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郁绿意扑面而来,千年文明即刻呈现;室外是一片中国的北国风光,室内仿佛置身墨西哥的热带丛林。日前,河北博物院携手墨西哥国家文物局推出“丛林圣殿——墨西哥玛雅文明展”。本次展览汇聚了209件/组玛雅古典时期(约公元250年—1000年)珍贵文物,引领观众穿越时空,探秘玛雅灿烂的历史图景与精神世界。

金字塔造型的展台和环境设计。

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神祇之境、尘世舞台、彼岸之谛,涵盖陶器、玉器、石刻等多种类型,包括塑像、壁画、建筑构件等,从信仰世界、权力结构到生命哲思,全方位勾勒玛雅古典时期的精神图谱与生活实景。中墨两国同为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华夏文明与玛雅文明虽远隔万水千山,但在文明内核中存在着多方面共鸣。

动物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

步入展厅,一件件内涵丰富、工艺精湛的文物静默陈列,传递出玛雅文明的厚重质感与蓬勃生命力。

美洲豹型旗座。

在序厅部分,一件“美洲豹型旗座”造型独特,在玛雅金字塔背景图片的映衬下,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神秘感。这件出土于奇琴伊察圣井的美洲豹型旗座,承载了玛雅宇宙观中“冥界太阳”的象征。太阳在夜晚化身为一头通体斑纹的美洲豹,穿行冥界,以爪牙撕裂黑暗、以呼吸催动黎明,最终蜕变为重生的朝阳,融合了死亡、混沌与希望之意。

古代玛雅文明疆域面积约39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中国云南省,范围涵盖今墨西哥东南部、伯利兹、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部分地区。玛雅文明的古典期大致相当于中国的秦汉、魏晋及隋唐时期。

河北博物院陈列展览部文博馆员刘昕悦介绍,动物是玛雅艺术中最常被表现的主题之一。玛雅人根据动物的栖息环境、特性与昼夜活动规律,赋予它们不同的象征意义,使其在信仰和宇宙中扮演特定角色。

一组小雕像刻画众生百态

在“尘世舞台”展区,玛雅人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本次展览将49个人物雕像组成五层金字塔造型,展现出玛雅人的社会阶层。

各式人形小雕像。

古典时期的玛雅社会呈“金字塔”式等级结构。统治者与王室家族居于顶端,掌握最高权力;其下是为宫廷服务的武士,乐师与工匠等群体;广大平民则主要从事手工业、农业与建筑等劳动;最底层为奴隶与战俘,他们毫无社会地位,往往面临被奴役或献祭的命运。

刘昕悦介绍,这些人形小雕像出土于玛雅地区的科马卡尔科、荷奴塔与哈纳伊岛等地的墓葬中。它们身份各异、服饰多样,部分雕像还可见文身、头骨变形或瘢痕等细节。这些陶塑形象依据不同社会阶层的典型人物塑造而成,包括衣着优雅的统治者与贵族、佩戴动物头饰与盾牌的武士、祭司、乐师和工匠等,生动再现了古代玛雅社会的众生百态。

玉米是其宇宙观的核心元素

在玛雅文明中,玉米不仅仅是一种粮食,而且是构筑整个社会与宇宙观的核心元素。在玛雅的创世神话中,人类正是由玉米面团塑造而来,因此,玉米既是生存的根基,也是生命的象征。

在生产生活中,玛雅人以玉米种植为核心,建立了高度集约的农业体系。展览中展出了两件来自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博物馆的石磨盘则代表了这种日常生活。玛雅人自称为“玉米的儿女”,玉米是他们最重要的主食。他们通常会将干玉米粒浸泡在石灰水中以软化并脱皮,随后加热煮熟,再使用石磨盘和磨棒将碱化后的玉米粒研磨成粉,最后与水糅合成玉米面团。石磨盘与磨棒不仅是制作玉米食物的必备工具,同时也是重要的祭祀器具。

石磨盘。

刘昕悦也提到了华夏文明与玛雅文明之间的共鸣,“两大文明同属于农耕文明的发源地。玛雅神话中人类由玉米创造,玉米神是核心神祇,反映农业社会的根基。中国有‘社稷’崇拜,其中‘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神农氏教民耕种的传说同样突出农耕文明对谷物的依赖。”

玛雅文字:“细节控”的象形文字

文字体系是玛雅文明最卓越的成就之一。本次展览就展出了玛雅的象形文字石板、刻有象形文字的石灰岩王座等珍贵文物。玛雅文笔画复杂,不仅有直线,还有曲线、点、圆圈等,对事物的描绘更细致,更像一幅小图画。字形规整,整体偏方或圆,大小均匀,排列整齐,外轮廓清晰,像装在格子里一样。形象具体,细节丰富,比如画动物会仔细表现羽毛、眼睛等。

象形文字块。

对比中国甲骨文,二者虽同为象形文字,却展现出惊人的差异。甲骨文笔画简单,多用直线,线条两头尖,像用刀刻出来的。圆润或转弯的地方常用两条直线拼成折线,显得棱角分明。因此,甲骨文像是象形文字中的“极简风”,而玛雅文更像是“细节控”。

象形文字石板。

本次展览的展陈设计极具视觉冲击力。河北博物院艺术设计部文博馆员王铎介绍,展厅里融入了大量玛雅纹饰与建筑符号,从整体的形式设计到文物展托、装饰等细节,整个展厅都能看到玛雅文明的印记。通过用色彩语言与生命之树相结合,直观地呈现了玛雅人的宇宙观念。王铎说,整个展览就像一场“时空穿梭之旅”,希望通过这些设计,让观众在欣赏文物的同时,沉浸式感受到玛雅文明的神秘魅力。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