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地理

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⑫从颐和园驶出的北洋海军

2014-08-28 12:04 编辑:TF001 来源:网络

2014年8月28日,下面这张新老重叠的照片是颐和园昆明湖内的水操学堂,大门里面的建筑摄于120年前。学堂从1887年1月8日建成到1895年3月被裁撤,仅仅存在了9年。成立时间虽短,可它却见证了中国从旧式水师到新式海军那昙花一现的转变,以及甲午战争的残酷。时至今日,每每有游客驻足于此,依然会情不自禁地回顾这段令人唏嘘的历史。

 

1

 

 

1899年,康有为自美洲东归,经日本马关赴香港,泊船二日。在海轮上,康有为眺望马关夜景,写下了“有人遥指旌旗处,千古伤心过马关”的诗句。4年前,即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95年4月17日),在“千古伤心”的马关,当地一座知名河豚料理店“春帆楼”的二层,大清国的李鸿章、李经方,与日本的伊藤博文、陆奥宗光签署了《马关条约》,中日甲午战争宣告结束。

在签订《马关条约》之后,李鸿章失去了担任25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之职,被投闲置散,而后游历欧美各国。当轮船途经日本横滨停泊之时,李鸿章“衔马关议约之恨,誓终身不履日地”,坚持不登岸在船上过夜。1901年,在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赔银四亿五千万两的《辛丑条约》两个月后,李鸿章病逝。

李鸿章死后,成为清朝唯一获准在京设立祠堂的汉臣。李鸿章谥号“文忠”,“文”字代表他出身科举,“忠”字代表了爱新觉罗家族对他一生的认可。如今,祠堂早已被拆毁,只剩下门牌地址。北洋水师的覆灭,也直接导致了设立在京城的总理海军事务衙门被裁撤。从1885年10月设立,到1895年3月裁撤,海军衙门仅存在了10年。同时被裁撤的,还有设立在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水操学堂。这所为八旗子弟培养海军将领的学堂,这所被以“莫道昆明池水浅,原来是为练海军”耻笑多年的昆明湖水操学堂,在被占用多年后,终于在2004年原址重建并对外开放。

1895年4月,当《马关条约》的内容传到京城后,直接导致了“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等一千多名在京应试举人,联名向光绪帝上书,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但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和梁启超逃亡海外。作为康有为的弟子,梁启超也曾访问春帆楼。1911年,他从流亡多年的日本前往台湾,途经马关,写下了《二十五日舟泊马关》诗一首:明知此是伤心地,亦到维舟首重回。十七年中多少事,春帆楼下晚涛哀。

在梁启超的心中,从1895年至1911年的“十七年”中,国内经历了“多少事”。但他一定想不到,从他“舟泊马关”的1911年,也就是农历辛亥年开始,这个古老的国家进入了新的时代。

120年后,无论洋务派、维新派乃至革命派、保皇派是否还在,无论中日关系如何瞬息万变,昆明湖水操学堂、海军衙门这些战争的遗迹,仍然默默地、忠实地记录着前人故事。

 

昆明湖碑

照片墙(左)-水操学堂内已经辟为近代海军历史的展厅

水操学堂内已经辟为近代海军历史的展厅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主要战场包括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威海、黄海北部等处。当时的北京,虽然并不是战场,但作为大清国的首都,却对整场战争起着确定性的作用。近日,本报记者寻访了昆明湖水操学堂、总理海军事务衙门、李鸿章祠堂等遗迹,抚今追昔。

学堂旧址今何在?

“莫道昆明池水浅”的后半句,原本是“观鱼胜过富春江”,出自毛泽东的七言律诗《和柳亚子先生》,原意是为了劝说柳亚子留在北京,参加建国的工作。历史学者雷颐在他的《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一书中,另外续了后半句,成了“莫道昆明池水浅,原来是为练海军”。

昆明湖的名字,最初和操练水军有关。昆明湖原本叫“瓮山泊”,是北京西郊的一片湖泊。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修建清漪园,也就是后来的颐和园。乾隆皇帝把这片湖泊起名为“昆明湖”,是因为汉武帝为了习练水军,曾在长安城西南郊凿建了昆明池。乾隆皇帝也曾在昆明湖里演习水战。

昆明湖水操学堂的位置,就在昆明湖的西北岸边。设立学堂以前,这里名叫“耕织图”。这里河湖交错,稻田棋布,景色酷似江南。乾隆皇帝建造清漪园时,特意把专为宫廷织造丝绸布料的内务府织染局迁来,内有织工和蚕户。

只可惜,英法联军的炮火,烧毁了整个清漪园。光绪十四年,1880年,重建颐和园的时候,耕织图被划在了颐和园以外。6年之后,在这片区域上,设立了清朝专为满族培养海军将领人才的军事学校——昆明湖水操学堂。

