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从童养媳到电影明星》是王莹的自传,美国作家赛珍珠也曾鼓励她

2019-01-10 10:28 编辑:TF021 来源:北京晚报

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还可以拍到1989年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英文小说《从童养媳到电影明星》(The Child Bride)。这应该就是上世纪50年代,旅美著名演员、作家王莹由在华生活多年的传教士之女蒲爱德协助,将长篇自传体小说《宝姑》的部分内容翻译成英文,希望能在美国出版的那本书。

作者:侯宇燕


长篇自传体小说《宝姑》

王莹在1940年代与白崇禧的前秘书、中共地下党员谢和赓去美国留学后,除却在白宫为罗斯福总统夫妇用英文演出抗战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外,最专心致志做的一件事,就是写自传体小说《宝姑》。这是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鼓励她做的。

在谢和赓的回忆中,中国通赛珍珠(以描写中国农民生活的《大地》获诺贝尔文学奖)在自己的农场招待了王谢夫妇。王莹向这位美国传教士的女儿讲述了自己从安徽芜湖的童养媳到成为上海电影明星的传奇经历。赛珍珠第一天只是凝神倾听,第二天就让秘书做了速记,并把一份完整的速记稿交给王莹。

正是在赛珍珠的循循启发下,已经发表过很多文章,以“电影界才女”著称的王莹才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平凡的、富有色彩的过往经历,中国的封建社会,由童年一直到抵达美国的情形,是最好的创作素材。

以“电影界才女”著称的王莹

在美国,一个中国演员没有话剧电影可演,而王莹夫妇似乎也不打算很快回中国去。于是她打算在速记稿的基础上,创作一部动人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并争取在美国打开市场,甚至在好莱坞拍电影。后一点雄图在今天看来显然非常不切合实际,因为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在西方眼中还是被完全丑化、矮化,也不被理解的。

几年后,怀揣同样远大梦想的女作家张爱玲在美国一败涂地,几部描写中国人生活的英文著作陆续被退稿。那么英译本《宝姑》的命运,是不是就比张爱玲的著作好一些呢?又能否完美表现出中文《宝姑》里细腻的笔触呢?随着王莹夫妇回到中国,这部由王莹与蒲爱德共同打造的英译本不出意料地搁浅了。也许它的完整手稿就像老舍在美国与蒲爱德共同打造的《四世同堂》英文版一样,需要有心人从某个大学图书馆的小抽屉里发现、校验、核查。

谢和赓是好丈夫,他无条件地支持王莹。在历史学家唐德刚的回忆里,当时和他一起在图书馆打工的谢和赓,虽然对于妻子的身份从不透露蛛丝马迹,却自豪地说她在写一部打算在好莱坞闯出天地来的小说。他没有说出来的是,王莹可能还有雄心,在同名电影中担任女主人公。

王莹写作《宝姑》时年近四十,但她对童年到青年时代有着惊人的情境记忆力,细读此书,既可体验到时代的民情,感受到那时城市、乡村或喧哗或湿润的空气,又可以了解到那个时期的民俗与历史事件。女主人公宝姑生长于安徽芜湖。芜湖这个长江边上的县城既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通商口岸,又带有浓厚的封建文化色彩。关于宝姑自小生长的环境,艺术感受力丰富、情绪记忆力浓烈的王莹运用细腻和富有情感的笔墨作了描绘:“出了两扇黑漆大门,我跟祖父,一脚高,一脚低,在那铺得不平整的鹅卵石的小街小巷上慢慢地逛。夏晚的风轻轻地吹拂着我们的头脸,把人家院子里的金银花、桅子花香一阵阵地送到我们鼻孔里来。这时候,住在我家不远的街坊,那些做小本买卖的:开小花生铺的,磨水豆腐的,绱鞋底的,打铁的,摇货郎的,摆杂货摊的,还有两家吃‘洋教’饭的,这一刻,大半都坐在家门口的竹床竹椅上,打扇乘凉。

