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五五”时期城市照明发展规划》近日发布,为未来几年的北京绘制了美好的夜景蓝图。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北京的夜景照明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夜形象”一路提升。如今,京城大力发展“夜经济”,催生了一大批夜景打卡地,古老的北京城正释放“夜”态新活力。

到天安门广场观美景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的电力供应比较紧张,夜景照明只集中于个别重点地区。那时候,京城最吸引人也是最令人难忘的夜景,无疑是举行庆典活动时的天安门广场。

在当时的条件下,天安门城楼进行了灯光装饰,城楼上悬挂着八盏大红宫灯,显得庄严、美丽。正阳门城楼装上了电灯,一个挨着一个,好像一串串珍珠。1953年“五一”期间,天安门广场灯光灿烂,人们拥挤着,愉快地歌唱着。(1953年5月17日《北京日报》3版,《难忘的“五一”之夜》)

1956年10月3日,《北京日报》2版

天安门广场上燃放的礼花尤其绚烂。北京日报1956年10月3日2版《火树银花城不夜 万众欢腾天安门》记载了当时人们观赏礼花焰火的情景:礼花焰火是多种多样的,一时有无数腾空而起金光闪闪的连珠花,一时又从天空散下千百种菊花似的礼花。它们在探照灯的巨光转动中,显得鲜丽夺目。

1959年,长安街夜景。高宏摄

1957年,首都人民庆祝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活动举行。节日的电灯为天安门城楼和周围建筑物镶上了珍珠般晶莹的边框,探照灯光和礼花把天空绣成了彩幕。载歌载舞的人们和美丽的夜景融为一体,看得观礼台上的各国外宾也坐不住了,他们有的随着乐曲起舞,有的小声唱着歌,有的举着照相机不停地按快门,还有的干脆跑到广场上一同狂欢。(1957年11月8日《北京日报》1版,《50万人天安门前大联欢》)

1963年,夜幕下的大栅栏。高宏摄

1959年国庆节前,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大道两旁装上了新型路灯,也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华灯。天安门广场上的华灯每个灯柱有9个灯泡和16个投光灯。从东单到西单马路两旁的华灯灯柱上各有13个灯泡,每隔50米就有1个灯柱。(1959年9月6日《北京日报》2版,《长安街上灯花怒放》)那年国庆节期间,华灯把天安门广场照耀得如同白昼,被电灯装饰起来的天安门城楼和广场两侧的人民大会堂、博物馆及其他建筑物也齐放光明,到处灿烂夺目,如同水晶世界,千千万万的人们来到这里观赏美丽的节日夜景。(1959年9月30日《北京日报》3版,《首都节日气氛浓厚盛装迎接贵宾》)

1965年10月1日,《北京日报》7版

1965年,华灯换上了北京生产的新式灯泡——“自镇流水银荧光灯”。一盏这种灯,比两盏普通的白炽灯还亮,而且光线柔和,灯下颜色漂亮。此后,长安街、天安门地区的夜色更加迷人了。(1965年10月1日《北京日报》7版,《长安大道灯如昼》)

赏灯成为市民休闲娱乐方式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着京城供电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北京向现代化大城市迈进脚步的加快,京城的夜晚逐渐亮起来。

1986年,景山公园山顶的五个亭子进行了整修,每个亭子沿轮廓线安装了2000余盏串灯,点亮后体现出古建筑的造型美,为首都增加了一道美丽夜景。(1986年9月26日《北京日报》2版,《国庆之夜景山放异彩》)

1986年9月26日,《北京日报》2版

1992年是“北京旅游黄金年”。那一年,市旅游事业管理局推出了“不夜的长亮广场”“西苑黄金之夜”“北京旅游小吃城”和“金光一条街”大型晚间活动。各种新奇别致的灯饰、灯箱,将旅游黄金年中的首都之夜装扮得五彩斑斓。灯光下,人们品尝美食,参加游艺活动,大大丰富了夜间生活。(1992年4月17日《北京日报》5版,《市旅游局推出大型晚间活动》)