当时,全国南北各地的水师学堂中,学员全是汉人。总理海军事务大臣、醇亲王奕譞为了争夺未来的海军控制权,才上奏设立此学堂,专为培养八旗子弟的海军人才。学员们需要学习西法测算、天文、地理等课程;也需要参加行船、布阵、施放枪炮等训练。但由于昆明湖池水太浅,海军舰艇没法在湖中行驶,只能特制小轮船作为训练用。即使这样,学堂只存在了9年,从1886年至1895年。在刘公岛失陷后,随着海军衙门的裁撤而裁撤了。

如今在颐和园内昆明湖的西北岸边,仍然有耕织图景区,景区内有昆明湖水操学堂。一共1680平方米的水操学堂建筑,是在2004年重新修复的。解放后,附近区域被军队的造纸厂、机械厂占用,学堂改建为工人宿舍等,直到1998年才收归颐和园。

颐和园文物管理部主任秦雷介绍,修复水操学堂建筑,所用的方法是“落架大修”。所谓落架大修,是指当建筑构架中主要承重构件残损,有待彻底整修或更换时,先将建筑构架全部或局部拆落,修配后再按原状安装的维修方法。

学堂内部已被辟为展室,介绍中国近代海军的历史。由于地处颐和园景区的西北角,游客并不多,愿意走进展厅里的游客就更少了。学堂内最引人注目的,是停在院子里的一艘名叫“永和轮”的机动游艇,参观的孩子们都愿意在这艘大船前留影。“永和轮”是1908年日本政府赠送给慈禧太后的,被慈禧用作游览昆明湖时的拖带船所用。很可惜,孩子们并不知道,这艘大船与昆明湖水操学堂并没有关系。

根据秦雷的考证,在水操学堂存在的9年间,只培养了一期毕业生。第二期学期未满,学堂就被裁撤。一期入学人数为60人,但经过筛选进入天津水师学堂学习、北洋舰队实习并最终毕业的,仅有9人。

照片墙-水操学堂外的铁门,仍是被造纸 厂、机械厂占用时工厂所用的大铁门,如今已改成颐和园的后门。

水操学堂外的铁门,仍是被造纸 厂、机械厂占用时工厂所用的大铁门,如今已改成颐和园的后门。

衙门主者伊何人?

清朝光绪十一年(1885年)设立的总理海军事务衙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独立于兵部之外的海军部。中法甲申战争失利后,为了组织、指挥全国的海军,在1885年设立海军衙门。没想到存在了不到10年,海军衙门就奏请裁撤。1895年初,当刘公岛失陷二十余天之后,海军衙门并未筹划重振海军,而是上奏“岛舰失陷,时局艰危,衙门暂无待办要件,拟请……暂行裁撤,以节经费。”

在海军衙门设立之初,并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甚至没有独立的印信和独立的办公人员,主要依附于神机营。周馥在《醇亲王巡阅北洋海防日记》中记载,“若待另建衍署, 恐需时日。查神机营署内尚有空闲房间,稍为修葺,可教办公,名曰‘总理海军事务衙门’。”清朝末年神机营的位置,根据清末震钧所著《天咫偶闻》记载,“神机营署,在煤炸胡同”。煤炸胡同,也就是煤渣胡同,现在仍然存在,就在王府井协和医院的北侧。

在煤渣胡同3号院的门前,记者看到了一块已经斑驳的牌子。牌子是由东城区地名办公室,在1993年设立的,上面写着“明属澄清坊,属煤炸胡同,清光绪时改称煤渣胡同,沿用至今。清朝这里设有神机营衙门。”如此看来,当年依附于神机营设立的海军衙门,也就在煤渣胡同3号院的位置了。历史学者姜鸣曾认为,海军衙门的旧址就在王府半岛酒店的位置。该酒店,刚好就在3号院的北墙以北。

经历了民国、日伪时期的战乱,解放后,这里被人民日报社接管。现在的煤渣胡同3号院,早已改建成了一栋5层的居民楼,门口一名年轻的保安员值守,对于这里曾经的历史一无所知。这栋灰色的居民楼,住在人民日报社的一些老干部。楼内的居民,最多只知道解放初期人民日报在此办公的历史。对于曾经统领全国水师的海军衙门,却并不知晓。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末爱国诗人丘逢甲满怀愤慨,曾经写下一首《海军衙门歌》,其中有这样几句:

大东沟中炮声死,旅顺口外逃舟驶。

刘公岛上降幡起,中人痛哭东人喜。

旁有西人竞嗷訾,中国海军竟如此。

衙门主者伊何人,万死何辞对天子。

照片墙-海军衙门旧址,如今已是5层居民楼,居住着人民日报社的老干部们。

海军衙门旧址,如今已是5层居民楼,居住着人民日报社的老干部们。

一代重臣归何处?

