、时代责任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在思想碰撞中深化认识,坚定报国信念。

创新载体上,组织高校红色宣讲剧创作,激发青年报国之情。紧密结合“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信仰行”活动,围绕“伟大抗战精神”主题,组织首都高校学生开展红色故事汇宣讲剧创作展演活动。17所高校大学生,以话剧、舞台剧、音乐剧等青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自编自导自演了19部精彩生动的宣讲剧。如北京联合大学创拍《信仰的电波》、首都师范大学创拍《马栏烽火起 军民鱼水情》,北京城市学院在焦庄户地道站纪念馆排演情景剧,这种交互式、沉浸式的表达,使红色文化在高校“活”起来、“火”起来、“新”起来,丰富了“大思政课”的内涵与形式,有效激发了青年一代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北京市“伟大抗战精神”百姓宣讲团以扎实的组织筹备筑牢史实根基,以多元的内容设计还原立体抗战,以多维的宣传矩阵覆盖广泛人群,以创新的京华实践让抗战精神“活”在当下,传承未来。宣讲团以百姓讲故事为火种,让每一个故事、每一次宣讲,都是对历史的追思、对精神的传承;让抗战精神照亮民族复兴征程,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在新时代坚守初心、奋勇前行,为实现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