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有人鼓动“抵制中资企业”?澳教授:愚蠢,无异于自残
“抵制中国产品和企业是彻头彻尾的愚蠢”,《澳大利亚人报》11日报道称,随着澳大利亚与中国的贸易紧张局势升级,澳社交媒体上近日流传着一份名单,上面罗列了41家据称“背后是中国资本的”澳大利亚葡萄酒企业,并鼓动澳消费者抵制上述企业的产品。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名誉教授科林·麦克莱斯批评这种“愚蠢的做法”称:“抵制中国产品无异于自残。”
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 白雪飞 摄
报道称,这份网上流传的葡萄酒企业名单引发了一场关于外国资本控股或部分控股澳企业的全国性大讨论,有人呼吁该国企业应提高透明度,并对看似是澳大利亚企业、实则是中资企业的产品进行抵制。但澳大利亚新闻网11日称,这份名单细节模糊,没有说明中国资本在这些企业中所占的比例,还有一些澳籍华人拥有的酒庄也出现在名单上。有头脑清楚的网民评论称,不论资金来自哪里,这些企业是澳大利亚人在经营,薪水也是发给澳大利亚人,抵制他们的产品完全是弊大于利。据悉,最初在网上鼓动澳大利亚人抵制中国产品的是一个自助仓储公司的CEO肯纳德,他自称对中国产品的依赖度不高,也知道某些澳大利亚企业没有他这么幸运,但他认为每个澳企业都应审查供应商合同,寻找中国产品的替代品。
《澳大利亚人报》援引悉尼大学中国商业与管理学教授汉斯·亨德里施克的话称,澳大利亚网民这种“嘴炮一时爽”的做法并不会对中国产生任何影响,反而会给澳大利亚这样的贸易小国带来伤害。“这是完全不对称的,中国是我们的主要客户,而我们只是他们的客户之一,只是一小部分中国商品的出口目的地”,他说。
报道称,有中国资本参与的澳大利亚企业比他们想象得还要多,涉及澳民众生活的多个方面,包括保健品公司斯维诗、卫生防护用品制造商安思尔以及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商贝拉米等。“中国无意破坏澳大利亚民主,他们只是想要寻求尊重罢了。”麦克莱斯说,许多澳大利亚人认为是中国不尊重他们,但事实是中国想要寻求尊重,只不过被澳大利亚忽略了。
延伸阅读:
澳大利亚一些人错误言行致中澳关系急剧下滑,赵立坚举了三例
11月17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主持例行记者会。
有记者提问,近期,中方针对自澳大利亚进口的多种商品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对此,澳贸易部长伯明翰近日表示,是否坐到谈判桌前进行对话,球在中方一边。部分澳媒称,澳不应放弃自身的国家利益和价值观,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赵立坚表示,回顾过去几年的中澳关系,澳大利亚国内一些人固守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更多地视中国发展为威胁,并随之采取了一系列涉华错误言行,这才是导致中澳关系急剧下滑并陷入困难局面的根本原因。
赵立坚随后举了3个例子——
第一,澳方公然违反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屡屡在涉港、涉疆、涉台等涉及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采取错误言行,包括多次在人权理事会等场合,就涉疆问题挑头或参与搞针对中国的共同行动,高调干涉香港国家安全立法问题,为台湾企图挤入世界卫生大会站台说项。这些做法都粗暴地干涉了中国内政,严重地伤害了中国人民感情。
第二,澳方一些人在拿不出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污蔑指责中国对澳大利亚搞所谓的“干预、渗透”,对中澳两国正常交往与合作,政治化污名化并无端设限。澳大利亚率先禁止中国企业参与澳5G网络建设,多次打着“国家安全”的幌子,否决中国企业赴澳投资,对中国驻澳大利亚媒体记者进行任意搜查,这些做法严重损害了两国互信,毒化了双边关系氛围,也制约了中澳务实合作原有的良好势头。
第三,澳大利亚就疫情问题,大搞政治操弄,推动所谓“独立国际审议”,严重干扰国际疫情防控合作。
赵立坚指出,上述中澳关系时间线和是非曲直十分清晰,连澳大利亚国内很多有识之士都在呼吁,澳大利亚政府在处理对华关系问题上,应该秉持理性、公正立场,澳方应当对此予以正视,认真反思,而不是倒打一耙,甩锅推责。
赵立坚说,中国一向秉持包括“不干涉内政”在内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其他的国家的关系,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尊重别国根据自身国情选择的发展道路。我们历来认为中澳之间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发展阶段都不同,双方存在矛盾分歧是完全正常的,关键是要以建设性的方式妥善管控,而不是以维护自身国家利益和价值观为借口,将自身的想法和意志强加于人。
赵立坚强调,当前中澳关系面临的严重困难是中方不愿看到的,造成这一局面的责任完全不在中方。澳方应正视两国关系受挫的症结,客观理性看待中国和中国的发展,切实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原则处理两国关系,多做有利于增进两国互信、促进两国合作的事。
(原标题:“抵制中资企业”?澳大利亚教授:愚蠢,无异于自残)
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 环球网 长安街知事
流程编辑:u021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