李鸿章死后,成为唯一在京建立祠堂的汉臣。根据东城区文物文化局在1991年编辑的《北京文物胜迹大全·东城区卷》记载,李鸿章祠堂遗址位于东城区西总布胡同27号。这本书中记载,“该祠即其生前寓所,李鸿章故去时,即在此办理丧事。”

书中记载,光绪二十八年五年廿五日发引,殡出朝阳门,后奉旨在此建立专祠。另据资料记载,西总布胡同27号,旧时门牌15号,在胡同中段北侧,坐北朝南,大门在西总布胡同北侧,后墙在外交部街南侧。此宅原为李鸿章祠堂,名“表忠祠”,光绪二十八年由李鸿章生前寓所改建而成。

“由大门、前殿、享堂、配殿等构成的二进四合院;大门、碑亭、前殿、享堂及东西配殿等主要建筑顶部均覆黑琉璃瓦;享堂三楹,为歇山顶斗拱建筑,前有月台三出陛;院墙砖砌,外抹红垩土,顶部覆灰色筒瓦。”

1949年9月,李鸿章祠堂被辟为北平市第一人民教育馆分馆,后改为北京市第一人民文化馆分馆、东单区文化馆、东城区文化馆。1978年拆除前院建筑及大门,建成两层的东城区文化办公室的办公楼,门牌仍为“西总布胡同27号”。1991年拆除后院享堂、配殿及剩余的院墙,建成四层楼房,东城区档案局和档案馆迁入至今,大门朝北,门牌为“外交部街甲28号”。

如今,西总布胡同27号的门牌仍在。近日,记者找到该地址后,发现已经建成一座二层白色小楼,门牌上写着“国家大剧院创作中心”。由于是周末,并无人办公,只有保安值守。年轻的保安员说,院内并无古迹。透过门口的铁栅栏,的确可以看清院子里的全部。

而在北侧的外交部街,记者找到了甲28号,现在仍是东城局档案局的办公楼,是一栋四层的办公楼。与史料记载对比来看,当年李鸿章祠堂的二进四合院,已经被分成了南北两个部分。如今的西总布胡同27号国家剧院创作中心,正是当年祠堂的前院;而外交部街甲28号,正是祠堂的后院。

无论是西总布胡同还是外交部街,记者都没能找到对祠堂有记忆的老居民。在居民的记忆中,这个地方一直都是机关的办公楼,从来没有古迹的样子。

据《北京文物胜迹大全·东城区卷》记载,除了西总布胡同27号以外,李鸿章还曾在贤良寺的西跨院住过。贤良寺的原址,位于王府井校尉胡同10号。该寺原在帅府园,乾隆年间迁到冰盏胡同,也就是后来的校尉胡同。

由于该寺距离皇宫很近,所以外省官吏进京述职,多居于此处。据记载,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年,也就是1900年,李鸿章被调回北京与八国联军议和,贤良寺就是他的居住、办公场所。签订《辛丑条约》之后,李鸿章就死在了贤良寺。民国以后,贤良寺配殿内设有民众小学校。新中国建立后,原址位置建起了校尉小学,贤良寺的大部分建筑也被拆除。

历史学者姜鸣,曾作文记述了1988年他与朋友探访贤良寺时候的情景。当时,贤良寺仍存有部分建筑。“贤良寺……残破的山门上挂着‘校尉小学’的牌子。进校一看,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全被改作教室了,厢房则是教师办公室。雍正、乾隆题写的御碑、钟鼓楼不见踪影。打听下来,原来毁于‘破四旧’的浪潮。寺庙的另一部分,是街道纸盒工厂和区教育局机关。”

“由于长期失修,梁柱上的油漆剥落殆尽,只留下朽木的枯黄颜色。北京人对住房挨庙是有讲究的,民谚曰:‘宁住庙前,不住庙后。宁住庙左,不住庙右。’李鸿章是外来户,大概不在乎这类规矩。不过他住在庙右,可真是倒了楣的。”

“据老人说,西跨院是李鸿章出钱盖的。李鸿章生前曾在北房居住,后来也殁于这里。又说《辛丑条约》在这里草签。李鸿章和贤良寺方丈甚为投契,许多人通过方丈走李的门路,带携得方丈也显赫一时。李死后,院子送给庙里,算作庙产。李鸿章用过的绿呢大轿,还一直存放在贤良寺的藏经楼。……当初,院子美轮美奂,如今则彻底败落。”

“秋风宝剑孤臣泪”一句,出自李鸿章在最后的日子里,留下的一首遗作诗,下半句是“落日旌旗大将坛”。除了《马关条约》,他还签署了《辛丑条约》,赔款为四亿五千万两白银。而当时,大清国的人口约为四亿五千万,相当于一人赔一两银子。死前一年,李鸿章签署了这样羞辱性的条约。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李嘉瑞文并摄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