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化

藏地高原 小可的精神家园

2016-11-27 12:00 编辑:TF006 来源:作者

1988年的8月,已经进入中年的小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进入了一生无可替代的挚爱之地、创作的源泉和灵魂与生命的家园--藏地高原。

作者 刘莹


4_%e8%b0%83%e6%95%b4%e5%a4%a7%e5%b0%8f

《祈天》

小可,可染先生的儿子。艺术大师的儿子,命里注定,因为爸爸而被人铭记。为了这与生俱来的优势,也必定要付出,他要用生命中大部分精力来照顾父亲的生活、帮助父亲的工作和宣传父亲的艺术外,残酷的是,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必须适应被人忽视。这不单单是“小可”的命运,也是许多从事艺术的“画二代”一定会面临的,是积极面对还是选择躲避?这是他们的人生必选题。小可选择了直面,把“命中注定”的一切看成得天独厚的历练,并以此铺制了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藏地正是这路上老天送给他的一座美丽又神秘的花园。

从四十四岁到七十二岁,小可已经三十四次到过藏区,保持着每年一次以上的频率,可每次都兴奋不已,如同初次一样。他步行十一天到过月球般的无人区--长江源头;他为了能到达黃河源头,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用自行车气筒给汽车车胎打气;他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冰雪高原步行两天,去拜见圣洁的岗仁波齐;他五次来到人际罕至的阿里探访那神秘的古格王国;他先后六次在珠峰大本营,静静地等待与世界第一高峰的神秘会面……在藏地,他不仅拍摄了几万张照片,还与无数藏族朋友和热爱这块土地、文化的同好成为挚友,他为藏地和藏文化奔走、付出。如他所说:“我企图走得更近,可它永远在远方,这远方包含着变化、失去与永恒……这也像人生,总是在企图超越与无法超越的过程中。”

5_%e8%b0%83%e6%95%b4%e5%a4%a7%e5%b0%8f

《窗口》

2007年,小可开始他的版画创作,当时我说他“异想天开,不误正业”。每天国画创作之余的所有时间都在版画工作室,基本上不眠不休……他采用丝网的方式,毎张版画都需要刮十几版甚至几十版,一次次、一遍遍地叠加、累积。平静,重复,如同藏人手中转动不停的转经筒;也似一直用凿子打制玛尼石的工匠。慢慢地,我在这种看似简单的重复中感受到蕴含其中的巨大精神力量。这创作中有小可对藏地自然、文化和藏人的爱与崇敬之情,这情有如藏地高原的阳光,赤烈直接又充满生机。创作的过程更像是一场行为艺术,是李小可对西藏的情感宣泄的行为,是他将这块土地、人民给予他感动迹化的行为。我注意到他在创作中尽量避免使用过多的技术,保持了最本真的美与感动,没有炫目的艺术手段,没有强化的形式,让观者能更多地去感受生活的美和震撼。小可版画使用的是为每一张作品特制的手工纸,纸的质感配合画面与颜色,增加了触摸感和视觉冲击力。在版画题材上,他除了选择具有藏文化特色的题材,如《祈天》《佛》《寺》《纳木措的风》……等等,还创作了大量如《窗口》《喜悦》《行》《阳光》等反映藏人平实、向上、光明精神状态的主题。这些作品让我们感受到恶劣的自然中生命的坚持与温暖,还有作者对藏地、藏人的敬畏之情。

小可的版画已经创作了一百多幅,逐渐形成体系,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了解、喜爱,被许多海内外藏家和美术馆收藏,他还会继续创作下去。小可说:“创作中,我如同那世代用不息生命将佛像与经文雕刻在石头上、印制在经幡上的藏人,怀着虔诚的心,把这不灭的记忆不断地迹化,以表达我对藏地藏人的深深敬仰和感动……我会一直做下去,可能会做到一千张,甚至更多……”作为一个水墨画家,他的摄影作品、版画作品,特别是因为他深爱的藏地,使他的艺术更加丰富有力,更加全面。

藏地已成为他的“精神家园”。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