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文“天”字的会意到《礼记》的大同理想,中华文明始终以“天下为公”的胸怀勾勒和谐社会的愿景。本期《从“天下大同”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频中,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陈红玉以“天下大同”的千年理想为脉络,展现其如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脉相承——从协和万邦的古老智慧到全球文明倡议的当代实践,揭示中国“为世界谋大同”的文明基因。

内容详情

“天下大同”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对美好社会的理想愿景,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甲骨文中,“天”是一个会意字,它的本义是“人的头顶”。《尚书·大禹谟》中有:“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大同”一词出自《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文中描述的是友爱互助、安居乐业的古代理想社会图景。“同”的本义是“会聚”,意味着人们因为共同目的聚集在一起。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从根本上体现了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尤其是和平性。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这是中华民族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优秀传统美德,是自古以来处理人际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关系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

从“天下大同”理想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中国对和谐世界的自觉建构,这不仅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更是对人类前途命运的一种前瞻性思考。

2023年,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我们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中国-中亚峰会……新时代,中国为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美美与共搭建更多新平台。

天下大同、共生并进,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为之不懈奋斗的理想和信念,体现了中国人民“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使命。中国人以和为贵,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时代潮流,为破解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增进世界人民福祉贡献了中国智慧。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