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今日主打

永安路百货商场走过一甲子 经典百货的老味道新阵地

2018-01-09 11:28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2018年1月9日讯,永安路百货商场度过了又一个平静的元旦。但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店门前挂上了一道红色的条幅:永安路百货商场60周年店庆。

商场服装纺织品柜台的售货员张志国,也是元旦生日,他比商场整大一岁,如今也是商场最老的职工。

曾经“两节”期间必会排队的布匹柜台前,只有寥寥几个顾客;23块钱一个的高压锅,在过年前买都算得上是奢侈的行为。这两种商品如今都还在柜台上,然而,它们再也享受不到当年的青睐。在张志国看来,既是市场供应、生活水平的变化,也是老商场定位的变化。

平静的60大寿

“要是没有这个横幅,我还真想不起来这商场都60年了。可不是吗,打我小时候它就在,那时候面积比现在还大点儿呢。”来买袜子的永安路老居民李玉梅大婶说。

除了商场门口挂着个条幅,商场里面也多了一些装饰。永安路百货这些年一直维持着老百货的面貌,店里本来挂着“保证供给”等上世纪70、80年代的海报;这次又多了一些老天桥的市井风情画,还有一部分柜台上贴着“消费满168元,送纪念搪瓷杯子”的字条。

用商场经理乔燕雄的话说,永安路百货商场的“生日”几乎没人记得,“售货员一茬又一茬,我也是后来才到这个店工作。我跟售货员们也和一些老顾客聊过,但大家都只记得1958年前后,永安路这片小区建设完成,咱这商场便随着开业。”他翻找商场老资料,看到过最初的营业执照,才找到了这个日期,即1958年1月1日。当时天安门广场迎接建国十周年大庆而改扩建,腾退了一批老居民,部分人搬来了永安路北新建的小区,商场则作为配套设施。

现在乔燕雄左右为难。一甲子本该是个隆重庆祝的日子,怎奈“传统中型百货商场”这一形式早已被超市、网购等冲击的七零八落,如今商场实力有限,除了定制一批展板海报、做了些纪念品搪瓷杯子、购物袋,没有实力办更隆重的庆典。

乔燕雄在商业系统工作了一辈子,他想了好久,似乎除了北京的几个超大型商场,市区之内竟无第二家在这些方面超过永安路百货年头儿的商场了,而且即便是西单商场、百货大楼,也都在商业的大潮中改变了自己的形象,唯有这里几乎从没变样,仍然是“站柜台”的老形式。

“这个生日隆重了我们承受不了,但如果不过,我觉得对不起老街坊、老职工们。干脆就简单点儿庆祝一下吧。”

当年腾不出手来庆生

如今商场里还保存着出售布匹的柜台,大约两米见方的一块地方,上面悬挂着做好的衣服、被罩,下面则是一匹匹布,柜台里面还放着一台缝纫机,售货员兼做裁缝,顾客少的时候就踩上一会儿。

“别看现在买布自己做衣服、做被罩的人少了,但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这里都曾经是商场里最忙碌的地方。”张志国回忆,卖布柜台的忙碌几乎算是商场从没搞过店庆活动的主要原因。

只怪永安路百货在元旦过“生日”,这也曾经是商业系统最忙碌的“两节期间”。年底这几日,对面副食店职工们忙着给阖家团圆的节日备上肉蛋菜,“菜刀剁冻肉的咚咚闷响,就跟我们商场的上班铃似的。”

由于年底布票即将到期,永安路百货此时应付最多的,就是排队来买布的顾客。尤其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年底全天都会有人排队来买布,商场的采购员们用尽办法搞来的货源,还是经常供不应求,连最白布都卖光了,因为化工商店可以买到染料。

当年带过张志国的老师傅们,有不少都是商场开业之初便在此工作的职工,他们都记得店庆的日子。然而两节期间是在太忙,且不说那年头不兴庆祝周年,“即便是想办,那几天也忙不过来。”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衣服花样多、价钱便宜,保持着自己买布做衣服习惯的人就少多了。然而老商场一直保持着这样一个布匹柜台,“咱商场存在的目的,本来就是便民,这一点不能变。”

为高压锅没少赔笑脸

永安路百货的厨具柜台里,如今长期出售着多个品牌的高压锅。每次看到它们,都让张志国想起当年赔笑脸进货的经历。

那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一天,张志国坐42路来到了东四十条。北京市百货公司位于古老的皇家粮仓——东门仓,临街的楼里是展示厅,一个个货架货柜上摆放着各种日用品。有的采购员蹑手蹑脚,悄悄记下商品编号,生怕自己发现的新货被太多同行找到。而他此行的真正目的是,刚刚到货的一批高压锅。

昔日堆放“皇粮”的广场上,盖起了几排小平房,那便是办理采购业务的地方。报编号、开单据,按照前面办手续工作人员的话说,张志国能拿走10个高压锅;可是到了最后一关该开票了,人家眉头一皱,“只能给你4个。”

张志国赶紧上前递上了烟,求开票员开恩,“您给照顾照顾吧。”陪上笑脸再拉拉家常,最后终于拿到了6个高压锅。“国家牌价高压锅是23块钱一个,这6个也够卖一阵子了,毕竟还挺贵的呢。”

没想到的是,高压锅刚到商场里,就有人来买了,还有人专程来看,摩挲一番最终带着羞涩放下商品。张志国纳闷,“那年头,没有微信,没有电话,写信不可能这么快啊,可是人家顾客是怎么知道咱这儿进货的消息了呢?”很快,第二个、第三个……就都卖出去了。

“以前是买不起的奢侈品,现在是再平常不过的家用品。以前我进货高压锅要跟人家陪笑脸,顾客来买高压锅要跟售货员陪笑脸,而现在彼此都是笑脸相迎。供应改善之后,人们生活的心态也变好了。”张志国感叹。

经典老产品的新生机

张志国回忆,1986年前,“进货不愁卖”的日子一去不返,至上世纪90年代超市兴起,永安路百货的职工们眼看着一个个同行“倒下”,原因多种多样,有的变了超市,有的变了小批,有的因马路扩建而拆除。

永安路百货也在1998年迎来了股份制改革。当时行业效益下滑明显,商场便将约一半的面积分割为小间出租成为别的商店,至今保持着那样的格局。商店里面则将以前的主要商品集中到现有的柜台,因此货架上摆得满满当当。部分柜台承包、出租,开设了一些便民服务,但仍然保持着老商店的柜台售货方式。

乔燕雄是2003年调任永安路百货当经理的,后来的工作中,他逐渐注意到了这里的“老”特色。2008年他去上海旅游的时候,偶然发现了蛤蜊油这种多年未变的经典产品,遂联系进货,“之后,北京的几家特色老商场也都跟上蛤蜊油了。”接着越来越多的人闻讯而来,除了能买到记忆中的经典商品,“很多人说,能在这里找到一些美好的回忆。”这一模式逐渐为商场带来了新的生机,商场里的经典老货也随之越来越多。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张硕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