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今日主打

多民族今过火把节:你知道钻木取火有多难吗

2016-07-27 17:48 编辑:admin 来源:网络

今天是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火把节,是自古以来人们对火的崇拜情结的延续。火对于人类的意义怎么估计都不过分,火在古代文化中也有着崇高的地位。或许因为它在今天已经是如此唾手可得,火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似乎也在日渐降低。然而就像歌里唱的那样,“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火就是人类这样的伙伴。

£¨Íí±¨£©£¨3£©»ð°Ñ¿ñ»¶²»ÃßÒ¹

火塘曾是家族的象征

有人说,如果没有火,人类就不能从兽界中分离出来。

地球上所有现存的人类,无论他们是多么地原始,也都无一例外掌握了控制火、利用火、制造火的技术。

世界上所有的种族,都有他们的祖先取来火种的神话故事。在西方,有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来火种的神话;在中国,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

关于火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我们已经谈论得太多,也知道得太多,这里只想谈谈,火曾经对于家族的凝聚力。

大约四五十万年前,原始人类开始学会了用火。文化人类学家已经陆续找到了这个时期的许多用火的遗迹:一处处的石圈——就是如今的野营者仍然继续广泛使用的办法,用石块垒成个圆圈,以限定烧火区域。遗迹当中还夹杂着木炭余烬和咬嚼过的兽骨……

从那个时候开始,火就成为部族环境的核心,成为族人团聚的汇聚地点。

这种远古的生活方式,直到今天仍然能够留下一些影子。我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中,火塘代表着家庭,代表着祖先。火塘是在室内地上挖个小坑,四周垒砖石,中间生火。彝族、哈尼族、普米族、独龙族、傣族、景颇族、布朗族、佤族、阿昌族的家庭堂屋里,都设有长年不熄的火塘,象征着这个家族代代相传。

在这些少数民族中,子女结婚若不离家,不另设火塘;如果另外立家或父母去世才另立火塘,但另立火塘者不能忘记自己的火塘是从哪个火塘分化过来的,逢年过节要去看望、祭祀“总火塘”。

畲族的新娘过门后做的第一件事是看守火塘。当天晚上新娘给火塘换火种,把新炭火盖严实。如果一连7个晚上家中安全,火种旺盛,家人和邻居都会为她贺喜。

而我国北方的鄂温克族认为,火起源于神,每户的火种就是他们的祖先,必须小心谨慎地保存好火种。搬迁时要把火种带到新居。火种一断,就意味着断子绝孙。他们的新媳妇到夫家首先要参拜火塘,把自己介绍给火种,才能保持日后香火不熄。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习俗,至今人们还把子孙众多称为“香火旺盛”,把后继无人叫作“断了香火”。

在西方,“自家炉火”也是家的同义语。19世纪初,一些崇奉家庭价值的作家形成了一个流派和群体,被文学史家称为“炉畔派诗人”,他们以思乡和恋家的优美韵文和诗歌见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首思乡曲《让家里的炉火永不熄》,深深打动了前线思乡的士兵。而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炉边谈话”,更给人们一种亲切的聊家常感觉。

取火走过漫长坎坷路

从钻木到击石

中国人都知道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的确,从保留自然火种到人工产生火种,这毫无疑问是人类的伟大进步。

然而,钻木取火又谈何容易。据说,达尔文在1813年环球旅行时途经南美洲,也曾看到印第安人摩擦取火的情形:他们用一根木棍的钝端,在另一根木棍上刻有槽缝的地方用力摩擦,于是就得到了火种。而达尔文自己用这种方法反复尝试,却无论如何也生不出火来。

钻木取火是可行的,但却是十分困难的。因此许多民族文化里都有敬奉永恒火的礼俗。古人一旦获得火种,轻易绝不会让它熄灭。

到了新石器时代,用各种方式敲击石斧产生火花,可能是取火的重要途径之一。1991年,一些徒步旅行家在阿尔卑斯山麓的冰川里,发现了距今约有五千年的人类遗骸。考古学家发现,他身上有一套取火装置。这是一个皮制的小荷包,里面装着火石,以及用真菌类植物干茸制成的火绒。考古学家推测,这位古人就是用黄铁矿石的火石互相敲击产生火花以点燃火绒的。

我国汉代以后,取火的方式演变为用金属与石相击,摩擦取火。那些简单的铁片,就是所谓的阳燧。人们每逢外出,必会在腰间左佩阳燧,右佩木燧,以备随时取火之需。此外,还备有一种火绒,是由艾加上硝水制成的。相击得到的火星,点燃火绒获得火种。

火刀,也被人们称为火镰。它是人类以钻木取火和击石取火为基础,研制出来的一种比较理想的取火工具。它有一个显著的优点:携带方便且不会受天气影响。

原始的火刀,结构比较简单,仅在一块长形铁板的两端,锻打一个环形手柄即可。后来,逐渐发展为配备一个皮夹袋,用来贮存火石和艾绒。随着时间的推移,皮夹袋上开始装有饰品。例如金、银、铜或铁质图案花纹,直至镶嵌珊瑚珠线,用来显示华美贵重。

