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脚步一天天临近,在万物复苏之际,春兰吐蕊,幽香清远,让人提前闻到了春天的气息。人们推崇兰花高洁、脱俗、质朴、坚韧的品格,以物明志,寄情于兰。

蝴蝶兰 新华社发(武殿森 摄)

身世之谜至今未解

“竹有节而啬花,梅有花而啬叶,松有叶而啬香,然兰独并而有之。”这是南宋时记述植兰技艺的著作《兰谱》中对兰花的评价。兰花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名花之一,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其花型漂亮,姿态优美,而且幽香清远,一枝在室,满屋飘香。古人赞曰:“兰之香,盖一国”,故有“国香”“香祖”或“第一香”等别称。

关于兰花的历史起源问题,即古兰是否为当今国兰的争论至今未有定论。有一种观点认为,古兰就是当今所说的兰花。我国有关兰花的历史记载,最早可见于《诗经》中记载的“鹝”,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经考证,“鹝”即今天的兰科植物绶草。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在赏兰时曾发出“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的感慨,他还将兰香形容成“王者香”并流传至今。《孔子家语》中也提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除此之外,先秦时期的古籍中有关兰花的记载还有不少,主要集中在典故、诗歌和名人身上,如勾践种兰、屈原咏兰等,他们从识兰到种兰、咏兰,并借兰抒情寄托情怀。

另一种观点认为,古代的兰花并非真正的兰花。唐朝中期以前提到的“兰蕙”不是指兰科植物,当时所称的“兰”在汉代已有诠释,认为是指菊科佩兰一类的香草。不少学者认为,在古文献中能确定我国兰花观赏栽培的起始时期大概在南北朝至唐时。在此之前,古人虽留下了大量咏兰、颂兰的诗赋,但这些“兰”是指可用来熏蒸、杀虫、沐浴、辟邪的唇形花科、菊科或报春花科植物,其花叶皆香,如罗勒、佩兰、泽兰等。学者认为,我国最早关于真正兰花的记载是唐代末年唐彦谦的《咏兰》:“清风摇翠环,凉露滴苍玉。美人胡不纫,幽香蔼空谷。”这首诗描述的是兰属植物,也就是国兰。

兰花的分布范围极广,从热带雨林到温带草原都有。兰科植物是植物界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科,难怪学界对兰花的身世争论不休,“兰花”一词,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含义和理解。例如在欧洲人眼中,兰花指的是红门兰,而在印度就专指万代兰,在美洲是指香果兰,在印度尼西亚则主要是指蝴蝶兰。又如国兰与洋兰,有的认为洋兰是相对于中国兰花而言的,它起源于欧洲,受到西方人喜爱;而在日本,洋兰又称西洋兰,而中国兰花又被称为东洋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兰科植物高度的多样性,它是被子植物的最大科之一,全世界约有780属20000种左右,是生物学研究的热点类群之一。此外还有难以计数的人工杂交繁育品种,每年都在不断增加。

唐代开始流行养兰

兰花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其栽培历史悠久,很早就被我国各类典籍所记载。

盆栽养兰,在唐朝开始盛行。杨夔所作《植兰说》是迄今所知对兰花栽培方法最早的记述,唐人冯贽创作的逸闻集作品《记事珠》载:“王维以黄瓷斗贮兰蕙,养以绮石,累年弥盛。”这些都说明当时古人在栽培兰花时,已经注意选择泥土和水分调节了。

进入宋代,国兰栽培益盛,艺兰学说渐多。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所作《书幽芳亭》,将兰花比喻为君子,使兰花在众花中的品位提高,赏兰之风始行。他还将江南所产的春兰与蕙兰首次作了形态区分,即:“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南宋末期,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的兰花专著相继问世,即赵时庚的《金漳兰谱》和王贵学的《兰谱》,书中详细记录了福建、广东一带特产兰花的品种、栽培、施肥、灌溉、移植等问题。

到了明清时期,养兰、赏兰进入昌盛期。特别是在清中后期,江南一带的兰蕙品种选育鼎盛,乾隆年间由宋锦旋选出“宋梅”、光绪年间由楼氏选出“楼梅”等兰花名品达30余个。据《兰苑记事》记载,始于乾隆年间的兰展花会每年举行一次。在上海名园半淞园举行的花会上,有个叫陈彬的浙江人带来一株“奇珍新梅”品种的兰花前来参展,“因其花形端庄秀丽,夺得魁首,故命名为‘冠淞梅’以示纪念”。

专事兰花成为农户的一项大众副业,并逐渐形成商品交易市场。1796年,朱克柔撰写的植物学著作《第一香笔记》提到:“江、浙、徽、湘等地,每遇春夏兰花出山之际,市井之徒藉以取利,村南巷北,累百盈千,穷谷深山,成为兰花交易市场。”苏州城内甚至还有一条“兰花街”,据记载,“在苏州观前街之南,约摸四五十米长的小巷内,兰贩租屋专营兰蕙或出售兰花花朵,因而成了当地嗜兰者经常光顾之地,各地爱兰者亦纷至沓来,热闹非凡,真是花香不怕巷深,久而久之,这条小巷便似成了专营兰花的场所,名声日隆,遂命名为兰花街。人们直呼为兰花街至今,未更名也。”

