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高空俯瞰,你会发现,在京津冀三地之间,有一条蓝绿色的绸带,诗意蜿蜒。

这条绸带,就是人类水利工程史上的杰作——京杭大运河。这条千年流淌的运河,曾经是明清帝国的经济命脉,也是南北文化交融的纽带。沿线数不清的城镇村庄,因与运河相伴相生,孕育出了多姿多彩的漕运文化、非遗文化、戏曲文化、美食文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是一道必答题。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6年来,京津冀三地“一盘棋”,共同治理运河生态、推动旅游通航、修缮文物遗存,让这条大河重现昔日风采,并带来了运河文化的复兴。

千年流淌的运河已重现昔日风采。北京日报记者潘之望/摄

北京的“翡翠围腰”回来了

“从前的大运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桃花水涨满岸绿。”著名作家刘绍棠曾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大运河。但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大运河,在他的笔下却成了另一番模样:“滔滔不绝的污水把北京的翡翠围腰变成了臭不可闻的脏水沟……”

过通州北关闸,大运河一路向东南而下,在西集镇吕家湾村前拐过一道急弯,直奔河北香河而去。60多岁的张树明是吕家湾的老住户,年轻时曾在村办企业当电工,“早年间,村里小型化工厂、养猪场的污水,全都往河里排。谁提到家门口的运河,都得皱眉头。”

2000年初,通州区开始重点治理运河沿线散乱污企业,同步兴建污水处理厂,人工重构水生态系统。吕家湾人眼里的脏河臭河,一点点变成了清亮的生态河。

如今,一条滨河绿道,将吕家湾村和大堤串联起来。夏日傍晚,村民们坐在树荫下的长椅上,摇蒲扇、拉家常。张树明说,“不光村民喜欢,经常有骑行队,从通州城区一直沿着河骑到我们村口,香河的骑行队也来过。”

随着通州进入城市副中心时代,一座座公园陆续建成,大运河铺展开一幅“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画卷。大运河通州段水质已经从劣五类逐步改善到景观用水标准,到了候鸟迁徙季,宽阔的河面上鸥鹭翔集,蔚为大观。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稳步推进,三地共同加强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生态空间管控和生态保护修复,按照统一标准加强水环境保护,开展沿线水环境监测预警与控制,推进水污染联防联控。这幅美丽的生态画卷,同步铺展到了大运河沿线的河北、天津——河北香河,刘宋镇万亩荷塘、蒋辛屯镇水岸潮白等运河主题文化景点串珠成链;天津西青,运河环绕的元宝岛公园也开门迎客……一条绿色生态带,穿越京津冀。

大运河畔的西集镇,凭借好生态吸引来了不少投资客。通州人陈伟在吕家湾开办了一家名叫“荷塘月色”的民宿,客房全部装修成大运河主题;沙古堆村的曹女也带着乡亲们瞄准了民宿产业,到今年年底,村里的民宿将达到6家。

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建成开放

“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这两句通州人家喻户晓的古诗,出自清代诗人王维珍的名作《古塔凌云》。

这两句诗,也是北京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员任德永的最爱。在这位“老通州”的眼里,“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千年水道,更是一个带状文化区、一片文化高地。”京津冀地域有相当比例的人口在运河两岸枕水而住,伴水而生,形成了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城镇、村落的活化空间区域形态,交织着漕运历史、社会变迁、民俗流转、戏曲传承、文学脉络等文化形态。特别是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入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后,续写运河风华、讲好大运河文化故事就显得尤为重要。

保护这条文化带,首先要保护散落其间的文物遗产。全长1000多公里的运河,北京段虽然只有82公里,占比不到10%,但沿线文物等级高、分布密集、时代跨度长、类型丰富。2017年,北京成立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组。当年发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也将大运河文化带列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重要内容。北京在沿线各省市中第一个编制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在全国率先印发实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从顶层设计上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保驾护航。

此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北京的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通州六个区共82公里的河流沿线启动,相关部门对文物遗产一一梳理勘查,进行保护、修缮或复建。

今年开春,位于大运河源头的昌平白浮泉,迎来了一件盛事: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建成开放。

