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流火的夏季,北京人有了新的梦想。枯藤老树昏鸦,空调Wi-Fi西瓜。葛优同款沙发,夕阳西下,我就往上一趴。甭管沙发是不是同款,空调一定不能少。话说7月11日北京晚报报道,截至当天上午11时,北京地区电网最大负荷达到1909.3万千瓦,突破历史最大负荷。23年前,北京的商家打响“空调战”。1993年5月24日,北京晚报记者苏文洋先生,最先在新闻中写出了“空调战”三个字。时间飞快,硝烟早已散尽,空调很快就普及了。而今,北京的用电负荷,连年冲击着历史纪录。您可知,空调用电占到了其中的多少吗?超过一半!这是刚刚听供电系统工作人员说的。去年此时,本号曾写过一篇《北京用电又破纪录了》,而今,重新整理、增加内容,为您展现京城用电的变迁,以及空调普及的过程。

高温的京城,金融街广场上,戏水的孩子。
不知各位还记不记得,直到90年代初,“拉闸限电”这个词还经常被我们说到。这种现象一直伴随着北京市民。一个星期里,每到某一天,就有一个地区停电。

骡马市大街北侧小胡同里的老电线杆。
而拉闸限电带来最有趣的故事是,宣武区曾经是每周四停电,导致这一天工厂无法开工,只能放假半天或一天。
于是,西南城最早的花鸟鱼虫市场,便趁着这个休息日,在白纸坊桥西侧的莲花河边兴起。人们会趁着这个下午,到市场逛逛。
直到不久前,报国寺、城南旧货一代的集市还保持着这个传统。
那么,咱北京用电这么多年是怎么变化的呢?用史实说话吧。以下材料,来自于北京地方志《电力工业志》和北京晚报曾经的报道。
1888年,中南海里安装了北京第一台发电机,为皇宫内照明用电,容量15千瓦——相当于200多盏60瓦的电灯的供电能力。不知道宫里当年用多大的灯泡子。
1903年,德国商人在东交民巷设立“电气灯公司”3台发电机提供58.88千瓦的电力,专供当时的使馆区。
北京的第一座公用发电厂,位于前门西边,也就是国家电网那座楼顶上有个亭子顶的地方,叫做“西城根电厂”。1906年10月10日(地方志记载为11月25日),正式开始发电。

这便是如今前门西侧的国家电网。
1922年10月,石景山发电厂开始向城里送电。
到1936年,扩建后的西城根电厂和石景山电厂,装机容量达到3.5万千瓦。城里除了部分民用电,很多都是工业用。这个发电量,是昨天北京创纪录数字的1/500。
民国到解放后均有发展。工业用电距离咱们生活比较远,不多说了。
而1956年,北京开始出现严重缺电,经常被迫拉闸限电,1957年更加严重。
大跃进之后,国家调整经济,缩减了一些建设项目,供电水平略有恢复。
接着在1969年6月,北京用电开始迅速增长,1970年至1972年,缺电严重。地方志对这一事件的描述,采用了“发电设备年均利用小时”这个数字。当时,全市发电设备的这一数字为7787小时,火电发电设备为8430小时。
全年24小时乘以365天一共8760小时,也就是说,火电发电设备在96%的时间里都在玩命干活。
即便如此,城区供电电压还是下降了,10千伏电线下降到8千伏,电网频率下降到48hz以下。家里用电220伏,这时也会有所下降,很多电器可能无法运转,或是出于不正常的工作条件下——好在当时百姓家里,除了灯泡,也没什么电器。
1972年,北京市成立专门办公室,全市开始实行计划用电,不再增加新用户。拉闸限电次数增多。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1977年。
改革开放初,国家经济调整,但“电力工业发展也被放慢”。
作为基础设施,现在我们明白,它应该走在前面。
1980年的时候,工业用电工业用电量占到了全市用电总量的74%。而咱们的生活里嘛,当时,冰箱还没有普及,有电视的只是凤毛麟角。
空调?可能还没太听说过这是什么东东。因此民用电最主要的就是电灯。收音机,即便是电子管产品,耗电量也是很小的,顶多能有30瓦,一般也就是10瓦上下。

