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世界语创始人柴门霍夫逝世100周年 最大众的小众语言
毫无疑问,英语已经是一种世界性语言了。曾经学习英语的苦,都换来了如今获取资讯、商务往来、出国旅游的种种便捷。但我们可曾想过,如果不是英语,到底有哪一门语言重要又幸运,可以在全世界通行无阻。
作者 吾云
《旧约》曾经给出过答案:传说大洪水之后的人们都说同样一种语言,同样一种口音。后来有学者考证文献,指出当时使用的语言叫做亚当语。
亚当语的命运,记载在大家都熟悉的巴别塔的故事里。因为人们决定建造一座塔顶通天的高塔,上帝变乱了人们的口音,让彼此语言不通。修塔的事情自然搁置下来,人们也各奔东西。而留下来的残塔,叫做巴别塔,“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
历史上,当然有无数人前赴后继地进行尝试,不断有人希望设计出新的语言,成为新世界的共同语,其中最成功的,莫过于世界语(Esperanto)。
这门语言的名字源自拉丁语的“希望”一词,因为发明人柴门霍夫医生的笔名叫做“希望大夫”而得名。语言目标世界,其实却是建立在欧洲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和文字基础之上。1887年7月26日,柴门霍夫自费出版了《世界语第一书》,标志着世界语的诞生。
世界语到底长什么样?现在,我们还能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世界语广播、世界语爱好者网站和旧书店里,窥到世界语的模样。比如,用世界语说“我爱你”是Mi amas vin,打招呼则是Saluton。看起来,好像和现代的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挺像。
从诞生到现在的130年间,世界语一直坚称,只用掌握16条规则(包括语音规则和语法)和2000多个词汇,就能熟练自如地使用世界语。中国人一开始按照音译加意译的方法,翻译为“爱斯不难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语的特点。看看《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这本书有多厚,翻翻《牛津英语词典》收录了多少万个单词,就知道世界语给学习者开出的条件有多么诱人。
只用学习一门语言,就能在全世界通行无阻。谁不想有这样的美事呢?如果这门语言还特别简单易学,那更是重大利好消息。
世界语的地位一度有多高?凡尔纳说:“在巴别塔里失去的钥匙,只有通过使用世界语复制出来。”当然,世界语没有成为通往巴别塔的钥匙,却为我们打开了几扇窗口。
世界语一度相当流行,特别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不少学者,都通过世界语了解世界,并与世界沟通。钱玄同、陈独秀、鲁迅等等,都是叫得上名字的世界语学习者和拥护者。
如果没有世界语,巴金可能就不叫巴金。20世纪20年代,当时还叫李尧棠的他,通过世界语等语言翻译了克鲁泡特金的著作,正想找一个比较容易记的字作笔名。一位朋友路过,点了一下克鲁泡特金的“金”字,结果李尧棠觉得好记又顺口,就拿这个字当了自己的笔名。巴金和世界语之间,还有一个小插曲:1932年,巴金通过世界语翻译的一篇中篇小说在开明书店出版,名字叫做《秋天里的春天》。同年,巴金也在开明书店出版了自己的新作。书名叫什么?《春天里的秋天》。
如果没有世界语,我们可能也读不到叶君健先生翻译的安徒生童话。1931年,叶先生学习了世界语,并读到柴门霍夫翻译的《安徒生童话选》。《安徒生童话》是世界语翻译的范文,所以译文格外精美,给叶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他对安徒生童话产生了浓厚兴趣。又过了近20年,叶先生远赴欧洲,学习丹麦语,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安徒生童话》。
有学者说,英语即将成为第一种在全球通讯时代取得主宰地位的语言,这意味着与历史上任何一种语言不同,英语的地位已经坚不可摧。相比之下,有着100多年历史、肩负光荣与梦想的世界语渐渐式微,成为小众和边缘。
世界语的确有许多缺点:与自然语言相比,太过浅薄,没有文化根基;与其他人工语言相比,设计不够科学,不具备普遍性。为什么世界语流行最广?不如说世界语是靠“情怀”吸引了学习者。柴门霍夫生于命途多舛的波兰,从小就看到说不同语言的不同民族发生冲突。他认为人类冲突的原因在于语言的不同,必须用通用的语言消弭误解。而这种人类共同的语言,又不能是特定民族的语言。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语应运而生。世界大同的思想和世界历史风云产生了激荡,造就了世界语曾经的辉煌地位。
今年4月17日是世界语创始人柴门霍夫逝世100周年,不知在这一年,世界语的精神是否会被重新唤起。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