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默认 > 2017两会

两会观察:部长通道,同媒体打交道能力的练兵场!

2017-03-04 15:30 编辑:TF006 来源:网络

人民大会堂北门,有一段铺着红地毯的百米通道。这里是各路媒体的“兵家必争之地”,时常引发“新闻大战”;这里还是一道“信息长廊”,金句与“鲜料”频出,热点与干货纷呈。观察两会,“部长通道”不容错过。

3月3日,2017年两会开幕第一天,“部长通道”刚一亮相,就已俘获了大量关注。公道君(ID:bjrbplb)发现了这些精彩片断:

★“教育优质资源”问题
教育部长陈宝生:择校热,学区房,老百姓不满意,原因是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2014年以来,我们采取“多校划片”,把优质资源按照一定规则比较均衡地分到各个地方去。3年下来,三方机构评估,调研满意了87%点多,1万4000名老师调研,认为大部分学生就近入学了,但这仅仅是治标,治本就是均衡发展。 
★“飞机晚点”问题
民航总局局长冯正霖:对正常率的问题,大家确实有不满意的,包括我以前也不满意,现在也还不满意,但是我们在努力改。
★“快递小哥收入”问题
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现在快递员工作强度大,收入不高,这是由于快递行业市场程度高,竞争充分。“但也因此我们国家的快递价格也是世界上比较低的”,但随着技术进步和供给侧改革的深入,这种情况会变好。

……

1、使命:官民沟通交流的重要通道

上述对答辣味不少,却是在“部长通道”上经常出现的一幕。面对记者犀利的提问,部长们不畏敏感、不拘“痛点”,回答问题贴近民生,贴近实际,显示出部门“一把手”在与媒体打交道上已渐趋成熟。今年第一次出现的新面孔,比如商务部新掌门钟山,在回答问题之前还附上了一段开场白,诚意与技巧满满。

作为两会之上官媒交流、官民沟通的重要通道,“部长通道”是新闻富矿,也是政府窗口,所起的作用可不容小视。部长们主动站出来答问,能够让政府部门更有亲和力,让民众对政府部门更有亲近感。并且,“一把手”是一个部门掌握信息最多、最先知情、也最权威的人,能够减少新闻信息传播的中间损耗,更易赢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起到“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效果。一位部长的发言就已足够吸引人,更何况“部长通道”上往往会出现多位部长的身影,更何况他们即便聊聊数语也极富含金量。

部长越坦诚,公众就会越理解。去年两会,部长通道迎来25位部长接受采访,创下历年之最,起到了良好的沟通效果。今年,在1月18日专题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国务院全体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专门提到“部长通道”并明确要求:

“今年的‘部长通道’一定要比去年搞得更好!”“成绩要讲透彻,问题要讲明白。话要堂堂正正讲出来。不能遇到事都闷着不讲话、不回应。”

就第一天的形势来看,开局良好。公道君还发现,今年的“部长通道”增加了“技术含量”:除了现场递小纸条外,记者可通过扫描二维码,关注“记者问题征集”公号,在留言中提问。很明显,这一形式上的简单创新,可极大增加记者所提的问题数量,实现了有效“扩容”。

领导有要求,公众有期待,接下来几天的“部长通道”又会有怎样的精彩?我们拭目以待。

2、历程:从记者“我要问”到部长“我要说”

其实,“部长通道”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最早,这里只是少数外媒或者港媒记者堵部长的“边角地”,但记者们屡屡在此捞到重磅新闻,这儿便渐渐成为各家媒体长枪短炮鏖战的重要场所。

由于媒体数量众多,动辄数百人“围攻”,2008年,红毯一侧首次设立了秩序线,记者只能站在秩序线内。2009年,设置了部长们发言所需话筒架和音响。至此,“部长通道”发布场地算是正式成型。去年有报道称,新闻中心已就此与部长们进行沟通,或将增加新的制度性因素。

此后,“部长通道”日渐规范有序,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更为重要的是,部长们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有记者回忆,“以前部长们确实没那么积极,进门的时候都不沿着秩序线旁的红毯走,记者得隔着秩序线大喊部长留步。”记者们为了拦下部长,先得练习眼力,还得使出浑身解数,甚至“数人合围”,比如这个样子:

过去记者们“拦”部长,现在部长主动找上门。如今,很多部委都主动联系两会新闻中心,希望“一把手”能接受记者采访。由于接受采访的部长较多,每个部长发言的时间一般是3至5分钟,时间紧迫,得挑“干货”说,但有时也难免意犹未尽,还会专门挑时间来还“采访账”,或者将采访延续到会后。

从“生拉硬拽”,到部长主动走到记者面前接受集体采访,从不愿意接受采访到主动回应热点问题,这些细节中,折射出一种可喜的变化:部长们更加愿意积极回应公众的关切了,“部长通道”也几乎成了“全国两会上的第二发布场”。毫无疑问,当部长离媒体更近,当媒体的话筒把权威的声音传得更远,社会的关切就能得到及时回应,政府的工作就能得到更多支持,凝聚更大的共识。

3、期待:“部长通道”能延伸到会场之外

有人说,“部长通道”的热闹,说明公众对政府工作的关注;但也从侧面说明,公众、媒体与部长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还是太少了。

诚如此言,两会虽然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但毕竟只有10多天,部长通道“热闹”的时候也实在有些少。现代政府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及时回应公众的期盼和关切。既然,部长通道在这一点上有着良好的效果,又何妨将之延伸到会场之外?

这两年,政府与公众沟通正在走向“制度化”。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首次明确,遇重大突发事件、重要社会关切等,政府主要负责人要带头接受媒体采访,表明立场态度,发出权威声音,当好“第一新闻发言人”。《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要求,对于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

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善于运用媒体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实际工作。”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大幅提升,舆情应对成为各级政府部门面临的一大考验。“部长通道”是一个启示,它证明着政府与公众沟通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期待搭建更多政府与公众有效沟通的平台,期待“部长通道”能延伸到更多场合,走向常态化。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公道”,还有更多精彩在里面。

来源:微信公众号 北京日报公道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