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5日讯,《芈月传》热播,服饰华美,让观众有惊艳的感慨。巍峨的高冠,华丽的服饰,美轮美奂,夺人眼球。观众不禁要问:战国末期至秦朝的服饰是这样的吗?我对此评价:服饰华美,舛误甚多,常识错误,张冠李戴。

《芈月传》
《芈月传》热播,服饰华美,让观众有惊艳的感慨。巍峨的高冠,华丽的服饰,美轮美奂,夺人眼球。观众不禁要问:战国末期至秦朝的服饰是这样的吗?我对此评价:服饰华美,舛误甚多,常识错误,张冠李戴。
错误之一:秦代服饰颜色尚黑
中国服饰制度中以服色来标明官员等级制度,古已有之,历代尊崇的颜色都与各个朝代的颜色崇尚(五行)有关。西周之前的各朝,夏以木德,尚青;殷以金德,尚白;周以火德,崇尚红色;秦代以水为德,推崇黑色。也就是芈月诞生与楚国楚威王时,其朝廷与国家,推崇红色;到了秦昭王时期,秦国推崇的是黑色,社会上应当以黑色为时尚之色。
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战国时期的丝织品已经有了多种色彩。湖北江陵马山1号战国楚墓出土文物中有21件刺绣品,其色彩主要是绛红、紫红、朱砂红、金黄、黑、白、土黄、棕褐,蓝色、绿色虽然也有,却很少见。受工艺技术的限制,自然界的色彩并不能完全染色到纺织品上。《诗经》中更多的叙述色彩是诗句是:“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译文:丝麻染的颜色有黑也有黄,我们朱红色的更鲜明,替公子哥儿做衣裳)“缁衣之适宜兮……缁衣之好兮……缁衣之席兮。”(译文:穿着黑朝服多合适,穿着黑朝服多美好,穿着黑朝服多宽阔)从这些诗句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人对红色、黑色等颜色的的偏爱。西周时期的战国,朱色、赤色都是高品级的颜色,秦代则以黑色为高贵颜色。影视剧的官员服饰应当遵循这种服色规定。
至于紫、绯、绿等服色的规定,如“江州司马青衫湿”那是隋唐时期形成的服色制度规定的品级颜色,战国至秦汉并不是这样的。官服品色制度,施色于官服之上,并按服色区别等级,始于隋炀帝时。
由此可见,《芈月传》所处的时代,服饰色彩不会如电视剧那样艳丽,真如网友吐槽的“花花绿绿”。“花花绿绿”的服饰颜色显然不是战国至秦代应该有的。

《芈月传》
错误之二:冕冠垂旒数量不对
周代盛行冕服制度,对于冕服中的冕冠,我们印象深刻,就是君王头上戴的有护板的冠。冕服制度,至周大备,孔子说过“服周之冕”,说明周代的冕服已具备规模。
冕冠上的垂旒数是按照不同场合所明确的冕的种类与戴冕者身份来确定的,有三旒、五旒、七旒、九旒与十二旒等。衮冕十二旒,每旒十二颗玉,以五彩玉为之,用玉二百八十八颗(前后两面);鷩冕九旒,用玉二百一十六颗;毳冕七旒,用玉一百六十八颗;絺冕五旒,用玉一百二十颗;玄冕三旒,用玉七十二颗。戴十二旒者为帝王,诸侯、卿大夫、大夫,只能九旒、七旒、五旒。也就是说垂旒的数量与身份是对应的,垂旒多的,说明官位大,品级高;垂旒少的,官小品低。因此不管官员认识不认识,通过冠冕的垂旒,就可以看出官位高低,对于从事服务、保卫工作的侍从来说,尤其重要。一眼就辨别出大官、小官,引导时很方便,享受不同等级服务时,也不会出错。
《芈月传》中楚威王戴冕冠,但是垂旒不对。君王垂旒前后各12,每旒12颗玉。我观察了《芈月传》,是11垂旒,而且旒珠不是玉,是金(影视剧表现的是金),远远不止12颗,是三十几颗。历史上没有这样的垂旒。
按照当时的冕冠制度,官员们上朝也戴冠冕,只是垂旒不一样而已。天子十二旒,诸侯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士三旒。冕冠是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祭祀典礼时戴的一种礼冠。大家都要戴,不能不戴,否则就不能上朝。《芈月传》中官员戴的都是梁冠。

《芈月传》
错误之三:冕服中十二章纹哪去了
