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 梁 楷《王右军书扇图》(局部)

南宋 陆信忠《十王图》之一(局部)

北宋 佚 名《猴侍水星图》(局部)

明 唐 寅《红叶题诗仕女图》(局部)

汉画(局部)

北齐 杨子华《校书图》(局部)

东汉《主簿图》壁画(局部)

北宋 李公麟《西园雅集》苏轼执笔

明 杜 堇《十八学士图》(局部)

北宋 李公麟《西园雅集》米芾执笔

清 郎世宁《乾隆皇帝朝服像》(局部)

清 佚 名《玄烨便服写字像》(局部)

书法临摹的终极目的,主要是获得笔法,笔法决定了字形乃至个性风格,也决定了创作能力的提升。历代有关笔法的探讨实在太多了,生动详尽的同时,玄虚繁琐也充斥其中。笔法从本质上来说,是历代优秀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因为如此,存在一定的共性。具体就个人实践来说,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和把握:

首先是如何对待笔法的神秘性问题。笔法本身存在特殊性,“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变化不可端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神秘性可以产生文化敬畏心理——书法确实有“神性”,汉字的发明已经充分证明。正因为如此,不会随而便之,胡涂乱抹,但过于神秘,必然导致云山雾罩,甚至怪诞虚妄,“韦诞掘墓”的典故足以说明。再者,神秘也包含了神授之意,《法书要录》记:“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

其次是重视笔法的师承乃至传承,历代著述比比皆是,张怀瓘所著《用笔十法》极具实用性,能够各取所需。不难发现,很多典籍有时存在矛盾之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体会,尤其是名家,如果不能准确地理解各家观点,势必会出现一些问题。最典型的就是执笔的松紧,一边是有关“拔笔管”的记载——王羲之抽儿子献之的笔,因拔不出而高兴,意思就是“紧”。苏轼的观点则是“把笔无定法,但使虚而宽”。两者明显对立。问题在于,王羲之的“紧”到底有多紧,苏轼的“宽”到底有多宽,没有“绝对的标准”,存在相对性。在不断地演绎中,有关表述“宽”的描述,又有了“塞一个鸡蛋”的说法,强调“指实掌虚”。但问题又来了,鸡蛋大小有不同,手掌也是大小不同,大人和小孩肯定不能相提并论。类似说法,估计多半是以讹传讹,必须结合个人经验来做出判断和抉择。

再次是考虑笔法之外因素对于笔法的影响,最主要是社会环境的变更,不仅有思潮变革,更涉及到具体因素。椅子的出现,使得坐姿发生改变,对于笔法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对于今人来说,研究这种姿势,不可能完全复古,而是明白其中关键的道理。在这一方面,画像记录了时代,成为研判古人笔法的重要依据。但不禁要问,画像有多少真实性?有没有来自于想象的虚构,近似所谓的“摆拍”?就好比各种宣传画,未必是自然生态。特别是后来人的拟古之作,有没有加工的可能?

执笔法通常以手指接触笔杆的数量来加以区分,主要有二指、三指、四指、五指,三根手指执笔最流行,然而,同样是三指、二指,还要进一步看无名指、小拇指是否悬空,又有单钩、双钩之分。

汉朝人拿毛笔,如同攥着拳头,被称为“握管法”。山东临沂所出的汉画像,仓颉执笔用的是握管法,现在被奉为古法和正统。从汉画可以看出,毛笔是插在发髻上的。这是汉代官员的簪笔制度,毛笔从最初奏事记言的工具,转化为礼仪冠饰。

宋代梁楷《王右军书扇图》中的执笔方式应为二指“单钩”法。北齐《校书图》宋摹本所绘人物有四人执笔,不但皆是斜执笔,而且是“单钩”。北宋佚名《猴侍水星图》中执笔者大拇指与食指执笔之式明显,中指是否抵笔难辨,综合研判,二指单钩法的可能性大。南宋陆信忠《十王图》之一中执笔者食指单钩,中指与名指、小指一起弯曲不拈笔杆,为典型的二指单钩法。

《西园雅集图》卷中,所示苏东坡执笔为“三指单钩法”,米元章执笔类同。有记载说,苏子执笔类似今天的执钢笔法,因其偃笔较多,且从字形来看,撇长捺短,肯定不悬腕,对照此图,基本符合。但另有记载,说苏轼有时用高位执笔的“捻管法”,不同于此图所绘。到底如何执笔,需要综合判断。苏子的执笔法,主要依靠“运指”来书写,与当时的主流执笔法不同,受到一些批评。

到了明清时代,执笔法发生了变化,但在图像上仍有近似晋宋的描绘。明杜堇《十八学士图》中所示,大拇指与食指、中指执笔,无名指与小指不拈笔杆,确定为三指双钩式执笔。唐寅《红叶题诗仕女图》中,仕女的大拇指与食指执笔,中指、无名指与小指闲置不拈笔杆,显示为二指单钩的执笔法。清代佚名《玄烨便服写字像》中康熙为三指双钩法,郎世宁所绘《乾隆皇帝朝服像》中,乾隆执笔也属于三指双钩之法。

赵孟頫有言,“结字因时而化,用笔千古不易”。笔法的传承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汗牛充栋的文字记载,不胜枚举,有些名句名段耳熟能详,有没有夸张玄虚之处呢,代入了个人的主观想象?可以结合历代画像来比照,然而从画像来看,执笔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归结到一点,需要结合个人的实践来检验,哪一种最适合自己。

(原标题:今非昔“笔”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云郗

流程编辑:U030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