白塔寺平房区的供电变压器。
顺便说一下工业用电的74%。这些年北京不再发展很多能耗大的工业,全市的工业用电早已不再占据这么高的比例,可惜具体数字没有搜到。(但前几年的新闻显示,全国范围内,工业用电基本还是这个比例。)
具体到民用电上,如果说出现了增长,那么,冰箱应该确实是个重要因素,因为一台冰箱的制冷启动期间功率大多是千瓦左右。好在电冰箱启动时间并不太长。
1982年一年,全市销售电冰箱1.4万台。1983年2月,晚报报道,全市已有3万多户家庭购买了电冰箱,拥有电冰箱的家庭占2.5%。
这只是开始。
当时很多单位追求经济效益,只要能搞来物资,不太在乎是否合乎自己的经营范围。于是,1983年3月,北京晚报报道,西单利康药店都举办了电冰箱展销。
北京电冰箱厂效益好的新闻,出现在当年的12月。北京电冰箱厂的产品,雪花牌,可能也是很多北京人津津乐道的吧。看看1984年1月1日,北京电冰箱厂的广告吧。
![DNEROR}H~JYC5LY]18MTK9V_调整大小](http://static.takefoto.cn/img/2017_pc.jpg)
北京电冰箱厂的广告。
值得一说的还有“万宝”牌。这个广州的牌子,似乎产量不小,我记得小时候万宝电冰箱在北京有着相当高的保有量。可惜质量差问题多,以致于很多读者投书晚报,反映售后服务的问题。万宝还来到了晚报开读者座谈会呢。
说远了,这是电冰箱的问题,不是供电的问题。