“我们家那时住在县城东,房屋是古式圆形的走马楼,楼上周围都是通连的。朝着天井,四面开了一排雕花木格窗,把头伸到窗外,总看得见一片小圆天。朝外,一边开了几扇小砖窗,从砖窗里望出去。可以望见县城很远的地方。屋外面的厚砖墙本是粉白的,如今白粉都脱落了,变成了灰黄色,屋顶的东头和西头,高踞着两个展翅欲飞的黄绿色大蝙蝠……在落雨刮北风的时候,屋顶又高,空空荡荡的,那木格窗上裱糊的几层米黄色墨画的软皮纸,总在风力下面索索发抖。”

宝姑曾经拥有比较优裕的生活环境,但成长过程却非常不幸:母亲早逝,父亲续娶,因父亲的生意不顺,她被当作交易的砝码送给有钱人作童养媳,过门后,虽与名义上的丈夫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却“只能把眼睛在彼此的脸上略略地停留一下,而不能把脚停留在一处”……这一切都使她很早便感觉到人间深不可测的凄凉:“那时时被抛弃,被人嫌,时时觉得命苦的感觉,像一层灰色的灰幕一样,把孩提时代那应有的活泼和快乐的心情,全部给遮拦去了!”

宝姑身上也有积蓄已久的中国女性特有的刚强与韧度,王莹这样写道:“人但凡到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时,就要回头另外去寻条路走。到了被逼得活不下去时,勇气也就来了。有些人,乘这个勇气走一条积极的路,有些人走一条消极的路,路虽是两条,可是,想求解脱的心,却是一样的。”从传统淑女型到斩断封建罗网的新女性,宝姑 “像东逝的流水,不复回头”。她投奔舅母,到湖南的教会学校湘雅医学院学习护士……

据王莹去世后谢和赓的悼文,《宝姑》有多部异稿,最后定稿时为篇幅所限,文字删去了四分之一。我很想看到那不得不删掉的大量描写20世纪早期江南民间生活形态的文字,或许在芜湖的王莹纪念馆,它也静静地藏在一堆发黄手稿中,等待有心人去发掘那浓厚的民间文化审美形态和较高的史料价值。

王莹夫妇没有子女,谢和赓去世后,由他的养女将所有遗物捐献给王莹故乡,建立王莹纪念馆。里面除了手稿照片书籍,还有王莹夫妇回国后买的两把价值不菲的镶螺钿老式座椅。另据参观过芜湖王莹墓地的网友说,墓园里的其他树木都郁郁葱葱,只有王莹谢和赓夫妇的墓地上,两棵桃树居然都奄奄一息了。

著有《从军日记》、《一个女兵的自传》等书、参加过北伐战争的湖南新化人谢冰莹在《穷困的大学生生活》中提及王莹的湘雅医学院和上海时光:“幸而查邨来,他介绍我去投考上海艺大……和我同时去的,还有位在中学时代认识的朋友王克勤女士。也就是现在的电影明星王莹。那时她和林斯泉女士住在一道,似乎不大理会别人的样子,所以我就一个人先住到学校里来了。

“她在长沙湘雅医院当护士时,就和我成了很要好的朋友。那时有许多人曾笑我们是同性恋爱,因为在她每次的来信中,总要寄些美丽的画片,或者从外国杂志上、报纸上剪下些小巧美丽的洋娃娃寄给我,而我也对这位天真、美丽、多情的小姐,发生了深刻的友谊。来到上海,因为两人的环境不同,她成了交际场中的红人,而我却正开始过着穷困的流浪生活,感情虽不及在长沙时的好,但老朋友究竟是老朋友,彼此的生活都时时在关怀,‘冬天来了,你还穿着单衣,怎么过日子?’是一个朔风吹得人抖索的早晨,克勤那么关心地扯着我的衣问。‘没有钱做棉衣,就让它练一练吧。’‘只要你不嫌旧,我这里还有一件薄棉袄,你拿去穿上吧。’就这样,我毫不犹豫地从她的手里接过来那件轻软的、面子是浅黄色条子花的棉袄。也许她曾经不罩外衫穿过许久的缘故,所以显得很脏,而且里面已破了几个洞,但外面却是很新的。我把棉衣抱在手里,立刻觉得增加了体温似的那么加速了脚步走回宿舍……”