上古时期的冕服还有一个特点:绣有十二章纹。周代冕服多为玄衣、纁裳,上衣颜色象征未明之衣,下裳表示黄昏之地。集天地之一统,有提醒君王勤政的用意。衣服上绣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纹,章纹的图案并不是任意为之的,而是具有象征意义。
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如三光之耀。
山,取其稳重,象征王者镇重安静四方。
龙,取其应变,象征人君的应机布教而善于变化。
华虫(雉鸡),取其文丽,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
宗彝,取其忠孝,取其深浅有知,威猛有德之意。
藻,取其洁净,象征冰清玉洁。
火,取其光明,表达火炎向上,率领人民向归上命之意。
粉米(白米),取其滋养,养人之意,象征济养之德。
黼(斧形),白刃而銎(斧子上安柄的孔)黑,取其善于决断之意。
黻(双兽双背形),谓君臣可相济,见善去恶,取其明辨,寓意臣民有背恶向善的含义。
十二章纹的形成,不仅表明服饰等差制度的形成,而且赋予了等差服饰的象征意义。中国古代的服饰,不只是具有穿戴御寒保护身体的功能,也不局限于“别等级,明贵贱”的作用,而具有了代表政体,代表国威,表现社会价值取向的意义。帝王穿上绣有十二章纹的袍服,不仅仅表示他是万人之上的一国之君,他还要了解社会,体察民情,树立正气,倡导社会的和谐;他要有贤君之德,以江山社稷为重,明是非辨曲直,率领人民创造社会价值,稳健发展。为人民谋福祉,为人民谱和谐,这就是一个贤能、开明、睿智君王的责任。帝王的服饰传递了这样的信息,表达了这样的信念。
十三章十二章纹的色彩,根据典籍,大致上——山龙纯青色,华虫纯黄色,宗彝为黑色,藻为白色,火为红色,粉米为白色;日用白色,月用青色,星辰用黄色。这样就有白、青、黄、赤、黑的五色,绣之于衣,就是五采。
古代帝王在最重要、最隆重的祭祀场合下,穿十二章纹的冕服,因此十二章纹为最贵,依照礼节的轻重,冕服及其章纹有所递减。那么,王公贵胄,文武百官的礼服(冕服)及其章纹也是依次递减的。王的冕服由山而下用九章,侯、伯冕服章纹由华虫以下用七章,子、男冕服由藻以下用五章,卿大夫冕服由粉米以下用三章。即除了冕服由大裘冕依次递减为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之外,绣在冕服下裳上的章纹也是递减的。
《芈月传》中没见到十二章纹。没有十二章纹的服饰,就不符合冕服制度。显然导演、服装设计忽视了冕服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其服饰自然就与历史的服饰有差别了。

《芈月传》
错误之四:皇后、嫔妃没有高髻
在西周战国至秦汉时期,皇后、嫔妃有相应的服饰,及其冠饰、发髻。《芈月传》的冠饰加上了很多金饰品、珠翠,不符合时代特点。
商代的女性发髻特点是总发于顶,脑后垂辫【图6,商代辫发】,至春秋战国、秦代,大致沿袭,虽有变化,很少有高髻,有的也只是椎髻(注意不是高髻),即在脑袋后面多出一块髻。秦代以降至汉代,则流行堕马髻。完全没有魏晋时期借助木头、假发套制造出来的非常高大的发髻(高髻)【图8,春秋时期贵族妇女发髻】。高大、巍峨的发髻始于汉代末年,魏晋时期则趋向鼎盛,而且创新了更为高大的发髻,比如说飞天髻、随云髻等。盘恒髻形制为梳挽时将发掠至头顶,合为一束,盘旋成髻,远望如层层叠云,始于汉代,盛行于六朝,沿袭至隋唐;逥心髻形制为发盘旋于顶,呈高耸状;郁葱髻,形制推测为发成蓬松装,如树木郁郁葱葱状。宋文帝时宫娥创制了飞天髻,形制为梳挽时将发掠至头顶,分成数股,每股弯成圆环,直耸于上。魏晋时期的高髻有高约一尺的。
《芈月传》将魏晋时期的高髻移植到反映战国至秦代时期的电视剧中,甚至还揉和了元代姑姑冠、清代耷拉翅的发髻,不仅不符合史实,更是臆造了发髻,成为四不像的发髻。