1999年,沸腾的天安门广场。叶用才摄

1997年,京城的夜景照明水平迈上新台阶。据本报1997年2月7日1版《京华不夜天》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侧安装了4个高7.9米、宽6米,写有“欢度春节”字样的大型透光彩灯箱。特制的60个直径达1.1米的大红灯笼,首次悬挂于广场中央华灯之间。广场北边两个左右对称的巨型宫灯,各高8米、直径6米,灯身上分别绘有精美图案,晶莹剔透,光彩照人。与此同时,东西长安街148组华灯和街两旁高大建筑物的轮廓灯、霓虹灯齐明。前门大街、西单大街、崇雍大街、王府井大街等十条商业街装饰灯齐亮,赤橙黄绿青蓝紫,五彩缤纷,斑斓多姿。这美丽的夜景不仅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就连北京人也乐此不疲。市民刘寅生一家五口早早吃完晚饭,专门从阜外大街的家中赶到天安门广场赏灯。他说,夜景设计越来越有新意,过年的气氛一下子就被烘托起来了。

1999年9月18日,《北京日报》1版

1999年,北京实施了大规模的城市夜景照明工程,形成了以天安门地区为中心,以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和南北中轴线为重点,以重要或繁华街道为集中景区,以古建筑和城市标志性建筑为特色的夜色景观,令北京城区的夜晚既具东方文化特色又富时代气息,大大提升了首都的夜景形象。(1999年9月18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夜景照明工程完工》)同年,《北京城市夜景照明管理办法》施行,京城夜景照明开始按照平日、一般节日和重大节日三个等级开放和管理,从此,市民平日也可以赏灯了。(1999年11月11日《北京日报》1版,《市民平日也可赏灯》)

璀璨灯火耀京城。那些年,出家门赏灯成为北京市民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

节能减排彰显一流城市“夜形象”

进入新世纪,北京增强环保和节能意识,运用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理念,打造一流水平的城市夜景形象。

2002年9月,西外景观走廊改造后亮出美丽夜景:西外大街与展览馆路相连,被五彩的灯光装扮得璀璨夺目,其中,动物园外成了灯光的世界,百余高科技新型灯把天文馆圆形穹顶缀成了“满天星”,营造出高雅、神秘、隽永的意境。(2002年9月18日《北京日报》1版,《西外景观走廊昨夜亮出美景》)

2002年9月18日,《北京日报》1版

新科技、新材料开始在城市夜景照明中大规模应用。2005年国庆节期间,北京各处夜景照明普遍采用了LED发光二极管等节能灯具,在保证景观亮度的同时,能耗降低了三分之一。以前,像建国门桥这样规模的立交桥照明每晚要耗电200千瓦,更换节能灯具后,80千瓦就够用。而且,灯光的亮度大大增加,寿命也延长了不少。永定门城楼照明采用了光导纤维代替电线和灯具,既节能,又便于维修,还消除了火灾等安全隐患,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照明效果。(2005年10月1日《北京日报》2版,《万盏节能灯照亮京城》)

2004年,不少游客到西山八大处乘坐缆车登高赏月,眺望京城美丽夜景。吴镝摄

2008年,北京站进行夜景照明改造后,霓虹灯照明亮度不仅比过去提高了30%,而且更加节能。工作人员说:“‘北京站’三个字夜景照明比过去更大,夜晚更亮。”勾勒北京站整体建筑外形的轮廓线夜景照明,由11850个节能暖光灯泡组成。让北京人倍感亲切的两个钟楼大表,由于采用了LED光源,时钟的数字也比以前更加清晰明亮。(2008年6月25日《北京日报》8版,《万余节能灯装点北京站新夜景》)

