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昌平区副区长实地体验早高峰停放电动自行车却遭遇“三连拒”的视频引发热议。作为地铁接驳、商圈消费、医院就诊的重要代步工具,电动自行车的数量持续攀升,随之而来的停车难、停车乱等问题日益突出。

在今年修订的《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中,进一步明确了停放管理责任,相关部门也尝试采取挖潜扩容、规范引导等方式,破解电动自行车停放困局。当下情况如何?记者前往多个点位,进行实地探访。

现场

无视提醒 随意占非机动车道

清晨7时30分,16号线农大南路地铁站C口人头攒动。记者在现场看到,离C口最近的非机动车停车区已接近饱和。稍远处,C口东侧一排餐饮店前的非机动车道上,停放的电动自行车延伸有三四十米长。有市民停车后直奔早餐店,买完早点便急匆匆赶地铁,留下的电动自行车占据了近一半车道,导致自西向东正常行驶的非机动车无路可走,只能冒险驶入机动车道与汽车混行。

早高峰期间,现场仅有一位保安师傅负责引导摆放车辆,面对集中涌来的人潮车潮,显得力不从心。“大部分电动自行车都上着锁,有些乱停的根本推不动。”师傅无奈地抱怨,“就算把部分乱停车挪到规范区域,有时还会遭到车主投诉,说擅自挪动私人车辆。”

类似乱象也出现在西北旺地铁站,这里周边聚集着多个社区和企业,非机动车停车需求旺盛。虽然属地已挖掘多块停车区域,路边的“温馨提示”上也明确写着:依据《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禁止在未明确为停车区域的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停放非机动车。但A口外茉莉园北路上,乱停的电动自行车仍霸占了整个非机动车道。A口东侧写有“禁止停车”标识的黄色区域内,赫然停着两排车辆,而离A口仅50米的一处规范停车区,却还有不少空位。

达官营地铁站C口外,路侧机动车停车位中间的禁停区域停满了电动自行车。旁边的非机动车停车区内,也有大量电动自行车直接停进黄线划出的禁停区域。“本身停在正规车位上的电动自行车反倒被堵得严严实实,推都推不出来。”家住附近的郑先生经常会将电动自行车停在这里,但并非每次都能顺利取车。

临近中午,正值外卖送餐高峰,长安商场不断有骑手进进出出。商场西侧,骑手们陆续将电动自行车停在路边。很快,两排车辆已经绵延数十米。乍一看,倒像是专门的非机动车停车区。

“我还纳闷儿呢,怎么过了路口突然找不到非机动车道了,原来是被这些车给占上了,好好的路就这么被堵住。”刘女士骑着电动自行车自南向北,途经此处时不得不放慢速度,“要想绕开这些车,就得被挤到机动车道上,如果从中间穿过去,还要防着突然有骑手冲出来。”

在部分医院周边,电动自行车停放乱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以北大医院为例,上午就诊高峰期间,急诊楼前有多辆电动自行车停在非机动车道上,给过往车辆通行带来诸多不便。北侧门诊楼前,正对入口的路面也停放着两排电动自行车,往来人群只能从中间穿行。大门内,“消防车道禁止占用”的提醒牌十分醒目。

探因

规划欠妥 停车资源存在浪费

这些地方真的都是“无处可停”吗?记者发现并非如此。8时许,农大南路地铁站C口西南侧的非机动车停车区内仍空着一小半的车位。“以前比这还乱,现在已经拓展了不少停车区,但有些人不自觉,还是乱停乱放。”家住附近的贺女士告诉记者。原来,早高峰时,不少自东向西驶来的电动自行车车主,为了避开农大南路与圆明园西路交叉口的红绿灯,会提前一个路口拐到马路对面,逆行一段路到达地铁站C口。有的人图省事,不愿多走几步停到规范停车区,而是直接把车停在非机动车道上。