百合园胡同,鸽子飞过凌乱的电线杆。
1985年,政府开始对单位用电,实施加价收费,类似现在民用电的阶梯电价。
11月11日晚报转载中国青年报报道,由于城市家庭电器数量猛增,1985年北京的居民用电量增长速度达到40%以上。某单元楼房里,大多数家庭拥有洗衣机、电视机,但是,“设计这批楼房时只留了一个插座。”
1986年出现了最为严重的缺电,日均缺电为50万千瓦,占当时最高负荷206万千瓦的四分之一。
好在工业才是用电的大头,民用电虽然也受影响,但确实不会像对工业影响那么严重。华北电网的“发电合格率”也下降了,这种下降在生活中未必能看出来,但对于要求较高的一些工业来说,足以导致停工。
这一年开始,我国实行了夏令时。即,每年夏天到来前,将时间往前拨一个小时,夏季之后,将时间往后拨一个小时。呵呵,春天少睡一个小时的那个夜晚,对小时候的我来说特别痛苦。
而夏令时最明确的优点之一,便是节约照明用电。缺点也有很多,全社会各行业都要跟随这一时间重新对表,两次时间变动也可能引起人体生物钟一些错乱。因此,我国只推行了夏令时6年,为1986至1991。
1987年11月,晚报报道,经过一些电网建设,北京的供电缺口还有10%。
1988年4月21日,本市节约用电细则通知下发,其中规定了各种措施,包括“除医院、旅游宾馆、科研实验室、净化室、通讯室、计算机房、影剧院等特殊需要外,不准使用电力空调器、冷热风机。”
1988年12月31日,“元旦过节期间市区生活不拉闸”成了晚报上的一个“好消息”。
紧接着,1989年1月15日,北京供电局采取紧急措施,限制工业、宾馆用电,并且突击检查各单位使用电茶炉、电暖气和电炊具。以此缓解大面积、频繁的拉闸限电。
同年的11月20日,北京晚报头版头条刊发了记者对话华北电管局局长的新闻。其中提到,北京的人口虽然只占华北地区的10%,但用电量占到了20%。主要是工业用电。
![AQZ][N[OXKVGUJV{OXK0YBF_调整大小](http://static.takefoto.cn/img/2017_pc.jpg)
广安胡同小院里,摆着夏季的凉椅。不太闷热的天气,用它来个“北京瘫”也很舒服啦。
这篇访谈中另外一个重要内容是,北京准备建设十三陵蓄能电站。
科普一下:电不能保存,一般生活、生产情况下,夜间用电少,白天用电多,大家都能理解吧。而作为发电主力的火电,其发电机从停到开,再到停,需要较长时间,难以跟上实际中规律的12小时波动这种用电弹性。而水电则具有很好的弹性,一开闸就能并网发电。因此,后半夜火电多发的电,干脆给水电站抽水蓄能;白天只要再把水闸一开,水电补充,可满足弹性需要。
虽然水电的总装机容量无法和火电相比,毕竟可以解决一些高峰时间民用的需要——十三陵蓄能电站的装机容量为80万千瓦。
1990年1月28日北京晚报的头版上,有这么一个消息:北京地区供电出现好势头,已经连续一个多月,没有拉闸限电。
足见当时拉闸限电之频繁。
同年的7月21日,晚报报道,著名的公社大楼——福绥境大楼,开始了电力改造。报道里说,福绥境大楼50年代的原设计,为每户100瓦。
可惜报道里没说电力增容到了多少,倒是说,给每户都多安装了三个插座。插线板?当年电器还没多到需要用插线板的程度吧,墙上几个插座足够了。
您回忆回忆,当时,我们用电视机、电冰箱,顶多再有个台灯啥的,三五个插座就足够了。
![PKA8V6J_I`%U~]ZQHBHM%L1_调整大小](http://static.takefoto.cn/img/2017_pc.jpg)
后面的高楼,便是福绥境大楼。
1990年,北京开始了“9511”工程。这是改变北京用电状况的转折点。
所谓9511,就是说在1995年11月后,北京不再拉闸限电。
方法当然是周边建设电厂、传输线、变电站等措施。
这一年的1月29日,北京发生了罕见的巨大停电事故,由于德胜门外的110千伏变电站故障,造成东到和平里、西到西直门、南至北二环内、北至北三环大面积停电一夜。
网状供电那个时候远远谈不上普及。只有极个别的重要单位能享受这种待遇。
1990年7月7日晚报报道,海淀区11学校作为高考考场,也停电了。海淀区供电局紧急调派供电车前来发电。
紧接着,北京亚运会开办。晚报刊登消息,亚运会期间,北京将不停电。
1991年元旦,北京晚报刊登了一篇关于停电的一分钟小说。按理说,当时人们很习惯停电,无论是规律拉闸,还是突发事故,都不值一提。而此时停电之所以被写成一篇小小说,是因为——
大家都焦急地等在电视机前,观看《渴望》电视剧。
9月4日晚报的报道中,有人提到了“微波炉”这种新兴电器,对电路造成的压力的担忧。
1993年这一年,也有一件特殊的事情值得一提——周华健唱了一首歌,《明天我要嫁给你》。
“若不是停电那一夜才发现我寂寞空洞”。
朋友们,想想看,那些停电的夜晚,我们也许不得不在街头与三两好友徜徉,看看星星,数数汽车;或是到胡同口,孩子们名正言顺地躲避了作业,在那儿踢球、逮人儿;大院儿的路灯还亮着,下棋的先生们穿着白色跨栏背心儿——背心儿的下摆要卷上去,呵呵好像是穿着一个胸罩,互相数落着“臭棋篓子”。
如果不想出门呢?得在家里点上蜡烛。那蜡烛最好放在镜子前面,因为我们小时候都学过《爱迪生救妈妈》的课文,说是爱迪生7岁的时候,妈妈阑尾炎,要做手术却遇到了停电。于是,爱迪生通过镜子反射,以一根蜡烛造就了不错的亮度,医生顺利完成手术。
现在这个故事已经明确为谎言。因为人类记载的第一例成功的阑尾炎手术,是在爱迪生40岁那年完成的。
生活节奏快起来之后,说实话,真盼着能停几天电,让我们远离电脑、手机,重新回到灯光昏暗的小河边聊聊天,或是停下脚步,思考一下我们的生活——希望这种停电是“带薪停电”。呵呵。
如同周华健所唱,我们心里有着各种各样的寂寞空洞,只是我们没有心情去发现它。以前,能不停电地享受电视机是个梦想,而今,停个电,让生活的脚步慢下来,也如同一个梦想。
1993年12月30日,晚报报道,北京的电力负荷达到338万千瓦。
若是拿如今的数字相比嘛,也不过是昨天的大约六分之一而已。
同时电力部门说,争取1994年元旦春节期间不拉闸限电。
到了1995年2月,距离9511工程还有半年多的时间,晚报终于长出一口气般,报道了“今年可以实现不再拉闸限电”。
眼看胜利就在眼前,然而——
又一次用电的高峰,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到来,那就是:空调。
1995年6月9日,晚报转载光明日报文章,写出了担忧。