2009年,天安门地区夜景照明改造工程实施,涉及天安门红墙照明、纪念碑基座照明、国旗杆基座照明、金水桥照明和观礼台照明。有关部门根据天安门广场地区总体亮度规划指标,选用了配光合理、效率高的灯具。照明设计中还避免了光干扰,体现出绿色照明的设计理念。改造后,天安门广场夜景照明能耗节约显著,总功率由原来的210.2kW减少至100kW,节能效率提高五成。节能照明大大降低了环境污染,其中二氧化碳排放减少20吨,二氧化硫排放减少0.8吨。其节能减排效果等同于森林面积增加量74.46亩,有效改善了环境质量。(2009年9月14日《北京日报》6版,《天安门广场夜景照明全换节能灯》)

2011年9月30日,《北京日报》9版

2011年国庆节期间,北京所有夜景照明景观全部采用节能光源,严格控制开启和关闭时间,在营造节日氛围的同时,确保了节能减排、绿色照明。(2011年9月30日《北京日报》9版,《全市夜景照明今起连亮8天》)

京城夜景打卡地不断上新

近年来,北京大力发展“夜经济”,用光影讲述城市故事,催生了一大批夜景打卡地。

2017年,广渠路和双桥东路交界处的塞隆文创园内,46座12米高的水泥筒仓在激光投影的映射下五彩斑斓。这里曾是北京胜利建材水泥厂,后来随着首都功能定位调整为文创园。夜间,园区运用激光投影技术将全部筒仓打亮,成了广渠路沿线极具工业特色的夜景。(2017年9月20日《北京日报》1版,《46座水泥筒仓照亮广渠路》)

2017年9月20日,《北京日报》1版

2018年,以“未来,你好!”为主题的大型灯光秀在中关村大街点亮。夜色中,一栋栋现代化摩天大楼、古典建筑、居民小区、树木等慢慢被点亮,起初是柔和的暖白光,渐渐变成活泼的光串,整栋楼变成画板,怒放的牡丹、数字“1978”、“致敬”等字幕在楼宇间流动……最后整条大街变身蓝色海洋。(2018年12月11日《北京日报》7版,《“未来,你好!”灯光秀点亮中关村》)此后,灯光秀在京城轮番上演,令人大饱眼福。

2019年,金融街上演灯光秀,这场高新科技光影盛宴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观看。方非摄

2019年,通州区启动运河沿岸景观提升工程,其中包括11.4公里长的运河景观带夜景照明项目。岸线树木采用环形灯、投光灯和树木星星灯等进行亮化,桥体安装洗墙灯对桥梁侧面进行亮化,桥墩安装投光灯进行亮化。夜幕降临,通州大运河沿岸,火树银花,流光溢彩。泛舟水上,两岸桥梁、楼宇、树木、草地,各色灯光交相辉映,图纹流转,明暗渐变,如一首无声的交响曲,让城市副中心的夜晚变得多姿多彩。(2019年9月19日《北京日报》8版,《溢彩流光大运河》)

2020年,京城新添一条水绿相融、夜色璀璨的景观廊道——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水岸全线配置了灯光照明系统,步道、绿荫、桥梁、亲水平台的彩色灯带一起点亮,两岸的建筑也同时开启璀璨的灯光。灯光水色交融,这条美轮美奂的滨河夜景廊道已成为北京的“金名片”。(2020年8月19日《北京日报》8版,《亮马河映出北京金名片》)

2024年10月6日,《北京日报》2版

2024年国庆节前,中轴线上的钟鼓楼进行了景观照明提升。夜幕降临,钟鼓楼被一盏盏璀璨华灯点亮,古色古香的韵味不仅吸引了北京市民驻足,也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前来打卡。“我们早就在网上刷到了各式各样的鼓楼打卡照,感觉亮灯的鼓楼比白天还漂亮!这次趁着国庆假期,我们特意晚上来和鼓楼合影。”一对从东北来京旅游的年轻人,连行李箱都没来得及放到旅馆,一下火车就直奔钟鼓楼夜游。(2024年10月6日《北京日报》2版,《亮灯的鼓楼比白天还漂亮!》)

越夜越美丽。如今,北京正释放新“夜”态活力,市民游客可以通过旅游观光巴士、游船、骑游等多种方式,领略“夜京城”的魅力。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