元代女性的冠非常特别,其高耸巍峨的样子,如同一根棍子竖立一个平台,与其他朝代的高冠、高髻都不同。姑姑冠一般以铁丝、桦木或柳枝为骨,外裱皮纸绒绢,插朵朵翎,另饰金箔珠花。冠饰非常高大,长长高高的,有三尺的高度,甚至高达四五尺。冠饰高大早室外,尤其是大漠旷野,在大风吹动下,越发显示出摇曳的姿态。清代的耷拉翅形似一个扇面的硬壳,约尺把高,里面用铁丝按照头围大小做一圆箍,外边包上青缎子或青绒布,形成一个装饰性的头(发)饰。需用时,戴在头上,不用取下搁置一边,既能美饰头发,又摘戴方便自如,耷拉翅以粗铁丝作架,用于插簪、钗、流苏、疙瘩针、耳挖勺、头花等首饰。
高髻有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颇具吸引力,而宫中的嫔妃,乃至宫人,最需要的就是得到宫廷里异性,高高至上的帝王的注目,于是她们挖空心思,设计、制造出非常夸张,非常奇特的高峨发髻,来增加自己的美感。《芈月传》的创作人员也将这种高大发髻借来,凸显视觉效果。可惜美是美了,与历史的真实则越走越远。《芈月传》的发式(髻),从背后、侧面看,更像一只靴子顶在头上。远看似乎还有点美,近看则显得滑稽。

明代定陵出土万历孝端皇后凤冠
错误之五:冠饰、点翠工艺穿越了
《芈月传》里女子的冠帽,被编导们加了很多金银饰品、珠翠。战国至秦代时期还没有珠翠、点翠等工艺,大致在宋代才有,如此精湛的手工艺技术如何能提前一千多年跑到后宫佳丽的头饰上?
宋代皇后有凤冠,明清更盛。以花钗饰首的风气,始于汉代,重庆化龙桥汉墓出土的陶俑和山东金乡汉墓出土的石刻上均有反映。但是以龙凤花钗装饰礼冠,则是唐代以后形成的制度。到了宋代,皇后、皇太后的凤冠上使用花钗,《宋史·舆服志》记载:“龙凤花钗冠,大小花二十四株,应乘舆冠梁之数,博鬓,冠饰同皇太后,皇后服之,绍兴九年所定也。花钗冠,小大花十八株,应皇太子冠梁之数,施两博鬓,去龙凤,皇太子妃服之,乾道七年所定也,”史籍记载已经非常清楚了,不同时期身份不同,花钗的数量有区别。宋代冠饰上的金凤、花钗,列入冠服制度。
到了明代,不仅皇后、嫔妃冠饰可以饰花钗,命妇也可以依照品级饰花钗。《明史·舆服志二》记载,洪武元年定:“一品命妇,冠花钗九树,二品,冠花钗八树,三品,冠花钗七树,四品,冠花钗六树,七品,冠花钗三树。”
《芈月传》中的头冠、冠饰,还使用了点翠工艺。翠,即翠羽,翠鸟之羽。点翠是中国汉族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完美结合,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的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关于翠羽的获取,《珠翠光华·发饰篇》有详细记录“用小剪子剪下活翠鸟脖子周围的羽毛,轻轻地用镊子把羽毛排列在图上粘料的底托上。翠鸟羽毛以翠蓝色雪青色为上品,颜色鲜亮,永不退色。”点翠工艺在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顶峰。
战国至秦汉时期,皇后、嫔妃的冠饰没有那么复杂,那里有满头珠翠的盛妆?《芈月传》是将宋代、明清时期的皇后凤冠工艺,清代的点翠工艺嫁接到影视中,以其华贵突出皇后、嫔妃的高贵,可惜时间穿越了,也就露出了破绽。

商代脑后垂辫
错误之六:梁冠张冠李戴
在《芈月传》第一集中,楚国大臣觐见楚威武,大臣们戴梁冠。梁冠,因为冠前缀有直梁而得名,所谓梁就是冠上的直脊,即用于装饰,也用于辨别等级。梁冠是一种礼冠,有一梁冠、两梁冠、三梁冠、四梁冠、五梁冠、六梁冠、七梁冠、八梁冠之分。汉代千石以下的小吏用一梁冠,中二千石至博士用二梁冠,公侯用三梁冠。五梁冠也诞生于汉代,但是因为不合礼制,正统社会不用,戴五梁冠的多为叛逆者。汉代没有四梁冠,宋代才出现四梁冠、六梁冠、七梁冠,明代出现八梁冠。
《隋书·礼仪志七》记载:“梁别贵贱,自汉始也。”这句话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梁冠诞生在汉代,然而经过《芈月传》编导们的“妙手安排”,梁冠提前几百年前,戴到了楚国大臣的脑门上,岂不是张冠李戴呢?
