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观点

基因检测不是“算命”:测智商?测情商?侧特长?

2017-07-11 11:30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7月11日讯,“孩子适合学什么?测一下天赋基因就知道!”“一口唾液在家采样,不跑医院不抽血”“预测肿瘤风险,降低罹患概率”……如今,“高大上”的基因检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类似广告语随处可见。基因检测究竟是种怎样的体验?结果到底靠不靠谱?我们又该如何理性看待?

插图:宋溪

体验
报告显示52项高风险 有种近乎窒息的压抑感

在程磊看来,基因检测是件挺“神秘”的事儿,向来喜欢“尝鲜”的他花了999元,体验了一把传说中的“高科技”。

收到公司寄来的检测套件后,程磊按照要求采集了2毫升的唾液样本,寄回给对方。经过十多天的漫长等待,他被告知检测失败,不得不重新取样寄送。又过了大半个月,期待已久的报告终于“出炉”。

“打开那一刻,心里扑通扑通跳,跟高考查分似的。”程磊发现,整个报告包括祖源分析、运动基因、营养代谢、健康风险、遗传性疾病、药物指南、遗传特征、第三方内容8个部分,大大小小的项目加起来足有200多个。

“爆发力78分,耐力35分,难怪我短跑还算可以,长跑就很吃力,好在恢复能力不错,有85分。”程磊兴致勃勃地解读着报告里的结果,似乎偷看到了自己的身体密码。

不过,当看到健康风险时,他顿时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里面涵盖了运动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86个具体项目,居然显示我有52项都是高风险,包括肺癌、胃癌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听起来就让人很紧张的病。”程磊逐一查看疾病介绍、风险估值、病发平均值预防措施以及治疗方法,心情越来越沉重,“好像眼前处处都是雷区,有种近乎窒息的压抑感。”

尽管报告中也有声明,称“基因只是影响性状的一部分因素,其他可能的因素包括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等”,但程磊当天晚上还是失眠了,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用手机不停地搜索着这些过去从来没想过,甚至没听过的疾病,满脑子都是自己以后“中招”倒下的画面。

相比之下,报告中的最后部分则轻松许多,“遗传特征有见光打喷嚏几率是不是正常、喝酒会不会脸红、吸烟容不容易上瘾、避错能力如何等等。”

市场
产品五花八门 价格从199到69800不等

记者在淘宝、京东等平台输入“基因检测”,搜索出的产品五花八门,不同公司提供项目中,既有癌症基因检测、肥胖基因检测、酒精代谢能力基因检测,也有儿童天赋检测、美容基因检测,价格则从199元到69800元不等。

以一份定价7200元的儿童天赋基因检测套餐为例,页面介绍显示,检测内容涉及智商、情商、特长、营养健康等四大类82项86个基因位点,其中,特长包括运动天赋、阅读天赋、音乐天赋、财商天赋、演讲天赋、数学天赋、英语天赋、汉语天赋。

客服人员告诉记者,检测是从口腔粘膜脱落细胞中提取DNA,进行实验测序,然后对照亚洲人数据库做分析,针对每一个检测项目,报告中会有一个“好、中、差”的结论。当记者追问准确度时,对方语焉不详,只强调“已经做了9年,准确度可以放心。”

而在线下,同样不乏类似检测。东五环附近的一家医院旁,一块黄底白字的招牌格外醒目,“亲子鉴定防癌基因”的大字下,还特意标出“儿童基因检测”和“天赋基因”。这家公司的官网上,赫然打着“创客代理火爆招商进行中,与您共享基因产业千亿财富盛宴”的广告。

记者提出希望咨询天赋基因检测的相关内容,工作人员立即捧出一本近70页的报告示例,“全套下来5700元,会对智商、情商、艺术天赋、体育特长和五大性格特征相关的93个基因131个位点进行检测,我们这里负责取样,送到实验室做分析,之后还有专家负责解答。”

仔细查看具体项目后,记者发现,此前电商平台的套餐中,情商被分为大五维性格、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激励、人际关系处理、情绪识别、情绪管理,每项对应2到6个基因,而这份套餐中,情商则被界定为领导力、冒险精神、沟通能力、社交能力和自我超越能力,每项分别对应1个基因。

“孩子到底适合学画画还是学音乐,一测就知道,省得走弯路。”工作人员指了指墙上的授权书,“我们这儿绝对权威,还可以做基因身份证,像一些儿童哮喘、多动症、自闭症,也可以通过基因检测及早发现苗头。”

观点
测了几个基因位点 就想准确预测数量性状,不大可能

“人与人之间在体能、智力、音乐等方面的确存在天赋上的差异,但是不是可以通过检测几个基因或者全基因组测序,就把一个人的天赋准确鉴定出来,以此为参考进行培养,我个人认为并不可靠。”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陈华表示,遗传学中把人的表型或性状分为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前者是一些非此即彼、有或无的性状,比如血型、瞳孔的颜色,而后者则是指性状的差异呈连续状态,比如身高或体重。

其中,质量性状通常是由一个或少数几个基因所决定,而数量性状则由多个基因同时决定。以身高为例,目前研究已经发现有上百个基因位点与之相关,每个基因位点所起到的作用很有限,张三和李四的身高差异是大量位点上的累加结果。这里面有主效基因,也有微效基因,基因之间还有相互作用,机制非常复杂。另外,数量性状往往不仅由基因决定,还会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像日本人,原来身高不是很高,但二战后,新一代的年轻人身高比父辈要高出近10厘米,跟战后营养改善,多喝牛奶有关。

陈华坦言,以现有的科研进展来说,对很多数量性状,都只是大海捞针似的找到一部分基因位点,对个体间表型差异的遗传率只能解释一小部分。比如,二型糖尿病,目前已发现的几十个GWAS基因位点只能解释不到10%的差异。也就是说,大部分个体之间的差异还没办法知道相应基因在哪个位置。所以,如果只是测了几个基因位点,就想准确预测数量性状,不大可能。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市面上宣传的很多名目,更多是种噱头,比如所谓的冒险精神,既没有准确的定义,也缺乏可以量化操作的指标。凭借这些原本就站不住脚的名目去判断一个人情商高不高,显然是很不负责任的做法。”陈华指出,对大部分不具备专业知识背景的老百姓来说,把科研中不确定性很高的东西加以包装,简单粗暴地得出结论,进行鼓吹和兜售,会对受试者造成很大的误导,最终伤害的是刚刚萌芽的相关科研和产业。

“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认为基因检测都是忽悠人的。事实上,基因检测已经在疾病诊断和优生优育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希望国家能够及时出台相关标准,对于一些成熟达标的项目,允许进入市场。同时,完善配套措施,进行调控和监管,引导大家更理性地看待基因检测。”陈华表示,在现有条件下,公众可以用一种相对简单的策略加以鉴别。

通常情况下,单基因疾病的检测比较可靠,像罕见病,很多都是这种类型,比如瓷娃娃病,也就是成骨不全症,就是与骨胶原蛋白发育有关的氨基酸位点突变造成。而多基因疾病,像我们熟知的高血压、糖尿病,机理比较复杂,如果有人跟你说通过少数几个基因就能准确预测,这样的说法不可靠。

至于癌症,很多也是多基因的,而且发病机制不太清楚,很难通过几个基因位点加以预测。当然少数一些癌症,如乳腺癌,目前可以较好地判断是否属于高风险人群。一些检测机构在报告中如果过度地夸大受试者有诸多患癌风险,无形中带来的心理压力反倒影响受试者的健康。

 

来源:北京晚报 主笔 宗媛媛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