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项目、战略投资、共同致富……在互联网的隐秘角落,涌动着一批非正规平台。它们制作粗劣,却披着“高大上”的外衣。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官方路径接触不到的平台获取不易,如果出现在老人手机之中,很可能说明老人距被诈骗一步之遥或身陷其中,需尤为警惕。

深陷

一睁眼就上课  一发钱就汇走

邢女士的公婆已七八十岁高龄,都是听障人士。提及近一年来公婆对“投资”的痴迷,邢女士直呼“闹心!”“他们自己会形成一个圈子,一些老人熟了之后就开始借钱。残疾人圈子本来就小,公婆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友谊,都会借出去。对方还钱的时候,估计是显摆了自己怎样‘赚钱’的,老人信了就加群,下载App往里投钱。”

起初,老人的钱都是由邢女士的丈夫转到微信里,供老人日常使用。发现端倪后,丈夫便不再帮忙操作微信转账。老两口竟直接去银行,将钱款转入相应账户。丈夫多次劝说,甚至爆发争吵,依然无济于事。

“有时候就看到他们几台手机在微信群发东西、上课。很多直播,就是用各种理由劝人交费。”令邢女士觉得夸张的是,为了与听障人士沟通,骗子还配合打手语。有次从远处见到公公婆婆在“上课”,她大声冲屏幕喊道,“报警抓你这个诈骗犯!”结果对方秒挂电话。

“买了四五个手机来回做任务,每天一睁眼就是上课”“好多没听过名字的App,也不知道从哪儿下的”……社交平台上,诸如此类反映家中老人被来路不明App骗钱的帖子比比皆是,范围涵盖全国各地。

亲戚朋友、社区邻居、广场舞的伙伴、老年大学的同学……从大家的交流可以看到,老人接触信息的途径,基本就是熟人带熟人,加群“找到组织”,再通过各种App、网站等进行“投资”。这些所谓的平台大多宣称是在运行国家项目、战略投资、隐藏福利等,基本模式可概括为,存一些钱,即可按期“提现”获取分成,甚至坐等“上市”,后续“多投多得”。

邢女士记得,老人曾提及,自己在账户中的资金已经达到十几二十万了,再投一些就能赚更多。“但只是账面回报,说白了就是数字而已,肯定提不出来。”

暗流

层层加密转介  公开平台难寻

老人们的“投资”平台从哪儿获取?记者调查了一批提及度较高的涉诈平台,发现这些非正规的App、网站等,犹如翻涌在网络隐秘角落的一股暗流,通过普通渠道很难触及。无论手机使用哪个系统,自带的应用平台都搜索不到,要专门的链接才能访问,甚至还要有邀请码。

一个打着“国家能源集团”名号的“国能App”投资平台,在某QQ群内有人分享了一份下载说明。需要在安卓系统中,复制粘贴相应链接来下载,且要输入该分享者的邀请码才能注册,开放的应用平台上却“查无此名”。

“国能App提现不到账,要关网跑路,就是诈骗!”记者注意到,不少围绕该平台的讨论帖中,除了交流家中老人上当经历,还有其他平台的人趁机推销。“转华能吧,现在都玩这个了!”“国网,每天10块钱随时提,不用等”……

“来找我:身高、体重、腰围。”一条评论中,有人报出几组数字,乍看有些奇怪,连在一起,即是其微信号码。记者添加后,对方自称小雪,推荐在“国网”上进行投资,并发来一些内容介绍。而具体到下载,还要再转场至QQ。添加QQ号后,小雪发来一条链接,需复制至浏览器进行登录注册。由此,记者进入到“国网”页面,其全称为“中国人际网”,小雪已为记者填好邀请码,其余手机号码、支付密码等,需由记者自行填写。

虚构了一些资料后,记者按要求完成注册,页面弹出一个二维码,推荐下载某通信软件以加入群聊。这是一款密聊软件,需使用安卓系统进行下载,具有加密通讯、阅后即焚等功能。记者的手机系统并不适配,尝试用微信扫描该二维码,出现“停止访问该网页,包含不安全内容等提示。”