晚报1995年6月9日,转载《光明日报》的文章。
出了供电,文章中提出了电力系统的另一个关键问题:配电。
发电厂有了,电线有了,但终端是咱们的家,如果那一块电表无法满足要求,您还是用不上空调。
这个问题确实很关键。在我的印象里,大概就是在1994年前后,我住在永定门外东永建里的姥姥家,当时,很多平房居民家里开始安装空调,其中一部分还是窗机。
即便当时空调普及率并不太高,但到了闷热的夏天傍晚,大家一起开空调,结果还是:保险丝熔断。姥爷年轻的时候就是电工,他总是到前院的电闸处接线合闸。
只有更换老旧电路、增容改造才能解决这一供需矛盾。然而增容,谈何容易。
之前的电力改造中,常见1安电表更换为5安,即可负荷1100瓦左右。然而遇到空调冰箱一起启动的时候,还是不够用,即便不会掉闸、熔断保险丝,也让电路处于不安全的状态下。
接着又花了好多年,全北京折腾一遍,换了10安电表。然而这个时代,国营浴池又纷纷转业了,老百姓要安装电热水器、在家里洗澡,于是电表还是不够用。
据晚报报道,9511工程之后的1996年,北京实行的住宅建设标准中,家庭电表容量为5a。即电器功率不应超过1100瓦。
这不是笑话么?如果有朋友不太了解电器的用电量,可参考下面的数字:
电冰箱,约1000瓦。微波炉,约1500瓦。25寸显像管电视机,近100瓦。电风扇,约20瓦。热水器,约2000瓦。家用空调,每台至少1200瓦。
![%[LUFW6{[@4N%}~@]8L$I4V_调整大小](http://static.takefoto.cn/img/2017_pc.jpg)
如今的胡同里,常见一排电表。这是近年电力改造的成果。
喘口气啊。写了这么长,似乎只有看到了空调的出现,才感觉写到了我们现代的生活啊。
咱们先说说空调普及前的大事件吧。
1981年5月晚报报道,北京空调器厂,迁出了恭王府大戏楼。
同年8月,晚报推荐读者们,在家里设置盆景,可以调节“家庭小气候”,让夏天凉爽一点儿。
1983年4月,北京市科学器材公司,在东四灯草胡同64号展销空调等设备。别多心,这不是给你老百姓家用的。
1984年1月,“北旅”面包车开始有了空调版本,6月,16组火车有了空调。好吧,它们都不用市电,所以与本文主题无关。
1984年8月晚报报道,北京站前开业了本市第一家现代化设备的快餐厅——庆华中式快餐厅。说它“现代化”的重要标准就是,它有空调啊!有空调!
那可是1984年啊我的亲们,这家快餐厅的盒饭才1块钱一份啊,一个月挣几十块钱的老百姓,都未必吃得起它啊。但它,可能真的让一部分中国人,开始认识到了空调的“伟大”。
同年的12月27日,空调的广告登上了北京晚报。伟大之处在于,广告上空调的图案,是一个窗机。
换句话说,尽管绝大多数老百姓买不起它,但它其实是适合家用的。不远啦,不远啦。
1987年11月,一位光大公司的出租车司机,睡死在了开着空调的尼桑轿车里。好吧又说远了。
空调普及之前的最后一道坎儿,来自政府。当然,政府也是无奈之举——
这便是1988年4月的“节约用电细则通知”,其中规定,不准使用电力空调器、冷热风机,前面说到过了。
![8CM2WGDBUX_K3]N0LDUPAUR_调整大小](http://static.takefoto.cn/img/2017_pc.jpg)
纳凉的北京老爷们儿。
我还记得,当时的北京,每到晚上,人们会来到二环路边,或是护城河边的绿化带里,铺上凉席或床单,纳凉直到晚上10点多,凉风吹来,才能回家睡觉。
现在在家闷空调,倒也觉得当年那种生活挺有趣的——只是当年可没有这么多车,这么大的污染。
1992年7月晚报报道,当年上半年,空调生产同比增长6倍。
买得起的还是少数,空调大战还没真正打起来,但是,老百姓间却有了传闻,说将对安装空调的家庭,一次性收取“增容费3000元”。
这个说法能流传开,说明它有合理性。你要用大功率电器,理所当然要额外负担一部分电力设备改造的成本。
还要,本市的三电(计划用电、节约用电、群众办电,后来群众办电改为安全用电)办公室,通过北京晚报答复,没打算收这笔钱,让想安装空调的市民稍稍安心。同时,稿子里写到,“但依据国务院有关文件和北京日益严峻的用电紧张状况,仍不提倡高耗电的家用电器过早进入居民家庭。”
可是怎么能不考虑富起来的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呢?当年12月晚报报道,城区已有6.1%的家庭拥有空调。
咱北京自己的品牌,长城空调器厂古桥牌空调,占有50%的市场!
如今拍胡同,还经常看见破旧的房屋上,安装着古桥窗机,尽管古桥这个牌子多年前就没了。别小看破胡同用窗机的家庭,他们用窗机,说明他们是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啊。后来才普及分体空调的。

