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一首传唱千年的《敕勒歌》,勾勒出内蒙古呼和浩特敕勒川草原的壮美图景。如今,这片承载厚重历史的草原,正以生态修复为基、品牌建设为魂、文体旅商融合为翼,从古老的文化符号跃升为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旅游度假于一体的北疆文旅新地标,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我国北方生态屏障建设与文旅融合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

立足生态本底,塑造差异化品牌基因

晨雾缭绕的阴山脚下,草浪翻滚的敕勒川草原距离呼和浩特市区仅20公里,距离北京只有2.5小时左右高铁车程,以其“离尘不离城”的独特区位,成为全国少有的“都市城边草原”。敕勒川草原凝练出四大品牌基因:作为“北疆文化活态博物馆”,这里见证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传承着蒙古长调、呼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无边界自然学校”,推出生态研学课程,引导青少年亲近自然、感知草原;作为“现代人精神疗愈场”,星空露营、敕勒川马拉松、草原骑行等项目成为都市人群放松身心的热门选择。

深耕文化底蕴,推动传统与现代交融

“在草原上亲手制作蒙古银饰、聆听原生态呼麦表演,这样的体验太难得了!”来自北京的游客李女士在敕勒川草原马头琴文化产业园体验非遗项目后感慨道。这种“可触摸、可参与”的文化活化方式,正是敕勒川品牌建设的核心策略之一。

从旧石器时代的大窑遗址,到秦汉时期中原与草原文明的交汇,再到《敕勒歌》描绘的游牧生活,敕勒川所见证和孕育的北疆文化脉络清晰而绵长。当地通过“昭君文化节”“中国原生民歌节”“跟着音乐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行”等品牌活动,将昭君文化、草原民歌与现代艺术形式相融合;依托“敕勒川味道”区域公用品牌,推出奶茶熬制、手把肉制作等美食体验,实现文化从“静态展示”到“活态传承”的转变。2024年,非遗体验项目带动游客复游率提升25%,“北疆文化”标识愈加鲜明。

凝练情感口号,升华品牌精神内涵

“歌游内蒙古,心归敕勒川”——这句朗朗上口的品牌口号,出现在草原游客中心、宣传海报和各类媒介中,成为敕勒川的情感标识。作为内蒙古“歌游内蒙古”省级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口号以“歌”传递文化符号,以“归”呼应现代人对精神原乡的渴望,将草原从观光目的地升华为心灵栖息地。

围绕核心口号,当地还衍生出“吃在、爱在、游在、学在敕勒川”等系列子口号,精准对接多元体验场景。机场高速上的广告语“您已抵达呼和浩特,别让行李箱错过敕勒川的风”,巧妙嵌入旅客动线,实现品牌与出行场景的深度共鸣。

创新业态布局,打破同质竞争困局

“以前来草原只是看风景,现在能骑共享单车漫游、用AR寻访‘昭君’,体验特别丰富!”游客张先生的感受,折射出敕勒川草原通过业态创新破解“千草一面”的努力。

敕勒川草原围绕“文化历史+草原生态+旅游演艺+美食体验”构建多元业态体系,推动游客从“半天打卡”转向“两天一夜深度游”。VR呼麦剧场、无人驾驶游览线为生态体验注入科技感;实景剧《敕勒歌韵》年演出超200场,上座率高达85%;“草原野餐包”以即时零售方式直达营地,让美食成为文化载体。同时,“草原+体育”“草原+研学”“草原+夜经济”等跨界模式不断落地,丰富游客体验。

在传播方面,当地构建“权威媒体+达人内容+社交互动”全域穿透式传播体系,以“数据驱动”与“业态创新”双轮驱动,实现全网总曝光超3700万,深度覆盖1亿核心客群,多条内容登上抖音热榜,实现从广泛曝光到深度触达的转化。

此外,以“15分钟文旅生活圈”与“五大主题七大场景”为亮点,邀请多位百万粉丝文旅达人实地拍摄,新媒体曝光量超2000万,生动呈现“文旅+音乐/艺术/美食”融合业态,推动城市从“观光地”向“主客共享的生活体验目的地”转型,塑造了敕勒川品牌时尚、活力、可沉浸的新形象。