暂时加不了群聊,并不影响软件的使用。小雪指导记者在“国网”中进行充值,称其为9月刚开的新平台,第一波进来福利很大。“开网支付490元,后续每天签到可领10元,直到永久。49天回本,以后都是赚的,限前10万名额。”另外赠送10000股权,以后上市可以分红或者交易。还有一张GK卡邮寄到家,出国能当护照,坐飞机火车享受半价。

打假

宣讲漏洞百出 权益子虚乌有

宣传得天花乱坠,事实上,这个所谓的“中国人际网”平台,可谓漏洞百出。记者刚完成注册,便弹出一份“公告”,称“为加快发展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国人际网应国家号召推出国网圆梦基金,为所有国网股东提供更多富民政策。”

紧接着,是一份落款为“中国人际网办公厅”的红头文件。称“携手国家相关部门,为参与正式开网的10万名客户提供政策红利,打造第一批中产阶级群体,促进财富合理分配。”

表述错句连篇,机构子虚乌有,这些内容令人一时不知从何吐槽。再看小雪展示的所谓GK卡,外表犹如银行卡,但材质粗糙,就连卡号也非凹凸制作而是印刷上去的。至于“出国当护照,坐飞机火车享半价”等说辞,只要稍有常识的人都能认识到,完全是无稽之谈。

与之类似,一系列打着“国家能源集团”名号的“国能xx”App,运作方式也是如出一辙。而在老人们不断期盼所谓的“收益”真正到账时,国家能源集团早已多次发布打假声明,称该集团从未向社会公众开展任何形式的“投资理财”或“股权认购”活动,从未开发或授权他人开发任何投资理财类手机App。

记者注意到,公安部、北京警方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发布一批涉电信网络诈骗的App名称和相应网址,累计至今已达上千个。调查过程中,因访问不明链接,除了手机弹出风险提示,记者还先后收到来自国家反诈中心、工信部反诈中心、北京市反诈中心的数次短信,均警示“可能正在遭遇电信网络诈骗!立即停止操作!”

遗憾的是,这重重拦截对老人而言,却经常置若罔闻。有子女按软件搜索名字,将网警提示发给老人看,却惹得老人生气。有的子女无奈感慨,“专门去官网找了公告,将人家发的辟谣举到我爸脸上了都不信!”

手记

盼回报又拒认骗 自我麻痹难自拔

为啥老人好像谁都能信,就是自家子女不信?此前各界对此已多有分析,而记者在体验中,一大感受便是访问这些平台并不容易。它们隐藏颇深,获取门槛不低,老人要怀揣着一定决心、具备相应的手机操作技能,才能“克服困难”加入进来。

对投资理财兴趣浓厚,又从源头上识别不出这些平台之假,还以为是自己“独具慧眼”。这两者结合,可不就是天然替诈骗分子经过了一番“筛选”?记者发现,由于有的手机系统可对不明链接起到过滤屏蔽作用,为顺畅使用平台,老人还会拒绝子女为其更换手机的提议。

运作上,许多骗局采用典型“养猪盘”模式,起初做任务或投资后,平台会返还小额“收益”。此举对老人“见回报”预期十分奏效,且会在同龄人群中产生自发传播。而到了“肥皂泡”破灭的一天,老人或许未尝不知自己受骗,但不承认就总有个“盼头”。一旦认清现实,意味着之前种种打了水漂,由此产生的挫败感可能会让老人开启防御机制“自我麻痹”。

事实上,欲望和贪婪普遍存在于人心之间,记者发现还有不少中青年群体,会热络讨论一个又一个刚开的“盘子”。明知不能长久,也想着捞笔“快钱”就跑,侥幸自己不会被“套牢”,而这正是诈骗赖以生存的土壤。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