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知名互联网公司举办的AI技术盛会召开,引发业界广泛关注。作为持续十年以AI为主题的科技大会,今年该公司展示了其在无人驾驶出行服务上的全球布局。数据显示,其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每周全无人订单量已突破25万,全球服务总次数超过1700万,覆盖22座城市;全无人驾驶里程累计达1.4亿公里,自动驾驶总里程更是突破2.4亿公里。这些数字背后,是科技对交通运输模式的深刻重塑,也是现代出行方式的一次重要升级。

从最初仅少数人“尝鲜”,到如今形成稳定用户群,公众对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的接受度正在逐步提高。然而,安全疑虑、事故责任划分等问题,依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要让自动驾驶真正走向大众,技术与法规都亟需进一步突破和完善。

作为服务提供方,企业必须将技术保障置于首位,确保行驶安全。目前,大多数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虽配备安全员,但仅作为紧急情况下的接管角色。面对突发状况,基于大数据的远程监控虽能提供一定指导,但在反应的及时性与灵活性上,仍难以媲美真人驾驶。因此,企业需持续优化算法、强化应急机制,以降低潜在风险,切实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此外,当前多数平台投放服务的区域以非主城区为主,运营线路从城市外围走向市中心,将面对更加复杂的交通环境。现有算法能否应对城区道路的全无人驾驶挑战?极端场景下的“长尾问题”——如传感器失灵、突发状况处理、数据采集不足等,何时能彻底解决?这些都需要企业在仿真测试、数据闭环等方面持续投入,不断优化技术和服务体系。

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管与政策的有力支持。例如,长尾问题的应对不仅依赖技术迭代,也需政策在测试许可、数据共享等方面提供支撑。目前各城市开放的运营区域仍较为有限,技术成熟与场景拓展亟需更大规模的仿真测试与真实数据作为支撑,这些都呼唤政策进一步“松绑”与引导。同时,全无人驾驶事故的责任认定问题也亟待法律明确。如何对这一新兴交通方式建立清晰、公正的责任划分机制,是推动行业规范发展的制度基础。监管部门需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前提下,积极为创新服务营造包容有序的发展环境。

 

(2025年4月1日,《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正式实施。来源:北京发布)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自动驾驶作为“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重要载体,正在深刻改变城市出行乃至整体社会生态。只有技术不断成熟、法规持续完善,自动驾驶才能赢得更广泛的社会信任,实现长远健康发展。期待在“技术+法规”的双轮驱动下,无人驾驶能为社会与大众日常生活带来更多美好改变。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来源:公安部新闻传媒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