在北京的建都史上,白浮泉是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所在。700多年前,元大都初建时,科学家郭守敬曾踏遍京郊,为都城寻找稳定水源,最终在昌平龙山脚下觅得了出水大而稳定的白浮泉。引白浮泉水入京,将稳定充沛的水源与大运河相连,为千年大运河注入了新的活力。

700年过去了,昔日运河源头的庙宇、泉眼、市集已经盛景不再。随着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的建设,园内都龙王庙、龙泉禅寺、九龙池及碑亭等完成了文物修缮,并增加了长流惠泽、山水清音景点以及运河源、引水台、聆泉处、读泉圃四处节点。最叫人眼前一亮的是,元明时期白浮泉“龙泉漱玉”的美景,在运河源头生动再现。

一处处运河遗址的修缮,让一段段鲜活的运河历史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近年来,在大运河北京段沿线,郭守敬纪念馆、万寿寺、八里桥等50余处闸、桥梁、古遗址、古建筑等遗产点位,已经逐渐组成一条璀璨文化带。

这条文化带,也随着流淌的大运河,将京津冀三地紧紧连在一起。如今,京津冀已经建起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协同会商机制,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的共建共享。以运河文化为主题,三地整合沿线文化、旅游等各类资源,系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携手传承弘扬运河文化。

道路为运河石碑绕行

大运河通州与朝阳的交界处,一座三券高拱桥横跨通惠河。它就是大运河北京段保存最完整、形制最精美的石桥:八里桥。桥东不远处,还有一处运河文物——御制通州石道碑。

2005年初,通州北苑高架桥北侧辅路项目与石道碑原址保护工作冲突。按照项目计划,石道碑要迁至它处。时任通州区文物管理所文物科副科长的任德永经过极力争取,最终得到了“碑不迁移,原址不动;调整设计,路绕碑行,且为碑建亭”的答复。按照计划,待八里桥公园建成开放后,园中将展现八里桥和通州古石道的辉煌历史。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如何与城市建设相得益彰,是一个新课题。”任德永说,随着近年来大运河沿线文旅融合不断走向深入,“这个课题找到了解决办法。”

沿通惠河再往东,五河交汇处,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正在创建京城东部首个5A级旅游景区。届时,运河通州段沿线的4座公园将串联起来,形成有历史、有文化、有生态、有活力的10余公里景观带。

从景区登船,游人也可以一直泛舟到河北,“河北人坐船去北京,北京人泛舟游河北”成为现实。在一船游两地的基础上,远期还将实现京津冀游船互联互通。“去年6月24日,大运河京冀段62公里航线打通那天,我就站在岸边。仿佛漕运年代万舟云集的热闹场面又回来了,只不过换了种形式。”任德永说。

登上游船,顺流而下。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万亩林海中,镶嵌着博物馆、剧院、图书馆这三颗“文化明珠”。它们的设计灵感,分别来自运河之舟、粮仓和银杏林。有着“大运河第一码头”之称的张家湾镇,也通过修缮城墙遗址和通运桥,再现往昔风采……

2022年底,由京津冀三省市共同起草的《关于京津冀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定(草案)》,经三省市人大常委会分别表决通过,自今年1月1日起同时实施。自此,三地将统筹大运河及沿线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文化资源,构建跨区域文化遗产连片、成线整体保护体系,谱写运河新传奇。

“大运河滋养着京津冀,京津冀也呵护着运河。”任德永说,在大运河文化带上,一颗颗明珠般的文物古迹,正擦拭尘埃,展露出璀璨光芒,让千年文脉在大地上延伸、复兴。

数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大运河北京段沿线河道、水源、水利工程设施(闸)、航运工程设施、古代运河设施和管理机构遗存等水利工程遗产和其他运河物质文化遗产共计40处。

2017年以来,北京市已安排部署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项目共计278项。

针对大运河北京段沿线88座具有交通功能的古桥开展调查,整合152种文献、185幅舆图、200余幅现代地图等信息,实现“一桥一策”保护利用。

截至2023年4月底,大运河沿线共有备案博物馆169家。

(原标题:一条大河,未来泛舟京津冀)

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记者 陈强

流程编辑:u027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