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吴昌硕与他的‘朋友圈’”特展:任伯年的出现对其至关重要

2018-10-21 09:21 编辑:TF016 来源:北京晚报

在杭州时,正赶上浙江博物馆举办“吴昌硕与他的‘朋友圈’”特展。这个特展有想法、有特点,区别于以往那种作品陈列式、拼盘式、全家福式或者编年体式的传统展览,删繁就简,聚焦于一点--再有名的画家也和普通人一样,如果没有朋友们的互相依托,就不能像一棵树般长满枝叶花朵,完成自己的一生。

作者:肖复兴


诸闻韵、潘天寿为吴昌硕作八十寿像轴

“吴昌硕与他的‘朋友圈’”,用词很时尚。展览以吴昌硕和他各个时期的朋友交往为线索,自吴昌硕年轻时在家乡芜园追随他最初的启蒙老师始,到他八十大寿时朋友题诗赠画止,勾勒了他一生的行为思想轨迹,展现出他的艺术品性和性情特征。其中既有他与朋友之间的书信往来、诗词唱和、书画雅集,还有他为朋友定的润格等。正因如此,这个展览不是他一个人的独唱,而是像一湾活水流动起来,自有波光潋滟,两岸风光旖旎。

以我这样外行人的眼光来看,这些朋友的作品,不见得比吴昌硕的差,足见一个时代伟大人物的出现,绝非单打独斗,一定是在百花竞放中彼此盛开。与吴昌硕同处二十世纪初期的欧洲音乐界,涌现出了德彪西、马勒、勋伯格、理查·斯特劳斯、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在内的一大批伟大的音乐家;而在其他艺术和非艺术领域中,也出现了烂漫似锦的场面:比如文学上有普鲁斯特的浩瀚长著《追忆似水年华》占据春光,心理学上有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一鸣惊人,美学上有克罗齐的《美学》问世,科学上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诞生……

“吴昌硕与他的‘朋友圈’”,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画坛风起云涌的博兴。吴昌硕的挚友潘钟瑞(潘祖荫之族兄)为他铭刻赤乌七年砖砚拓本的题跋轴,凌霞为他画的墨梅册,俞樾为他的《篆云轩印存》所作的跋文,杨岘赠给他的对联……都让我大饱眼福。特别是俞樾的跋文中,借唐李阳冰的篆刻四法勉励吴昌硕:“功侔造化,冥受鬼神,谓之神;笔墨之外,得微妙法,谓之奇;艺精于一,规矩方圆,谓之工;繁简相参,布置不素,谓之巧。”还有杨岘的隶书对联“铁味苦胜铜臭,诗道穷借缶鸣”,不仅是对吴昌硕的期许,对今天的我们,也具有警醒的意义。而吴昌硕,就是在这样的影响和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我想所谓的“艺术氛围”,就在于此吧,没有彼此砥砺、相互镜鉴、水乳交融,氛围便形成不了。对于吴昌硕来说,任伯年的出现至关重要,这成为他大器晚成的一道界碑式的象征,展览中就有两幅任伯年为吴昌硕所作的画。一幅是《蕉荫纳凉图》,这是一幅有名也有故事的画。当年,吴昌硕甚爱此画,不幸后来被盗,他痛苦不堪。几年后,吴昌硕的好友郑文焯在上海发现并获得此画,物归原主,经历劫后重逢,吴昌硕喜极而泣。

另一幅是《任伯年墨竹、王震补绘吴昌硕小像轴》。王震是当年沪上政商两界举足轻重的人物,早年随任伯年学画,自有一副好笔墨。当吴昌硕潦倒卖不出画的时候,王震大量收购,给予其极大的经济支持,也为吴昌硕在沪上打开了局面。吴昌硕一直对王震怀有感恩之心,展览中有多幅他为王震画作的题诗题记,足见两人的情意绵长。

而吴昌硕与清末宿臣翁同龢的交谊,在展览中亦有充分展现。翁同龢曾送给吴昌硕一幅《斗牛图卷》以及两副对联(“玉德金声寓于石,明窗大几清无尘”;“米老襟怀云山墨,莱公诗句野渡横”),而吴昌硕只是给翁同龢送过印章,阴差阳错,两人并未谋面。在这里,不仅能看出两人惺惺相惜,也可以看出吴昌硕的“朋友圈”真的很广,三教九流,名门望族,官场商海,都不乏其人。这一点和石涛有些相似。比石涛幸运的是,吴昌硕晚年走红沪上,成为画坛领袖。

吴昌硕还为沈翰(沈钧儒之父)未竟遗墨《墨蟹图》补蟹螯和水草,并题记曰:“补其遗墨,秋思萧然,人琴之感,又增几许。”让人感受到吴昌硕重情重义的一面。同样,他八十岁时赠送梅兰芳的《墨梅图》上题有诗句:“风吹梅树花,着衣幻作雨。”亦可见其情意温馨的一面。

“风波即大道,尘土有至情”--展览中,吴昌硕写的这副对联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应该是他对朋友,也是对世情的夫子自道。很难看到一个画家从籍籍无名到声名鼎盛的各个时期,内心情感与思想的涟漪轻起了,这副对联意在象外,让我有了一些感动,也有一些想象。

其实,除了孤家寡人,古今中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朋友是自己的倒影,蔓延开来的朋友圈,是自己生活品性乃至性格命运的镜像;看不清自己,或者看不清他人,看自己或他人的朋友圈,便是最为详尽而形象的注脚。看吴昌硕的朋友圈,会让我们有所感悟,也会让我们汗颜。

(原标题:吴昌硕的“朋友圈”)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16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