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封面

科幻世界唤醒末日观 未来可能比特与原子合二为一

2016-01-03 12:00 编辑:TF006 来源:网络

2016年1月3日讯,在原本空无一物的湖面上方,不知从何时开始渐渐聚集起一大片模糊不清的东西,氤氲如烟。

1_调整大小

那是蜉蝣!

这种孱弱的生命正在拼命挣脱水的束缚,冲向天空,它们相互拥挤、推搡,甚至倾轧和构陷……阳光下的飞翔就是它唯一的追求,烟云般的蜉蝣之舞就是它全部的宿命!

黄昏不可遏止地来临了……

一个错误出现了,又一个,接着又一个。像沾染了灰尘的雪片般,蜉蝣们的尸体越来越密集地坠落。挂在树枝间,落在草尖上,更多的是漂荡在水面,然后葬身鱼腹……在大地的这一面即将进入夜晚之际,蜉蝣们的一切便已沉入永恒的黑暗。它们当中没有任何一只能够目睹下一次晨曦的来临。

这种朝生暮死的小虫,引发过多少诗人的感叹。但人们很快意识到,从大自然的时间尺度上看,人类的命运与蜉蝣没有什么区别。

这是最新出版的长篇科幻小说《天年》中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描写,著名科幻作家、《三体》小说作者刘慈欣对“蜉蝣与人类”这一类比也颇为认同,他表示,人类个体生命的时间跨度为八十年左右,这是一段短暂的时光,即使以光速飞行,这段时间人类也只能跨越八十光年的距离,八十年,大陆漂移的距离还不到一米;即使以生命进化的时间尺度看,一个物种可见的自然进化要两万年左右才能发生,与之相比,八十年只是弹指一挥间。与蜉蝣相比更为不幸的是,人类看到了这个图景。

物种错觉在中华文化中最为明显。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文化中都有世界末日的概念,但在中华文化中则很难找到末日的蛛丝马迹,“我们的文明没有末日意识,它在潜意识中认定自己是永生的。”即使文学作品,更多也是描写个体的末日,感叹人生苦短,几乎没有正视过物种和文明的整体末日,甚至末日题材已成为一个忌讳。

好在我们还有科幻小说,在国内新生代的科幻小说中,末日题材开始出现,以长篇小说为例,近年来大热的《三体》系列、王晋康的《逃出母宇宙》和何夕的《天年》都涉及末日题材,通过科幻小说中,国人开始正视这一沉重而宏大的命题。 “一个人,知道自己终将死去或认为自己永生,他相应的人生哲学和世界观肯定是不一样的,一个文明也一样。”刘慈欣认为。

被科幻迷尊称为“大刘”的刘慈欣曾凭借《三体》英文版斩获科幻界诺奖“雨果奖”,外界赞誉其“以一己之力把中国硬派科幻小说推向世界级别。”在《三体》中关于三体人入侵地球的描写给人印象极为深刻,刘慈欣承认很多科幻作家都有一种危机感,许多科幻作品也是在唤醒人类重新认识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