此外,部分停车区域的规划和管理方面也存在短板。记者探访时发现,在农大南路C口南侧的一块不规则停车区,地面未划任何指引标线,车辆横七竖八地停在临近通道的四周,中间一块区域却闲置着。“停在中间容易被堵住,下班根本挪不出来。”一位车主道出缘由。而在西北旺地铁站正对A口最近的停车区,地上的指引标识也已经有些模糊,不少车辆就随意摆放,导致原本能停两辆车的空间,也只能容下一辆,造成了停车资源浪费。

“由于部分电动自行车自重较沉,上台阶比较困难,而便道设置的停放区又往往有台阶阻隔,导致电动自行车停放常出现需要从便道两侧端口骑行进入,再经过一段人车混行后,才能停放至停车区域。”东城区城管委停车管理科科长郭风林发现,这样不仅会造成存取不便,还导致一些停车区域空闲,而便道下方及人行通道内存在乱停放的情况。

“由于不少人对电动自行车的电池隐患有所顾虑,因此往往将社会上的电动自行车,甚至单位内部员工的电动自行车一律阻挡在外,导致便道成为电动自行车停放‘攻守’的锋线。”郭风林谈到,目前非机动车停放仍以片状、带状的平面空间为主,缺乏立体停车设施及配套的技术要求,市场上非机动车立体停车设施多是简易、轻便的类型,且主要供自行车使用,鲜有供电动自行车立体停放的设施。

破题

挖潜扩容 多方力量参与引导

“以前一出站,电动自行车能堵到眼前,往公司走一路上绕好几个弯。”曾经的西二旗地铁站,让在周边互联网公司上班的杨先生头疼不已。

上地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程宸介绍,随着电动自行车数量逐年增多,原有的停车区域早已不堪重负。A、B两个出入口外,乱停的车辆不仅堵住地铁口,还延伸到上地十街与上地东路的十字路口,把人行道占得满满当当。

为了让车主“停得近、停得方便”,改造团队优先盘活离地铁口最近的核心区域。A口北侧原本杂草丛生的荒废空地,被硬化成2264平方米的大型停车区,可容纳1000多辆非机动车。B口南侧重铺步道后,步道西侧新增的停车区可容纳200多辆非机动车。改造团队还重新设计了桥下机动车停车场的进出路线,在不影响通行效率的前提下,腾退出的旧车道也变身非机动车位,这样又能多停600多辆。

除了车位扩容,清晰的指引和管理也让骑车人的通行效率翻倍。从市民骑车进站的入口开始,地面上的非机动车道标识清晰可辨,物理隔离栏将不同车道严格分开。骑车人顺着指引就能找到停车区,大大节省了停车时间。

“地方有了,还得有人管得住。”保安队伍成了现场的秩序守护者。早班师傅清晨 5点就到岗,引导私人非机动车规范停放;晚班师傅要忙到深夜11点,把下班族骑来的共享单车一一整理好。正在摆车的郭师傅说,经过大半个月的引导,越来越多车主养成了规范停车的习惯,新增停车区的利用率比之前提高了不少。如今,站前广场基本告别了杂乱无章的旧模样,变得秩序井然。

在东城区,针对不同区域的治理措施也相继展开。地铁7号线磁器口站附近,社区工作者、文明引导员和物业保安等多方力量在早晚高峰时段,共同参与责任辖区的非机动车停车秩序巡查、车辆淤积清理和车辆调度工作,同时建立微信联络群,即时沟通、共享站点情况。位于金宝街的中汇人寿等综合楼宇周边,则实施“高峰入院、单位自治”的治理方案,协调楼宇物业腾退内部被占用的停车空间,并引导企业员工在早晚高峰时间将车辆“向内停”,为市民腾出更多公共空间。

此外,一些看似微小的举措同样不容忽视。为解决“上台难”的问题,东城区在朝阳门南、北小街沿线的非机动车停放区试点采用了缓坡式路缘石设计,方便市民将电动自行车停放在合适位置。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