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化

寻觅“藏在民间”的“京绣名家” 北京APEC会议被选为国礼

2018-03-23 09:41 编辑:TF005 来源:北京晚报

2018年3月23日讯,“京绣”,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明清时期大为兴盛,几百种针法独树一帜。清朝灭亡后绣工散落民间,为了生计一些艺人以刺绣为生、收徒传艺,使得“京绣”部分技艺传了下来。家住崇外街道的于美英,正是一位低调的“藏在民间”的“京绣名家”。

初见于美英,是在崇外街道都市馨园社区文化活动室里,当天这里正举行一项文化活动。于美英作为非遗文化展示者,在展厅里间的一个安静角落,守着自己面前的“京绣”传统绣架,轻声细语地给观赏者介绍着“京绣”:“这个绣架没卖的,自己找木匠做的。”

于美英和母亲从小住在宣武门南横街,从7岁就开始跟着母亲学“京绣”了,晚上母女俩围坐在25瓦灯泡下绣到很晚,次日一早还要去上学,“我一直都在绣,到今年我62岁了,这是我们的家族技艺,已经传承了一百多年了,以前那会儿绣的好的,其实是以男性为主。”工作后,于美英干的是机械图纸方面的,和“京绣”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这两件事情都需要安静和耐心。边工作,于美英边绣起来,一开始纯属爱好,亲朋好友家里有喜事,她都会送绣品送他们,“退休后我没有一天不绣的,每天一坐就是三个小时,不觉得累,因为一坐下来绣,我就高兴,真心喜欢。”

如今,于美英已经会打籽绣、盘金绣、绒绣、网绣等50多种针法。不过,她颇为遗憾地说:“京绣在上世界70年代左右就开始衰败了,相关厂子都倒闭了,比如给《橘子红了》电视剧绣衣服的那个厂也倒闭了。”

环顾于美英所在的展厅,大多是她的获奖作品陈列和“京绣”介绍。看到这些绣品,我感受到“京绣”用料考究贵重,华丽大气,雅洁精细。如今,于美英已入选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代表作《百子祝寿图》被评为“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麒麟书画》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她本人还于2013年在东岳庙北京民俗博物馆举办了“于美英京绣艺术展”。于美英还说了一件生活里“京绣”得到认可的小故事:“我弟弟的儿子属鸡,他一岁多时,我给他在夏天穿的小褂儿上绣了一只大公鸡,结果孩子穿着去北海那边玩儿,衣服被一个外国游客看上了,非要出1000块买这个小褂儿,当然弟媳妇后来没卖。”

而最让于美英自豪的是2014年北京APEC会议时,“京绣”的双面绣丝绸手绢,成为了“国礼”,“我参与了礼物的亲手绣制工作,当时我们选择的是各个国家都相对能接受的很优雅的黄色,绣的是北京市花月季。”

怎么把京绣这门儿手艺传承下去?于美英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但天生低调的她,曾先后拒绝过中央电视台的采访、服装学院的教学邀请,“我性格就比较安静,不愿意抛头露面,现在我的想法改变了一些,咱们好的传统手艺还是要传承推广下去,现在来找我学的人不少,我要挑选,徒弟现在有十几个,年龄最小的7岁,其实我最想教7、8岁的孩子,童子功很重要,现在有个12岁的女孩子跟我学,去年6月我在社区每周都免费教学,冬天教学停了,这个女孩子还让我晚上微信视频教她。”于美英说,学京绣要能坐得住,一坐下来至少是两三个小时,要有耐心,打籽一个针法学好了要三年,看似简单的叶子,要绣得生动非常难,“京绣可以传承,还可以创新,比如传统就喜欢五颜六色,现在的颜色可否雅致一些,图案有符合新时代的,我准备和大徒弟周研一起出一本书,把我的技艺全记录下来,我的愿望就是把所有我会的都教给学生们。”

周研告诉我:“于老师的教学全是免费的,不管是北京人还是外地人,不分男女老少,只要愿意认真学习的,都认真教,她还自己贴钱买针线布料,让现在很多人都不理解,也许这就是老一代匠人们最闪光的品质,一心一意,只为了手艺。”

GO提示

想和于美英老师学习“京绣”手艺的,可以到崇外街道都市馨园社区文化活动室的非遗博物馆登记,留下联系方式,非遗博物馆每天都开放,培训启动时会通知登记者。也可以打办公电话67017784给都市馨园社区居委会找王兰咨询。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孟环 文并摄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