《芈月传》服饰的问题还远不只这些,人物的服饰有明显的清朝服饰的痕迹,例如披肩(又称披领)是清朝才有的服饰,是清代帝后百官及其命妇所用的一种领饰,以绸缎为之,裁为菱状,上绣龙蟒纹样,并加以缘饰。是否因为郑晓龙拍摄了《甄嬛传》,而将剧中服饰重新利用呢?
楚国最流行的袍服是长袖
战国时期,汉族的服饰不是很丰富,后世的很多款式服装,尚未出现。人们的服装主要以袍服为主。楚国的袍子款式有三种类型,其特点都是交领、右衽、直裾,上衣下裳连体。最为流行的是长袖,袖下部呈弧状,衣身宽松,有华贵的风度。此款至西汉时仍然流行。另外还有两款:后领下凹,前领为三角交领。两袖下斜向外收杀,袖筒最宽处在腋下,小袖口。两袖平直,宽袖口,短袖筒。后领直起,前领为交领(三角形),衣身较宽松。王后、命妇参加祭祀要穿礼服(祭服),主要有三种:袆衣、揄狄、翟衣。因为绣有翚翟、摇翟(也就是野鸡,古称翟)图形而得名。其形制为袍,其中袆衣位居诸服之首,相当于君王的冕服,从王祭祀先祖穿之。形制为上下连属的袍服,隐喻女德专一。其色用黑,用帛剪裁为翟(野鸡)形,上施彩绘,缝缀于衣上作为边饰,夹里衬白色纱縠(有皱纹的纱),以便显示出衣纹色彩。
揄狄为三祭服之一,祭祀先公,王后穿揄狄,其等级次于祭祀先王的袆衣,面料用青色,夹里用白色,侯伯夫人从君祭庙,照例无袆衣,则以揄狄代替;面料用赤色,夹里用白色。
翟衣为三祭服中等级最低的一种。上自后妃,下至士人之妻,均可穿着。面料用赤色,夹里用白色。穿翟衣时,一般多用大带、蔽膝、足履赤舄(红鞋子)。
三翟与鞠衣、展衣、緣衣合称为六服。鞠衣面料用黄色,衬里用白色,每年三月穿着鞠衣主持桑事(祈祷农桑),嫔妃、公卿之妻朝会时则鞠衣。展衣面料与衬里均用白色,无文彩,王后、卿大夫穿此衣专门用于朝见帝王及接见宾客;緣衣面料用黑色,衬里用白色,礼见君王或燕居时穿着。
有关影视剧中服饰不符合史实的问题,由来已久,张艺谋《满城尽披黄金甲》、《金陵十三钗》,以及《武媚娘传奇》等的服饰都禁不住推敲。影视剧为了视觉效果,往往忽视历史的真实,又缺乏专业的服饰史学者指导,其舛误难免。因为没有了历史传承,当下中国人对传统服饰已经陌生,往往搞不清道不明,看戏看热闹,真该给忽悠派的编导们好好上一堂传统服饰知识普及课。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作者:黄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