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北京瘫”背后的付出 没有空调闷热夏季真受不了

2016-08-04 16:48 编辑:TF006 来源:网络

这个流火的夏季,北京人有了新的梦想。枯藤老树昏鸦,空调Wi-Fi西瓜。葛优同款沙发,夕阳西下,我就往上一趴。甭管沙发是不是同款,空调一定不能少。话说7月11日北京晚报报道,截至当天上午11时,北京地区电网最大负荷达到1909.3万千瓦,突破历史最大负荷。23年前,北京的商家打响“空调战”。1993年5月24日,北京晚报记者苏文洋先生,最先在新闻中写出了“空调战”三个字。时间飞快,硝烟早已散尽,空调很快就普及了。而今,北京的用电负荷,连年冲击着历史纪录。您可知,空调用电占到了其中的多少吗?超过一半!这是刚刚听供电系统工作人员说的。去年此时,本号曾写过一篇《北京用电又破纪录了》,而今,重新整理、增加内容,为您展现京城用电的变迁,以及空调普及的过程。

(~4Y7AZHVHZ9U20_CNZLY~O_调整大小

高温的京城,金融街广场上,戏水的孩子。

不知各位还记不记得,直到90年代初,“拉闸限电”这个词还经常被我们说到。这种现象一直伴随着北京市民。一个星期里,每到某一天,就有一个地区停电。

FL5`MM28SYTC2{USXBJ$_T0_调整大小

骡马市大街北侧小胡同里的老电线杆。

而拉闸限电带来最有趣的故事是,宣武区曾经是每周四停电,导致这一天工厂无法开工,只能放假半天或一天。

于是,西南城最早的花鸟鱼虫市场,便趁着这个休息日,在白纸坊桥西侧的莲花河边兴起。人们会趁着这个下午,到市场逛逛。

直到不久前,报国寺、城南旧货一代的集市还保持着这个传统。

那么,咱北京用电这么多年是怎么变化的呢?用史实说话吧。以下材料,来自于北京地方志《电力工业志》和北京晚报曾经的报道。

1888年,中南海里安装了北京第一台发电机,为皇宫内照明用电,容量15千瓦——相当于200多盏60瓦的电灯的供电能力。不知道宫里当年用多大的灯泡子。

1903年,德国商人在东交民巷设立“电气灯公司”3台发电机提供58.88千瓦的电力,专供当时的使馆区。

北京的第一座公用发电厂,位于前门西边,也就是国家电网那座楼顶上有个亭子顶的地方,叫做“西城根电厂”。1906年10月10日(地方志记载为11月25日),正式开始发电。

MOX[RTJ~9Y0494TOMS4@3QB_调整大小

这便是如今前门西侧的国家电网。

1922年10月,石景山发电厂开始向城里送电。

到1936年,扩建后的西城根电厂和石景山电厂,装机容量达到3.5万千瓦。城里除了部分民用电,很多都是工业用。这个发电量,是昨天北京创纪录数字的1/500。

民国到解放后均有发展。工业用电距离咱们生活比较远,不多说了。

而1956年,北京开始出现严重缺电,经常被迫拉闸限电,1957年更加严重。

大跃进之后,国家调整经济,缩减了一些建设项目,供电水平略有恢复。

接着在1969年6月,北京用电开始迅速增长,1970年至1972年,缺电严重。地方志对这一事件的描述,采用了“发电设备年均利用小时”这个数字。当时,全市发电设备的这一数字为7787小时,火电发电设备为8430小时。

全年24小时乘以365天一共8760小时,也就是说,火电发电设备在96%的时间里都在玩命干活。

即便如此,城区供电电压还是下降了,10千伏电线下降到8千伏,电网频率下降到48hz以下。家里用电220伏,这时也会有所下降,很多电器可能无法运转,或是出于不正常的工作条件下——好在当时百姓家里,除了灯泡,也没什么电器。

1972年,北京市成立专门办公室,全市开始实行计划用电,不再增加新用户。拉闸限电次数增多。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1977年。

改革开放初,国家经济调整,但“电力工业发展也被放慢”。

作为基础设施,现在我们明白,它应该走在前面。

1980年的时候,工业用电工业用电量占到了全市用电总量的74%。而咱们的生活里嘛,当时,冰箱还没有普及,有电视的只是凤毛麟角。

空调?可能还没太听说过这是什么东东。因此民用电最主要的就是电灯。收音机,即便是电子管产品,耗电量也是很小的,顶多能有30瓦,一般也就是10瓦上下。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