因为两人之间曾经有着深厚的友谊,所以王莹后来给自己起的艺名“莹”,就是用了谢冰莹的名字。但两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谢冰莹提到王莹和林斯泉女士住在一起,不大理人。考《宝姑》,这时的王莹在上海作共产党地下交通员。和她同住的还有几个同志,有一家不知情的白俄。谢冰莹是错怪她了。

关于宝姑参加革命和在地下党机关跑交通的一段,在王莹与蒲爱德共同修订的英文版中,因为考虑到美国读者的接受程度,已经删去了。

王莹很努力,到日本留过学,在《盐丁儿》中,颜一烟的日本留学阶段是屡屡出现王莹身影的:“我更没想到的是:在看戏的时候,竟遇到一位演员、女作家。离开幕还有五分钟了,小彬走到我的座位前叫我:‘来,我给你介绍一个人……’我随着他走到了第五排,他向中间座位上一位女同学招呼:‘王桑!她来了。’那位女同学立刻离开座位,走过来,亲切地拉着我的手说:“看过你写的东西,久仰!我叫王莹,我们就算认识了吧。认识了你,真太高兴了!’小彬又补充介绍:‘王桑不但能演戏,还发表过不少东西哩。’我因为在国外,国内的报纸杂志看到的很少,就要求她:‘王桑,把你的大作,借我看看吧。’小彬也要求:‘下次我们再排戏,你一定要演个角色哟。’王莹笑着一一答应了。开幕铃响了,我忙回到我的座位上去看戏。幕间休息的时候,我又跑到前边去找她,王莹告诉我:她准备和日本左翼戏剧家秋田雨雀先生座谈,还打算参观一下拍摄电影,问我们愿意不愿意一起活动?我更高兴了,立刻说:‘当然愿意!时间地点定了,一定通知我们呀。’小彬又领着导演过来了,请王莹对戏的演出提意见。王莹非常谦虚地说:‘我能提什么意见呀,你们演得太好了。有些地方,我们专业剧团都赶不上哩!’。‘你真太客气了!等一会儿跟我们演员谈谈吧,都很想见见你哩。’大幕一闭,小彬和导演就陪着王莹到后台去了。”

抗战爆发后,王莹和颜一烟还在抗敌演剧队共事过很长一段时间。来到重庆后,她在周恩来那里争取到去美国留学的机会。她与谢和赓相偕渡过太平洋,是水到渠成的。谢和赓自己的文采也相当好,但他一直甘做王莹的垫脚石。老舍1960年代夏天去香山看王莹,见王莹躺在床上,盖了几条被子还在发抖,刚从北大荒侥幸生存下来的“右派”谢和赓则在一旁奋力誊抄着《宝姑》的修改稿。

谢和赓对王莹的感情是极深的。他们都是二婚。“文革”中王莹因《赛金花》旧案入狱去世,谢和赓和她被关在同一座监狱而不知。当他被释放后得知爱妻已于几年前去世的消息后当即昏倒,醒来就得了精神病,幸被治愈。这之后他全身心投入《宝姑》的整理中。被退还的稿件破烂不全,深懂王莹的谢和赓就自行添写修改,竟也天衣无缝。所以谢和赓写的后记与王莹的文风非常相似。终于,在1982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王莹这部最重要的遗著,以慰王莹的在天之灵。

 

(原标题:从童养媳到电影明星——他人文本中的王莹)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21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