窗式空调,搭在窗户上。
接着,空调大战开始了。这便是《我爱我家》电视剧里面,贾志国单位便宜卖空调,老傅想买又舍不得花钱,最终把机会给了邻居老胡的故事。它拍摄于大约是1993年至1994年。
市场上出现了空调大战,各种品牌,国产日本产都有。有的商家为了促销,给消费者报销来回打车的费用——不是实报实销,而是报销您打个面的,来回20块钱。
而“空调战”这个说法,大概是源自1993年5月24日,苏文洋老师的一篇报道——“京城空调战”。

一只小猫在平房顶上的空调室外机前打哈欠。这当然是近年的照片。
20年之后的今天,真正空调大战的战场早已烟消云散,好在北京晚报上留下了一些硝烟——
广告比较细碎,给大家一个数字吧,1995年7月1日的北京晚报前8个版,共有广告20处(包括中缝)。其中17个为电器品牌、电器商店广告,并且,全都以空调为主打产品。
1995年的8月9日,晚报刊登,市领导和电力系统领导视察即将建成的十三陵蓄能电站,再次提到了年底“有望”不再拉闸限电。
呵呵,5年前说“不拉闸限电”,到了日子,却只能说“有望”。
1998年,北京地方志记载,北京地区拉闸限电终于达到了“0次”。
当年的最大负荷为492.4万千瓦,为现在的约四分之一。
换句话说,从1998年到现在,17年,用电量增长了3倍。
1998年年初的1月,北京晚报报道了一些居民的说法,认为居民们轮流收水费电费的方法,应该改成由主管部门亲自服务。
但供电局却认为难以实行,因为北京有200多万户,其中供电局直接负责的电表只有37万块,其他的均由产权单位负责,单位再与供电局对接。
这是典型的“大而全”型单位的做法。产权单位负责?别闹了,这个时代,老单位全都慢慢倒闭了,正是“下岗”的高峰期。谁还有钱给你改造电力?

胡同里,小猫站在一排电表前。
当时的很多单位有有幼儿园、理发馆、医务室、浴室等各种设施,不堪其累。加上效益不好,只能倒闭,职工下岗。后来改革,很多功能才回归社会。
具体到供电问题上,想要真正实现“一户一表”,供电部门要做工作,产权单位您也得有能力擦干净屁股。
此后,北京城市发展中,真正的“拉闸限电”就没什么机会出现了。其他的停电,大都是电力施工之类的。
直到现在,很多小区经历过临电不够用的问题,但这与全市供电“能力”,应该说没什么关系了。
话分两头说。生活供电的最高要求,是保证舒适的生活,现在看来就算空调为代表吧。而最低要求,就是照明用电。
据说现在城市的照明用电只占到10%——不愧是发展了,从我们只有电灯,到了电灯算个屁的时代。
可是电灯仍然不能少,前年的诺贝尔奖给了高效率led发光二极管的发明者,其意在此。
2013年,1776万千瓦。
2015年7月13日,1816.6万千瓦。
2016年7月11日,1909.3万千瓦。
今日流行的“北京瘫”背后,是社会各行业飞速发展的结晶,也是供电系统多年努力的成果。
最后,建议大家:节约用电。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谢谢观看。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猫儿胡同”,还有更多精彩在里面。
来源:微信公众号 猫儿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