纵观古今中外,不乏通过兰花联结友谊、陶冶心性的典故,如“金兰之交”“义结金兰”等。“金兰”最早出自《周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音xiù,指气味)如兰”。古人将兰花喻为“花中君子”,常把文章美好喻为“兰章”,把知心至交喻为“兰交”,把良友喻为“兰客”。此外,兰花与“岁寒三友”梅、竹、菊合称为“花中四君子”,千百年来多少画家为之淘尽笔墨,久画不衰。

兰花狂热席卷欧洲

唐朝时期,日本使者将兰花及栽种文化带回国,在日本落地生根。18世纪,世界上的兰花贸易还很少,主要集中在我国和艺兰之风渐盛的日本。

1759年,英国伦敦成立了皇家植物园邱园,是欧洲植物学、园艺学方面的研究中心。当时园内引种的各种热带植物主要来自中美洲,兰科植物有24种,其中只有两种是热带兰花。英国人在海外大规模拓展殖民地的同时,也极尽可能地收集奇花异草以丰富园艺收藏,这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而兰花以其优美且变幻莫测的姿态,成为人们疯狂追逐的对象。比如当时的德文郡公爵曾资助了一项远东航行计划,先后收集到80多个品种的兰花。1778年,我国华南所产的鹤顶兰与建兰也被一名外国人带到英国。

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欧洲出现了专门到美洲、非洲和亚洲搜寻野生兰花的产业,贵族富商专门雇佣收集者前往世界最偏远的地区寻找和采集新品种兰花,从平原到雨林,大量的野生兰花被发现后,送往欧洲的植物园里。在这种狂热的氛围下,兰花身价一涨再涨,成为一项有利可图的生意,这也催生了一种新职业,即“兰花猎手”。

蝴蝶兰又称蝶兰,是现在常见的年宵花之一,其花型美而且花序长,花开时宛若翩翩飞舞的蝴蝶,让人百看不厌,被誉为“洋兰皇后”。1825年,荷兰植物大学布鲁姆博士担任爪哇皇家植物园园长,他热衷植物采集,在前往爪哇的一座岛时,他用望远镜观望对岸,看到一串20多只白色的蝴蝶,悬挂在树上一动不动。布鲁姆过河至对岸,才发现这是兰花而非蝴蝶,随后命当地采集者将此兰送到园中。最早被发现的是白花蝴蝶兰原种,后布鲁姆为其命名。由于长途跋涉,再加上繁殖困难、“寿命”有限,蝴蝶兰进入欧洲后,很长时间都是贵族富人的专属。

然而,蝴蝶兰还算幸运,受到当时运输与栽培手段所限,绝大多数野生兰花死于运输途中,最终成活的少之又少。正因为稀少才显得愈发珍贵。这些来自世界各地带有异域风情的兰花被视为奇珍异宝,虽价格不菲,但仍受到上流社会的热烈追捧,在欧洲上演了一场持续百年的“兰花热”。

“兰花热”在19世纪中期达到高潮,当时,英国贵族中甚至出现了一种与喜爱兰花有关的心理疾病,被唤做“狂兰症”或者“兰花精神病”,患者会为兰花朝思暮想,耗费所有精力收集兰花、建新温室,不惜倾家荡产甚至送命。后来,“兰花热”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告终。

野生资源亟待保护

人类持续了近两个世纪的疯狂追逐,使世界范围内的兰科植物惨遭涂炭,20世纪后期,野生兰花以惊人的速度消失。

盆栽兰花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三分靠种,七分靠养”。光是寻找合适的土壤和环境,对园艺人来说就是一场历练,太干太湿都不行,如何掌控全凭经验和不断摸索。而且培植过程很长且不稳定,因此,在欧洲“兰花热”时期市售的所有植株都是“兰花猎手”通过各种渠道从野外掠取的。

为了找到最稀有、最独特的兰花,“猎手”们四处进行地毯式搜寻、掠夺式挖掘,拼命抢夺先机,只为了获取更高额的奖赏。于是,在亚洲、美洲、非洲的不少产地,野生兰花被过度采挖的现象触目惊心,一些原本繁盛的品种,如今哪怕在深山幽谷中也再难寻觅。

兰科植物非常脆弱,其繁衍生息与周围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如果说人为采挖是一场浩劫,那么栖息地被破坏就将兰花置于万劫不复的境地。它们对环境具有高度敏感性,只有在昆虫、真菌和其他植物的帮助下才能存活,与灰尘大小相当的种子需要合适且特殊的共生真菌来帮助萌发,如果其中一环被破坏,就极有可能影响其生存。

