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对于生活在京郊山区的农村老人来说更是如此。怀柔区开展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以来,积极探索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模式,让邻里互助服务点作为三级养老服务体系的补充,弥补农村养老服务空白。截至目前,怀柔区已建设146个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位,惠及2100多名高龄、独居、失能老人。

在百岁老人李凤兰家,邻里互助员和老人开心交谈

位于长城脚下的北沟村,邻里互助员刘爽每周都要到百岁老人李凤兰家串个门。“二奶奶,我又来看您啦!”“二奶奶,您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呀”……一声声“二奶奶”,让小院里充满欢声笑语。说起“二奶奶”李凤兰,刘爽特别自豪:“这可是我们村的宝贝,渤海镇就这么一位百岁老寿星!”

李凤兰今年已经103岁,是个“小脚老太太”。因为年事已高,老人出不了门,大多数时间都是待在炕头上。虽然跟前有儿子儿媳照顾,但邻里互助员的到来,让老人的生活有了更多热闹劲儿。“我们有时帮忙打扫一下卫生,有时给老人理理发剪剪指甲,陪老人聊聊天……”刘爽说,互助员都是本村人,彼此都特别熟悉。互助员看着老人亲切,老人看着这群小辈儿也开心。

北沟村共有150户,村民350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132人。除了103岁的李凤兰老人,村里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还有十几位。“这些老人天天面对着子女,平时想见个外人都很难。只要有人来,哪怕什么都不做,只是拉几句家常,老人的心情就不一样。”北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全说。

为了给村里的高龄、独居、失能老人“搭把手”,村里组建了一支由18名志愿者组成的邻里互助队。加入这支队伍没有年龄限制,也没啥多高的要求,但必须得孝敬老人,“对老人好”。

在北沟村一户老人家中,老人拉着邻里互助员的手不肯松开

86岁的李洪本是一位重度失能老人,长期卧床,记忆力也衰退的得厉害。互助员每次问老人吃的什么饭,老人都记不清。不过每次互助员上门,老人总是拉着他们的手,舍不得放开。“下回还来啊。”每次来看望,老人总是重复着这句话,让刘爽心里热乎乎的。

在怀柔区,像北沟村这样的农村互助养老点已覆盖全区各个街道、乡镇。去年以来,怀柔区作为全国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地区,建立起了一张覆盖城乡的三级养老服务体系。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作为三级养老服务体系的补充,优先在没有养老机构、养老服务驿站等养老服务设施的村设立,弥补了农村地区养老服务的空白。

怀柔区是全市面积第二大的区,山区面积占89%。在怀柔山区,老年人分散居住在沟沟岔岔,有的自然村里空巢、失能老人只有两三户,不适合投入高昂成本建设养老驿站等设施。“所以我们把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尽量多地放在山区来开展。”怀柔区民政局局长于海臣介绍,这种方式既能灵活地服务老年人,又能弥补养老服务的不足。

怀柔区各镇乡也结合本区域老年人的特点和风俗习惯,研究制订邻里互助养老“服务清单”。服务内容包括换液化气罐、跑腿代办、量血压、测血糖、助农等,贴近老年人日常生活,更接地气,从而增强农村地区老年人的获得感。

目前,怀柔区已经建立了区级的养老服务指导中心,4家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104家养老服务驿站以及146个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位,将养老服务送到大山深处。这些邻里互助点惠及2100多名高龄、独居、失能老人,累计提供服务7.4万余人次。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