人类利用火刀取火时,先将皮夹袋前盖揭开,将火石和艾蒿绒团取出来,艾绒团与石片紧贴在一起。然后用食指和拇指将其捏住,另一只手握火刀,以钝刃与火石边缘相互摩擦撞击,当火花飞溅到艾绒上便会被点燃。

在火柴被发明出来之前,火镰就是人们可靠的生火工具了。

此外,古代还有一种不太常用的取火方式,就是利用金属反射镜,聚焦和汇拢太阳光线,点燃火种。这种方法最著名的传说实例,就是阿基米德将大量金属反射镜集中起来,布置成阵列汇聚太阳光线,一起射向并引燃了敌人的战船。

火柴曾被视为最了不起的发明

在19世纪第一个十年里的教科书中,把火柴比作改变了生活的最了不起的发明,与轮船和珍妮纺织机相提并论,这应该不算过分。

从化学角度来看,火柴利用了磷元素的可燃性。1669年,德国炼金术士汉尼格·勃兰特首次分离成功了磷元素。这东西闪动着怪诞的绿火,引发了人们的极大好奇。由于磷元素十分活跃,很容易发生反应,所以在自然界环境里从来没有发现过独立存在的形态,而以化合物形态存在。

自由的磷原子会很快地结合成四个原子的构造,很像是细小的金字塔结构。这种物质叫作白磷。白磷尚且较为稳定,条件是你必须小心翼翼地将其储存在水中。一旦暴露在空气里,会立即与氧原子共同制造一场爆炸。

首批进入市场的由磷元素制造的火柴,是1781年法国上市销售的“含磷蜡烛”。系由一片小纸片浸磷制成,放入玻璃瓶中密封;取火使用时,将玻璃瓶摔碎,立即自燃。

到了1827年,化学家们于不经意之间找到了摩擦式火柴这个概念,而且沿用至今。然而,早期的含磷火柴很不安全。1867年6月8日,伦敦泰晤士报刊载了一篇报道,就讲述了一位19岁女子因为火柴意外被引燃而烧死的悲剧。这位很有身份的年轻女子马蒂塔,是一位心地善良、品行兼优的女性。这一天她正在二楼窗口俯身与邻人谈话,无意踩上了一根掉落在地上的火柴,火柴引燃了她裙子的下摆,而她又未及时发现,及至发现浑身起火为时已晚,直至死亡降临。此外,老鼠发觉这种火柴头味道好吃,因而特别喜欢啃食暴露在外的火柴头,导致了无数次火灾。

后来,比较稳定的红磷替代危险的白磷作为制造火柴的材料,这类悲剧立即大大减少了。白磷和红磷是同分异构体,也就是相同元素的不同结构形成的性状不同的两种物质。白磷中的磷原子组合方式是以4个原子为单位,组成金字塔式的磷分子体;这种白磷在密闭容器中加热数天之后,即可形成红磷。这时候,其原子的组合方式就呈现为拉长而随意的链状形式。红磷这种分子结构可以让原本十分活跃的普通磷变得十分稳定。因而红磷在黑暗中不会发光,暴露在空气中也不会自燃。

在火柴制造业当中,由白磷向红磷的过渡并非一帆风顺,许多制造商由于红磷难以加工、成本高等缘故,拒绝使用红磷生产火柴。直至19世纪90年代,许多国家正式立法宣布了白磷火柴为危险品后,红磷火柴才真正得以普及。实际上,民众早已排斥白磷火柴了,原因是白磷引出的事故层出不穷,包括其毒性导致的死亡事件。相当于100毫克的白磷就能致人死亡,这100毫克恰好是19世纪生产一盒火柴的白磷标准含量。所以维多利亚时期陷入窘困的人们,往往采取吞服火柴头的办法自杀。

1855年安全火柴问世。发明人是瑞典的约翰·路德施托姆。路德施托姆发明的火柴之所以安全,是因为他采用了对材料进行化学截肢的做法。他没有给火柴头添加全部必要的可燃性材料,而是把其中的红磷另行处理,将其混合玻璃粉末以及粘胶之后,涂抹在火柴盒子的边壁上。使用时,抽出火柴在边壁上一擦,摩擦生出的热量会将红磷转化为白磷,白磷遇见空气立即燃烧。白磷燃烧的热量又引燃火柴头里的硫黄和三硫酸锑,同时将氯化钾中的氧气释放出来助燃,因而燃烧过程极其顺利而可靠。

如今,火柴几乎被打火机完全代替。打火机的主要材料靠丁烷和自然火石,点燃可燃气体。而火星又是哪里来的呢?是火石轮子抨击钢片撞击出来的。这不是又回到了人类的从前吗?钻木取火、用燧石打出火星、火星点燃火绒……历史,总在跟我们转圈圈。

本文来源: 北京日报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长安街知事情”,还有更多精彩在里面。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长安街知事情”,还有更多精彩在里面。

来源:微信公众号 长安街知事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