但在当时为了不给竞争对手留下机会,有些“兰花猎手”甚至破坏掉产兰区整个植被,使兰花生境不复存在。例如,为了搜集当时最流行的齿舌兰,“猎手”们在哥伦比亚一次就砍倒了4000棵大树,在这些倒下的树干上采集到数万棵植株,几乎将整个兰花种群全部搬走,运回欧洲牟利。还有无以计数的兰花在运输途中遭遇了暴风、寒流或是火灾,一夜之间全部毁坏殆尽。

仙履兰,学名为杓兰,又称拖鞋兰,开花时形似一只精致可爱的小拖鞋,是兰科植物中最受欢迎的花种之一。仙履兰有多个系列品种,它曾经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植物,广泛生长于亚欧大陆上,在英格兰北部尤其常见。从17世纪开始,当地人就从野外挖掘仙履兰,种在自家花园里作为观赏植物。但经过19世纪的过度收集后,英国境内仙履兰数量大幅下降,1917年宣布灭绝。直到1930年,园艺学家才发现了少数幸存者。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植物学家做了大量工作来繁殖仙履兰,希望它们能够自然地在野外繁衍。然而,培育难度相当高,虽然有强壮的植株被移植到野外,但罕有开花。2010年,一株幸存的野生仙履兰在英格兰北部的一块高尔夫球场上开花,受到当地警察24小时不间断的巡逻保护,以防有人偷走这株珍贵的兰花。

失去过才懂得珍惜。兰科植物是世界性濒危物种,其野生资源濒临灭绝。在1973年,以严格管制野生物贸易为目的的《华盛顿公约》签署时,兰科植物所有物种均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保护范围,占公约应保护植物的90%以上,是植物保护中的“旗舰”类群,其原生种的国际贸易被严格禁止,这是植物所能达到的最高保护级别。

各国对兰科植物资源逐渐开始重点保护。在我国,不仅划建了一批新的兰科植物自然保护区,还开展了种质资源迁地保护和野外种群重建,加强人工培育,以缓解野生资源保护压力。2017年,研究人员在北京地区发现了一个兰花新物种,被命名为“北京无喙兰”,仅有17株。这是目前我国唯一以北京为模式标本产地并以“北京”命名的兰科植物,也使无喙兰属在全球的种类增至7种。北京地区的兰科植物多样性相对较低,此前的文献记载仅有野生兰花17属23种。无喙兰属主要分布于东亚,全球仅有六种,在我国分布的只有两种,此次发现使这个大家庭又多了一位新成员。“北京无喙兰”为腐生性兰花,自身没有叶绿素和叶片,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只能依靠土壤中的真菌提供养分,因此对环境要求更为苛刻。近年来,北京大力推进平原百万亩造林工程、湿地恢复与建设等生态建设,国家濒危保护植物山西杓兰、大花杓兰、蜻蜓舌唇兰等一些过去很少或未被发现的珍稀物种陆续在北京出现。

然而,为牟利而盗采的现象在世界各地仍时有发生。在南美,多种野生兜兰在发现数年内就会在栖息地被一采而空。《国际生态与环境科学杂志》2020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孟加拉国的187种已知兰花中有17%灭绝,还有32种濒临灭绝。最重要的是,这是“全球兰花植物同样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已有300多种兰花物种被评估为濒危,兰花已成为人类亟待保护的植物。

延伸阅读

有些植物名兰而非兰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希望》原是胡适早年创作的一首白话诗,后被台湾音乐人修改后谱曲,改名为《兰花草》,在华人圈流行传唱了几十年。有人考证说,耳熟能详的兰花草并不是兰花。虽然二者名字相似,但兰花草是鸭拓草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在花朵凋谢后就会枯萎死亡,与兰花根本不是“一家人”。但无论如何,从这首歌曲的风行,可见中国人对兰花的喜爱。

其实,在古今文献或民间,许多俗名为“兰”的植物,如吊兰、木兰、文殊兰、君子兰、虎尾兰、二月兰等,都不是兰花。还有一些形态似兰,或者有兰花的香气,但并不是兰科植物。兰科植物家族庞大,绝大多数兰花都具有三个共同特征,即合蕊柱、花粉团和独特的唇瓣。

同样,也有一些长得并不怎么像花,或者名字里也没有“兰”的,反而是货真价实的兰花。比如“大魔鬼石斛”,是兰科石斛属附生兰,分布在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属于世界珍稀兰科植物,因其花瓣不规则扭曲,形状像张牙舞爪的魔鬼而得名。大魔鬼石斛自19世纪被发现以来深受人们的追捧,大量植株从原生地被采集,由于当时条件落后,植株在运送过程中死亡,也使得原生地植株遭到破坏,因此印尼政府将其列为国宝级植物。又如“张荷素”,听着不像花名,却是我国春兰名品,清宣统年间由绍兴棠棣刘茂成选出,又名“大吉祥素”。1999年,我国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铝兰花一角硬币,其背面图案即为“张荷素”。还有如“晶百合”“天彭牡丹”等,都是地道的传统兰花,但名字足以迷惑很多人。

(原标题:兰 风靡中外的春之花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林林

流程编辑:TF065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