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互动 > 北晚资讯

生日特刊2:北京晚报“聆听”何以坚持了14年?

2017-03-30 15:32 编辑:admin 来源:北京晚报

2003年11月17日,北京晚报与北京市信访办合作开办了《我们日夜在聆听》专栏。如今,这个专栏已经14岁了,刊发数千期,成为了中国报业的一个奇迹。奇迹背后,是北京晚报坚持为民发声的情怀,是北京晚报对服务民生孜孜不倦的追求。

《北京晚报》59周年生日特刊版面赏析

时任市委市政府信访办主任的吴世民,是《我们日夜在聆听》栏目的关键创始人。尽管已经过去14个年头,吴世民因工作需要先后转任市民政局局长、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依然对《我们日夜在聆听》饱含深情。

栏目创办时

只打算试出三个月

“党政部门和媒体合办栏目,监督政府工作,现在已经不新鲜了。而在14年前,全国还没有这样的先例。”吴世民回忆,在当时,面对大量的社会问题、群众的诉求,虽然信访部门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群众反映诉求的渠道还需要进一步畅通。那时,反映民意的主要渠道是写信、上访,市长热线老是占线,最多时一天能收到上访信3000多封,接待人员上千人,电话一个接着一个。

市领导当时提出要求,要创新信访工作,畅通民意反映的渠道,解决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怎么才能创新信访工作呢?吴世民率领信访办的干部,深入到区县社区调查研究发现,群众要反映的问题,绝大多数都是发生在身边的小事。但这些小事情,却有80%都没有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这些问题大多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诸如有路灯不亮、暖气不热、环境脏乱等问题,但正是这些“小事情”,如果不及时解决,就会由“小事”变成“大事”,使政府的工作陷于被动,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看法。

吴世民意识到,信访办要督促协助有关部门及时解决群众诉求,避免许多群众反映的事情被搁置下来,成为解决不了的问题。“根据群众的要求,利用新闻媒体来监督政府的工作,推动问题的解决,大家认为这是个好办法。”

信访办和新闻媒体合作监督政府部门,这是从没有过的事情。带着问题,吴世民想到了北京晚报。北京晚报是京城百姓最喜欢的报纸,扎根于基层群众之中,描绘市井民情、众生百态、人文典故,传承着京味文化,阐释政策、引领生活,是百姓的知心朋友。于是吴世民找到了北京晚报,把自己的设想提出,立即得到了北京晚报领导的大力支持,即刻就定下来可以合作创办一个栏目,反映群众呼声,促进问题解决,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当时,还没有一家报纸和党政部门合作办栏目,解决群众的诉求,这个栏目能办多久谁也没底,于是暂定栏目先开办三个月。谁也没想到,这个预期寿命只有三个月的栏目,至今仍在为市民服务,为党和政府服务。

“我们日夜在聆听”栏目的第一期

信纸上写下

“我们日夜在聆听”

“北京晚报在北京市民心中,享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说起为什么要和北京晚报合办栏目,吴世民有自己的感触。上世纪80年代初,吴世民还在丰台区工作,文化贫乏,报纸也就成了当时人们的主要精神食粮。

“那时候在单位,去拿报纸的人第一个任务你猜是什么?”吴世民说,拿报纸的人做的第一件事是用小刀把报纸裁开,这样就有几个人能同时看报了。但这样做,就把报纸损坏了。为此他曾建议同事们从中缝把晚报裁开,将报纸一分为二,以尽可能保持报纸的完整性。

这段往事,让吴世民对北京晚报产生了挥之不去的情结。后来在选择与媒体合办栏目时,吴世民首先想到的就是北京晚报。市信访办对新栏目非常重视,为和北京晚报对接,专门成立了工作班子,还设立了信访办宣传处。

“这个栏目既落实了市领导的要求,又反映了群众的声音。”新栏目的内容,就是来自信访办每天接到的来电来信和诉求。

新栏目的名字叫什么好呢?吴世民说,率先定下来的是“聆听”两个字。这是由市领导“认真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的指示中提炼出来的。聆听什么?自然是党和政府的声音,人民群众的声音。谁来聆听?是党和政府,是人民群众。新的栏目要向党和政府反映人民群众的声音,又要向人民群众传递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于是新栏目的名字就变成了“我们在聆听”。我们是谁?就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

名字有了,但吴世民总觉得还少了点什么。一天,他接待上访群众,向市领导汇报工作,一直忙到了凌晨一点才回到家中。这时,电话又响了起来,原来又是群众反映问题。接听完电话他突发灵感:“聆听不光是白天聆听,夜间也要聆听啊。”经过与北京晚报又一次研究,最终,栏目的名字被定为“我们日夜在聆听”。

14年来,“我们日夜在聆听”每周与读者见面,几个飘逸清秀的大字早就印在了读者脑海中。许多读者不知道的是,吴世民正是“我们日夜在聆听”栏头的题写者。当时晚报所有栏目的栏头用的都是印刷字体,但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北京晚报又是一份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报纸,编辑们都倾向于使用书写体。用谁的字好呢?吴世民在一张16开大小的信纸上随手写下了“我们日夜在聆听”七个字,准备以此为内容征求各方意见,没想到北京晚报的总编辑和大家非常认可,于是便用作了栏头,一直沿用至今。

吴世民

市领导批示

形式内容都要创新

2003年11月17日,“我们日夜在聆听”的第一期报道见报了。吴世民至今仍记得,那天的北京晚报头版登了两条醒目的新闻,一个是航天英雄杨利伟的大幅照片,另外一个就是“我们日夜在聆听”栏目开办的承诺:专栏不说套话,不说假话,不说虚话。

几期报道之后,市民反响热烈,很多市民来信来电表扬信访办的工作。市领导得知此事后表示,信访办此事开了个好头,也是执政为民政务公开的具体体现。并提出要求,在办的过程中从形式到内容上要不断创新,市政府各部门要予以积极支持。

自此之后,“我们日夜在聆听”由市信访办一家单位主导的事情,变成了市政府各部门要办好的事情。栏目反映的问题,全市各相关部门都大力支持和配合,市民反映的问题通过努力都得到了解决。
一篇“我们家暖气热了”的报道,让吴世民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北京晚报刊登的“冷热两截楼,如今暖如春”的报道轰动京城,许多市民纷纷给市信访办和北京晚报打来表扬电话。而这篇报道反映的问题很简单:事主住的楼上冷下热,一栋楼供暖分两截,家中暖气不热,是个多年没有彻底解决的老问题。“我们日夜在聆听”栏目报道后,一个星期的时间,多年不热的暖气热了。

“我们日夜在聆听”栏目从一开始计划的三个月,到现在已经走过了14年,至今依旧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说起其中的原因,吴世民认为,“我们日夜在聆听”接地气、有人气、聚正气,报道的都是群众身边事,是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

创办14年来,广大读者对“聆听”栏目是由衷地喜爱。读者们都说,这个栏目有人情味,拉近了政府和市民的距离,是政府工作的进步。

2004年2月17日,栏目开办已三个多月,市领导专程到市信访办看望慰问信访干部时明确指出,“我们日夜在聆听”要继续聆听下去。这既是对栏目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栏目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05年9月,市委常委会在听取全市信访工作时明确提出:办好“我们日夜在聆听”栏目,与新闻媒体优势互补,倾听群众呼声,为群众排忧解难。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王琪鹏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