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我是范雨素》缘何走红? 文学在互联网时代的幸与不幸

2017-04-28 12:00 编辑:TF005 来源:北京晚报

一篇《我是范雨素》在不出意外地在发酵着话题。这个话题里面,有乡土生活、有北漂、有小三、有12岁的代课教师、有农妇对命运的抗争、有高铁征地、有底层残酷现实……更主要的是,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之间,范雨素坚持文学梦想,文字中温情脉脉的叙述,让底层物语披上了一层理想主义光辉,打动了媒体和大多数人。岔开一句说,如果造物主存在于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话,可能会有挡不住的震惊和一丝丝欣喜。这个时代比创造万物要容易多了,有着固定的元素和温床,很容易产生一个个的劲爆话题,越是在逼仄的现实中制造落差越是能够产生爆款。

作者 何殊我


同是湖北人,范雨素相关话题的走红,第一时间让媒体和大众想到并拿来做对比的是余秀华。的确,两人有很多相像之处。在现实中,她们可能都是身边的异类,不接受既有的安排的农村妇女,更会被视为妖魅一般的存在。而出身农村、经受了残酷的现实生活、坚持写作等等这些关键词勾勒出的是一个坚持文学梦想的奋斗人生。不同的是出场方式,一个靠诗,一个靠非虚构。

利用下班坐地铁的时间,仔细阅读了范雨素的两篇作品《农民大哥》、《我是范雨素》,说实话文中所记述的不过是在全国农村俯拾皆是的故事。如果抛开“正午故事”极力鼓吹的初中毕业、育儿嫂、农妇等身份,她的行文和修辞并不能穿透内心。除了某些句子之外,整体行文只能说是有了一定的写作训练之后,越过了文学爱好者的写作水平。至于正午编辑所提到的在文字中看到了李娟,评论认为这是“老天爷赏饭”,就有点特意拔高了,写作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天资只是一个充分条件而已。而被人推崇《我是范雨素》开头那句“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也来源于席慕蓉的《青春》,“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这里可以推测在范雨素的青年时代,大量阅读的应该都是席慕蓉、汪国真这类作家的东西。这种文字,在某一些时刻,是可以戳中一部分内心的。但是却缺乏回味,在经历世事和改换心情之后,难以经得起推敲。所以,范雨素走红以后,有声音认为稿子背后有编辑代笔捉刀的痕迹,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真要深究一下范雨素走红的深层次原因,大抵上是天时和人和的共同作用的结果,无外乎媒体传播速度、受众心态两个维度。

余秀华的走红是典型的“剥洋葱”式的媒体传播。正值2015年春节来临之际,一夜之间,“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在社交媒体上刷遍大江南北,这句话里面,有梦、有路上、有性等等多种不可言说又击中情愫的内在。春节前后,路上与网上都是漫漫归途中的游子,心有不甘、梦想蹉跎、归心似箭……诸多思绪似乎都可以在这个句子里面找到异化过的共鸣。此后,媒体开始追踪层层剥茧,从诗到她其他诗,再到作者本人,再到作者的家庭生活和多年的经历,脑瘫、婚姻不幸福、不认命的农村妇女,大众的同情心再次被吊起。最后在媒体上呈现的是一个不羁的抗争形象。此过程,最终拖出来的不知是余秀华的内心还是看客们的内心。而余秀华经过多年的写作和投稿,结识的大量的人脉,加上这些高人灌顶加持能够迅速杀入主流话题场域。也是范雨素与余秀华的另一个差别。

与余秀华不同的是,范雨素一开始就把内心世界——也许是经过修饰的内心世界放在了大众眼前。虽然冗长的非虚构散文,在传播上不急及语录体的诗讨巧,但是质朴同样能够打动人。尤其在世界读书日的喧嚣之后,这个鼓吹读书的节日越来越像一个读书仪式日,在相关的传播过程中看不到书本身的影子,都是一片鼓噪的声音。而且长期以来,内容最为精致的传统文学写作在市场、网络文学的冲击下,鲜有佳作。这些便利条件,让一篇承载着理想现实间巨大落差的文字,戳中大片大片浮躁、脆弱易受感动的内心,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比余秀华更迅速的是与媒体的互动,在4月25日今日头条推出的问答“范雨素会是下一个余秀华吗”上面,当天就看到了范雨素本人的回答“我和余秀华的相似之处,我们都是贫苦的劳动妇女,都是湖北人也算是一个相似之处吧。”要知道,余秀华出名之后,在媒体上看到的仍然是一个蜗居乡村抗争命运的形象,她与媒体的关系仅仅是受访和摆拍的单向关系。范雨素在话题初期就介入了媒体的传播,后续话题的发酵值得关注。这里面,可能是身在大城市养成的心态差异,而且相对来说,在北京与在村里,与媒体的距离也有不同。

只是这次,不希望看到当年两家出版社为了余秀华的作品在媒体上指手画脚大动干戈的场面,徒然映射出人性的丑陋和市场之恶。

文学这个母题,永远承载着全世间所有不想投入成本的梦想和指摘。网文和市场化写作,造成的弊端之一是很多人更加认为写作不需要门槛,文学只要有天分就够了。什么是天分呢?不能说读书认字就是有了天分。在我做网络文学编辑的时候,碰上了太多自以为是的爱好者们,用孱弱的文字和虚妄的吹嘘来行走。即使优秀的网络文学写手,也在每天训练,注水也是需要技巧的。而范雨素走红之后,所谓“老天爷赏饭”的论调,仍然是对文学写作的轻视。范雨素在采访中也坦陈在皮村接受培训班训练的生活经历。如果什么时候,社会能有共识,文学写作需要长期的训练,可能才是文学的美好时代。

而另一个可叹的话题是,文学与现实的关照。文学源于现实并且能够干预现实,也是其功用之一。《人民的名义》让很多丁义珍式窗口曝爆了光,接受了整改。而范雨素的文章中提到的少年离家出走、打工子弟教育现状、高铁征地等等底层残酷现实,却鲜有人关注。广大的农村生活每一日都在上演着这一幕幕的悲欢离合,社交媒体造成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式的隔绝,也造就了新式的冷漠。X博士一篇文章《残酷底层物语:一个视频软件的中国农村》引起了大众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农村生活的关注,但是在最终却换来了对一款视频直播软件的爆炒。经过这么多年的有形之手的管制和娱乐之死的纵欲,残酷现实越来越成为直播平台中接受打赏的物语和媒体上引爆话题的素材,悲哀。呼喊更多人能够将目光从碎片化的朋友圈阅读之外,去更多的关照一下身边的现实,这个现实即既是关乎文学,更是关乎你我的未来。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