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纪录

手艺人缪伯刚爱筝成痴 致力于曹氏风筝制作和传承

2018-07-26 16:39 编辑:TF011 来源:北京晚报

六岁时,缪伯刚的父亲给调皮的他做了一个风筝。从此,缪伯刚成了一个痴迷于风筝从而变得安静的人。

画一只蝴蝶需要一两个小时,一笔画错整个风筝就报废。从小画风筝让缪伯刚做事更加专注

80后的缪伯刚出生于浙江奉化缪家村,初中的美术老师胡小成恰好会扎风筝,这让缪伯刚如鱼得水,和老师学绘画,学扎风筝,参加各种风筝比赛。到了高中,缪伯刚和几个对风筝感兴趣的同学组成了风筝兴趣小组,继续着自己的爱好,每次参加比赛都能拿回不错的成绩。

收藏和风筝有关的老年画是缪伯刚的新爱好

大学缪伯刚考到北京学习美术广告设计,依旧痴迷风筝的他在一次展览上结识了现在的师傅——曹氏风筝第三代传人孔令民。除了学校课程,缪伯刚每周都要往返几十里路去师傅家学习曹氏风筝的制作。学校晚上11点熄灯,缪伯刚只好在外面租了间便宜的地下室加班练习师傅教的各种技法。大学毕业后缪伯刚先后做过出版社美编、产品宣传设计,但从没间断过和师傅学习曹氏风筝的制作。三年前,缪伯刚辞去工作,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曹氏风筝的制作和传承中。

每有游客走进他的风筝寻梦俱乐部,缪伯刚都会耐心解释和风筝有关的各种问题

张晶则是风筝发烧友,和缪伯刚因风筝相识已有十几年,得空两人就在一起研究

曹氏风筝是孔祥泽根据曹雪芹手稿《废艺斋集稿》中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记载的风筝扎、糊、绘、放“四艺”经过长年细致地研究临摹复制,流传至今。2011年,“曹氏风筝”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今缪伯刚已是第四代传人。他在大观园成立了风筝寻梦俱乐部,大兴区高米店街道为他提供的风筝文化馆也将于本月底入驻,定期让更多喜欢风筝文化的人来这里交流。他还走进学校、社区、养老院,教授曹氏风筝工艺,让更多的人了解曹氏风筝。

缪伯刚根据曹氏风筝文化开发的衍生品有几十种

“制作风筝的技术很好掌握,最难传承的是风筝的文化内涵,每个风筝的图案都有对应的文化典故,不能光会画,还要知道所画内容的寓意。”缪伯刚感叹,“‘曹氏风筝’用拟人化的手法,创造出了一个完美的燕子家族,寓意‘和谐’,比如肥燕喻男,瘦燕喻女,比翼燕喻夫妻,半瘦燕象征青少年,小燕代表小童,雏燕模拟幼儿……和人的成长规律是一样的,形成了一个轮回”。

缪伯刚定期去学校给孩子们讲关于曹氏风筝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

轮回,才能生生不息,民间手工艺也需要一代代的传承。从学生时代起,“风筝寻梦”便在缪伯刚心里埋下了梦想的种子,而今,这粒种子已经在悄然之间开花结果。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安旭东 摄影报道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