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学到现在,手里攒了5张银行卡,有的只剩几元钱,有的还有一二百元,但注销起来太麻烦了,得带着身份证跑不同银行的柜台,来来回回跑了几趟还没办完。”北京市民陈朗(化名)的困扰,道出了众多持有闲置银行卡用户的心声。有媒体记者采访发现,“休眠”银行卡不仅给用户带来注销困扰,还潜藏个人信息泄露、资金损耗等风险,同时也增加了银行的账户管理成本,如何在合规前提下简化流程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闲置银行卡看似无害,实则潜藏着多重风险。银行卡与个人身份信息紧密相连,一旦丢失或被盗,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近年来频发的帮信罪案件中,有相当比例就是因随意处置闲置银行卡所致。有些人觉得卡里没钱就无关紧要,甚至把卡出售、出借给他人,结果被犯罪分子利用,给持卡人招来法律责任。此外,部分银行对长期不动户会收取小额账户管理费,虽然单次金额不大,但日积月累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大量“休眠”账户也是银行的负担。每个账户都需要系统资源进行维护,占用数据库空间,增加管理成本。更严重的是,闲置账户可能成为金融风险防控的盲区,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银行自身也可能因管理不善而面临监管处罚,承担法律责任。

闲置银行卡越积越多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出口”不畅——注销流程繁琐,注销门槛高。在一些银行,储蓄卡注销必须由本人携带身份证到柜台办理,如果忘记卡号还得先查询,如果卡片丢失则要先挂失补办,然后才能注销。显然,繁琐的注销流程给用户带来了困扰,不少用户嫌销卡费事,干脆将闲置卡一放了之。

在数字化时代,手机银行已能办理绝大多数业务,而注销银行卡却仍需前往柜台,这种服务便利性的差别值得深思。在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的前提下,为消费者开通更加便捷的注销通道符合现实需求,也具有可行性。

银行应积极探索线上注销渠道,在严格身份验证的基础上,允许用户通过手机银行或网上银行办理银行卡注销。对于本行内的多张银行卡,可以开发一键归拢功能,让用户能够方便地将分散的资金集中到常用账户,然后注销闲置账户。不同银行也可探索闲置银行卡资金归拢机制,当然,这需要行业层面的协作与标准统一。银行还可通过App推送、短信提醒等方式,主动告知用户账户状态,并提供便捷的注销入口,引导用户注销闲置卡。

简化注销流程须以安全为前提。在推进便捷注销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和隐私权,确保资金安全。可以通过多重身份验证、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保障操作安全,同时在用户协议中明确相关权利义务,确保每一步操作都经过用户授权。

在监管层面,有必要完善相关制度规范,为银行创新服务提供法律依据。要在严格遵循现行法律对个人信息与资金安全保护的规定下,为合理的便捷注销服务留出空间。金融监管部门可以出台规定,明确在充分告知、用户同意、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允许银行提供更便捷的账户管理服务,支持跨机构协作。

给消费者开通闲置银行卡简易注销通道,不仅是对用户权益的尊重,也是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的内在要求。这需要银行主动优化服务,监管部门完善制度保障,消费者增强账户管理意识,及时清理闲置卡。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来源:北京青年报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