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画说正能量

劳模篆刻家张国维 一生耐心做一件事

2016-05-01 18:06 编辑:TF005 来源:网络

2016年5月1日讯,作为汉字独有的艺术形式,治印有着3700多年的历史。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彰显于方寸之间,做一名这样的“匠人”,勤奋与天资缺一不可。在金石与刻刀的每一次碰撞下,这个既重复又琐碎的劳动过程,北京的张氏印人传承了三代,他们耐心做好一件事:治出好印来。张国维,张氏印人第三代传人,北京市劳动模范。他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关于“耐心”的故事。

wwei64107_b

张国维在自己小小的工作室里潜心篆刻

一盏老台灯见证三十年治印史

从外头捡灰砖来练,灰砖质地极硬,刻刀磨钝自己用油石磨

没有对治印的热爱和专注,这门手艺难以传承三代。而想治出一方好印,就必须有强大的耐心做支撑。耐心怎么来的,是靠时间和汗水打磨成的。

张国维出生时,生活困苦。学治印,要先从练写字开始。那时,练字还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张国维得去报摊上捡那些人家不要的报纸,然后自己用墨块研墨写字。为了多练字,父母让他先写淡墨,再写浓墨。这样,报纸就能被多次利用。

每天放学回来,同学们写完作业在胡同里玩开了,张国维就自己坐在三块板钉成的板凳上,对着方凳练字。“那时我一分心,父亲板脸就是一顿吼。”也正是因为家教极严,他不再用人督促,每天在桌前练字几小时,坚持三年后,奠定了扎实的基本功。

练完写字,再练篆刻。张国维从外面捡来了灰砖,灰砖质地极硬,刻刀磨钝以后,要自己用油石磨刀。这把刻刀用了十几年后,张国维发现,刀头短了近一厘米。

现在,张国维的工作室,就在西城琉璃厂的一间平房内。写字台上,只有他一盏用了三十多年的老式台灯、十几把刻刀,还有一些整齐摆放的石头,陈设十分简朴。张国维在屋里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一方好印也就此问世,但如果没有小时候付出的汗水,可能就没有今天的平心静气。

一柄铜墨勺讲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耐心做事先耐心做人,老工人求印赠铜勺,三十年不相忘

“这些年,真不知道刻了多少石头。不管人家拿来的石头形状、质地如何,我都要认真对待,因为每一枚印,在我眼里是唯一的。”

30年前,张国维已小有成绩。那时,一位不相熟的老先生找到他,称想得到一方印,张国维也一口答应。印刻好后,张国维把它交给老先生,等他准备离开时,却想不到老先生倾其所能,也拿出一柄铜墨勺相赠。老先生说,他曾是一个钣金工,这是他的手艺,请张国维务必收下。而这柄铜勺,张国维一用就是三十年,就是为了不忘那种人与人相互尊重带来的感动。

去年,有朋友问起铜勺的来历,让张国维突然萌生想看看那位老先生的想法。几经辗转,他在大栅栏找到了老人,不过老人已经八十多岁,不仅没了打勺的力气,连话都听不清了。张国维把一枚新治的石印送给老人,“老大哥,您还记得我吗?三十年前,您送我一柄墨勺。”老人缓了一会说:“记得,记得。但现在,我已经敲不动墨勺了。”

现在,常有人想请张国维闲坐,但他总会托词,打趣说,“我在家吃面条就可以了”,因为他更愿意把时间花在治印和看书上。还有,就是把跟他学印的学生们带好。

这几年,很多朋友找到张国维,看他治印,听他讲印章背后的故事。学生们来自四面八方,有些职业跟治印“八竿子打不着”,但张国维还是愿意耐心讲解、亲手传授,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更有一位学生找到他,要去他的工作室看看。治印时,那位学生就坐在张国维身边,只趁喝水时才交流几句,开始治印时,他就一言不发,只倾听刻刀和金石碰撞的吱吱声。章刻完后,这名学生告诉张国维,他是一个制造航空发动机的工程师,在耐心治印的过程中,他听到了“匠人”间的共鸣。

小传

北京奥运会

治下罗格之印

篆刻家张国维,第九届全国青联委员,第八、九届北京市青联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首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他出身篆刻世家。其祖父张樾丞是清末篆刻大家,曾为宣统帝制“宣统御笔”玺,建国初曾刻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即“开国大印。张国维的父亲张幼丞亦是京城治印名家。

12岁时,国维先生走上篆刻之路,如今治印已逾万方。其作品以精方古朴、严谨有序、刚柔并济的风格行世,印章中不乏知名学者和书画家名印。北京奥运会时,“罗格之印”即出自其手。

感悟

耐住寂寞

一心精进

张国维

一个做事有耐心的人,往往能将事情做成做好。但“工匠精神”中的耐心二字,则言说着更为高超的精神境界。

“耐”字是耐住他人之不能耐——下得一番苦功,抵住寂寞和诱惑,才能为他人之不能为;而“心”字,不仅要求人面对简单的重复劳动时有一颗“恒心”,更要做事业上的“有心人”——在学习中反思,做到持续精进,追求极致。这样做事的人,一定是鲜活的,不枯燥的,也是享受这个过程的。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张骁 安旭东摄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