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近11月底,今年全球IPO(首次公开发行)整体格局已基本成型:A股整体稳中有进,港交所跃居全球交易所榜首。

1127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安永在京发布2025年《中国内地和香港IPO市场回顾及展望》报告显示,今年A股和港股IPO均呈增长态势,从上市企业数量和募资额看,“A+H”已占全球总量的16%33%

A股全年新上市企业预计超100

从全球看,今年企业IPO数量与去年基本持平,但募资额相比去年增长。中国企业在全球十大IPO中占据五席,数量较2024年有所增长,所属行业分布于汽车、矿业、能源及先进制造。

根据公开数据及安永估算,到年底,今年A股和港股上市新股将超200家。截至1126日,A股共有97家企业首发上市,募资额约为1000亿元人民币,预计全年新上市企业将超过100家。

对比2024年,尽管今年A股新上市企业的数量未大幅增加,但募资总额却从674亿元有望跃升至1100亿元。报告认为,AIPO在稳监管与优结构背景下实现温和增长,募资规模较去年明显提升。

这主要得益于超大型IPO的上市带动。比如,716日登陆沪市主板的华电新能,以182亿元的募资额,一举成为今年最大规模IPO。紧随其后的西安奕材-U、中策橡胶,其募资额均在40亿元以上。

在新“国九条”等政策引导下,近两年A股新股发行市盈率在持续下滑,逐渐回归理性,今年更是达到近五年的低点。与此同时,新股上市首日未出现破发情况,平均回报率达253%,为近五年第一位。这意味,IPO市场生态日趋健康。

科创板提速  全面转向科技创新

1124日,“国产GPU第一股”摩尔线程启动申购,打新火爆一股难求;1126日晚,“国产GPU第二股”沐曦股份官宣,将于125日启动申购;1128日,另一新股百奥赛图也将启动申购……科创板IPO近日密集推进,成为资本市场的热门话题。

进入11月,已有昂瑞微、优迅股份、摩尔线程、健信超导、沐曦股份等5家公司科创板IPO获得证监会注册。这些企业的科创板IPO申请均在上半年获上交所受理,到获得注册同意平均仅用时154天。科创板IPO提速,正是A股含“科”量持续提升的一个缩影。

安永报告显示,科技创新成为今年IPO企业的核心特征。对此,安永北京主管合伙人杨淑娟表示,纵观过去五年,AIPO市场完成从“规模扩张”向“质量优先”的深刻转型。在经历2021年高位运行后,市场通过阶段性调整实现结构优化。这标志着A股已进入一个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

今年,AIPO的新股发行数量与融资规模均同比增长。她认为,A股核心已从过去的数量驱动,全面转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导向、以制度包容性为支撑的高质量发展新范式。

科技企业正成为主力军。截至1126日,今年A股共有199家企业首次申报IPO,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高端芯片等科技行业。

港股IPO重回巅峰 融资额全球第一

强势复苏之下,港股IPO今年迎来高光时刻——募资总额时隔四年再度突破2000亿港元,重回近五年第二高峰。这同时意味着,港交所以全球第一位的融资规模超越纽约、纳斯达克等证券交易所。

大型IPO项目上市,成为推动港股崛起的关键因素。其中,来自内地的A+HAH企业贡献突出,全年预计将有超20A股公司在港首发上市,合计募资超过1700亿港元。

其中,宁德时代、三一重工、赛力斯、恒瑞医药、三花智控、海天味业、奇瑞汽车等龙头企业,其融资额均超100亿港元。数据显示,内地企业主导港股IPO增长,数量和融资额均占总量的八成以上。而新消费与硬科技成为推动港股IPO的“双引擎”。

专业人士认为,港股IPO规模增长和结构升级的双重提升,这是企业、政策和环境三重共振的结果。从企业看,龙头企业通过港股IPO积极寻求新资本,推动海外增长;从政策看,港交所“科企专线”,通过缩短筹备时间、减少合规成本,进一步便利科技企业申请上市。

“当前,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已进入互补发展阶段,两地市场协同发力、共同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安永大中华区上市服务主管合伙人何兆烽表示,上半年国际资本持续涌入香港市场,南下资金加速流入,推动港股投资者结构从“外资主导”转向“内外资双轮驱动” 。

安永大中华区TMT行业联席主管合伙人李康也认为,当前港股诸多改革举措正多维度提升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今年参与港股IPO的基石投资主体趋于多元化,来自中东、新加坡等地的主权基金参与,更是集中展现了港股的国际吸引力。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