智汇多方声音,擘画品牌新图景

“敕勒川,阴山下”的千年诗意,在当代文旅发展的浪潮中愈发醇厚。为推动呼和浩特艺术城市建设与敕勒川品牌高质量升级,今年11月,艺术城市与敕勒川品牌建设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成功举办。此次研讨由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与品牌学院、区域品牌与传播研究院联合牵头,学界专家与业界精英齐聚一堂,聚焦品牌建设核心命题,梳理校地合作前期成果,凝聚跨界智慧共谋发展路径,为敕勒川IP出圈与呼市品牌跃迁注入深层动力。

作为品牌建设的专业支撑力量,中国传媒大学团队始终深耕校地合作实践。研讨会上,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与品牌学院副院长武定宇、中国传媒大学区域品牌与传播研究院副院长张婷婷介绍了团队构建的完整服务体系,涵盖品牌定位、文化提炼、视觉设计、传播推广与空间改造等多个环节,为呼市品牌建设提供全面支撑。

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对品牌建设的战略思考,与敕勒川的发展实践一脉相承。市委常委、副市长王昆系统阐释了呼市的文化底蕴与品牌基础,指出敕勒川IP所蕴含的多重价值。他强调要以“以旅彰文”为核心,复制敕勒川“生态+文旅”经验至全市,联动周边省市形成生态文旅合作带。布局上要嵌套全市“一廊两轴五带”,串联动草原、村落等节点,推进大青山运动康养带建设,强化产业互补。转型中以创建度假区为抓手,推出沉浸式项目与情感化宣传,针对年轻客群植入科技互动与潮流玩法。王昆还表示,推广“敕勒川+”模式需因地制宜,兼顾增收与村落文化保护,实现生态、文化、经济可持续发展。

与会专家从多维度提出建设性意见:城市品牌需注重公共性、文化性与系统性;建议挖掘蒙古族传统纹样,构建纹样库并用于品牌传播;品牌传播应兼顾对内凝聚力与对外吸引力,打造具有网感的视觉符号;敕勒川IP需立足“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高度,突出其稀缺性与独特性;呼市可围绕“草原上的公园城市”或“有松弛感的草原休闲城市”深化定位;品牌建设应坚持专业运作,并打造如“北疆同心结”之类的超级符号,强化品牌权威与影响力。

研讨会凝聚的多方智慧,最终落脚于品牌建设的实践路径。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与品牌学院副院长武定宇总结表示,将依托学校资源,结合呼市文化底蕴与执行力,共同推进品牌建设,提升国际影响力。此次研讨会标志着校地合作进入系统化、市场化、国际化推进的新阶段,为草原文化在当代焕新注入智识动力。

“敕勒川+”产业联动,构建全域文体旅商融合生态

“从前守着草原没饭吃,如今开民宿、做导游,年收入十几万元!”敕勒川草原周边奎素村村民巴图的故事,是“敕勒川+”产业模式赋能乡村振兴的缩影。

依托“一心五核一带”空间布局,以敕勒川草原为核心,五大村落文化片区为支撑,大青山运动康养带为延伸,当地整合草原、村落、会展中心、滑雪场等资源,打造“全域文旅生态圈”:恼包村构建“江南水乡+蒙晋文化”夜经济街区,甲兰板村发展马头琴音乐产业,敕勒川国际会展中心承接高端商务活动,实现“四季有景、全年可游”。 此外,敕勒川申报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户外运动目的地这两个创建工作。2025年敕勒川草原游客接待量持续增长,前三季度已达850万人次,推动呼和浩特由旅游“中转站”向“目的地”转型升级。

以品牌为引领,敕勒川草原持续深化“生态+文化+产业”融合之路。这片蕴藏千年诗意的土地,不仅是北疆生态画卷的亮丽一笔,更是文旅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协同推进的典范。

作者:邵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