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万平方公里的京畿大地上,一条条交通大动脉连接京津冀三地。客流、物流、车流涌动的背后,是更加紧密的产业链和创新链。

当产业协作和人员往来步入新的历史阶段,协同发展的先行者开始有了新的需求——“跨省通办”。

说着容易,“跨省通办”,要跨越的是不同地域行政机构的不同体系、不同标准和不同流程,即便是在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京津冀,也要逐一打通堵点、解决痛点,才能换来企业和百姓办事不用往返跑腿。

3年前,京津经开区迈出了“跨省通办”第一步。这是国家级经开区之间首次实现“跨省通办”,更是京津冀探索打破政务服务壁垒分割的一次成功尝试。

解决痛点的有益尝试

北京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二层的3号窗口有点特殊。

窗口里的工作人员王超接的件儿不是北京的,窗口外等着的企业办事人是为天津等外地公司奔走——这是个“跨省通办”窗口。

北京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跨省通办”窗口,工作人员正在帮助企业办理跨省业务。 和冠欣摄

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指导意见》。一时间,“跨省通办”成为备受企业期待的政务服务改革。对于企业和百姓而言,一旦实现跨省通办,则可以免去往返跑腿,在外地就能把事办成。

对京津冀区域而言,“跨省通办”的需求更大。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地企业跳出一隅天地宽,纷纷以更广阔的视野在京津冀协同布局。

“企业闯出去了,到天津、河北布局了,可轮到办业务的时候却成了三地跑,格外不方便。”作为产业重镇,亦庄的企业对往返跑腿的痛点深有体会。

“能不能我们两个经开区之间先试试?”2020年秋天,“跨省通办”国家层面的指导意见出台没多久,北京经开区与天津经开区就在一次日常沟通会上一拍即合,这也开启了国家级经开区之间的第一次“跨省通办”。

万事开头难。到底“跨省通办”要办哪些事?京津经开区决定,各自列出一版高频服务事项清单,每地先列10个事项探路。

既然要列清单,就要把所承担的1000多项审批事项梳理清楚,逐一考量。北京经开区行政审批局政策体系处处长郭浩的电脑里至今还保存着5个版本的清单,也见证了打磨的艰辛全程。

“先实现哪些通办事项,我们说了不算,得让企业来定。”郭浩开始跟两地皆有布局的企业进行座谈,再一一评估每个事项异地办理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两个月后,两地终于拿出来最后版本。

2021年3月,京津两地经开区正式签署《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授权协议》,敲定了两地各10个审批事项。这也是京津冀三地最早实现区域“跨省通办”的案例之一。

打破壁垒的数据互通

两年前,当王超得知自己将调到即将开设的“跨省通办”窗口时,不免有些紧张:天津的审批事项,我在北京能办得好吗?北京这边收了材料,怎么转给天津啊?

北京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跨省通办”窗口,工作人员正在帮助企业办理跨省业务。 和冠欣摄

其实,王超的顾虑,也是天津经开区窗口工作人员的顾虑。

“跨省通办”的关键是“跨”,跨越两地政务服务的壁垒,把事“办”成。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天津,政务服务都要经历提交申请材料、审核、批准等步骤,可就是这提交材料的第一步就有障碍——在不同的城市提交材料,不像一个窗口递给另一个窗口那么简单。这正是过去困扰企业办事两头跑的症结。

能不能天津那边需要的材料,北京这边就给收了?北京这边需要的材料,天津那边也给收了?从一开始设计“跨省通办”流程时,两个经开区就冲着最关键的障碍,给出最便于企业的改革方向。

顺着这个方向,京津经开区敲定,20个审批事项办理过程中分为两类:能网办的,在审批员的帮助下在异地的政务服务大厅通过网络办理;不能网办的,双方线下代收申请材料,初步把关后,快速发送给对方,依然在原本的承诺时限里办结。也就是说,过去企业跑腿的过程全交给了政府部门来办。

2021年4月,北京正霖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的常先生在天津经开区办理了企业档案查询业务,成为京津经开区“跨省通办”首个“吃螃蟹的人”。

正是这第一个案例的办理过程,拓宽了两边经开区的思路。企业档案查询业务最初实现“跨省通办”时,还只能是线下代收代办,通过邮寄完成,与本地“企业档案查询业务”已实现的当场办结存在差距。

“虽然实现了跨省通办,但两边的系统没有打通,更需要信息化赋能。”郭浩说,如果说之前探索的是“1.0版本”,那么2.0版本则是要使用更加智能化、信息化的手段,打通信息藩篱,让数据流通起来。

改革没有停步。在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的支持下,“企业档案查询业务”事项打通了系统障碍,实现数据互通。如今,在天津也能远程查询和打印北京的企业档案信息。

政务服务的流程再造

在北京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的24小时自助服务区,一台印有“天津政务”的自助机格外醒目。这台搭载二代身份证识别、指纹识别、电子签名、打印和智能流转柜等功能的设备,可自助完成开具临时身份证明、不动产登记等268项政务服务,成为“跨省通办”的“见证者”。

北京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自助服务机前,工作人员正在协助企业办理“跨省通办”业务。 和冠欣摄

两年的改革探索中,“跨省通办”清单里的事项越来越多。在国家“跨省通办”事项清单基础上,京津经开区之间已累计实现200多个高频事项的“跨省通办”。

当“跨省通办”的清单越来越长,企业的新需求随之而来:“我着急办的事不在清单里,能不能帮我解决一下?”这是三地经开区办理政务服务时常见的一幕。

如今,“跨省通办”的推进,已经从以“通办事项”为基础的探索阶段升级到了以“协作机制”为中心的突破阶段,双方建立即时性的沟通机制,对于事项清单中没有包含的事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办事人也可以实现异地办事。

在京津经开区首度“牵手”实现“跨省通办”后半年,京津冀三地14家国家级经开区签订了《京津冀三地国家级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合作联盟框架协议》。通过合作联盟,三地经开区建立起产业协同共建共享、政务服务互通互办、放管服改革互学互鉴、人才干部互派交流四大机制,构建国家级经开区协同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

马上办、就近办、一地办……“跨省通办”带来京津冀政务服务理念的改变和流程再造,为三地产业紧密协作带来了新活力和新机遇。

【亲历者说】

北京精雕集团执行总裁李芳:“产业一体化需要营商一体化”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正是这一年,北京精雕集团将生产基地从北京门头沟搬到了河北廊坊,实现了“北京研发、河北生产”,成为第一批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企业。

“在廊坊已经建成了300亩的生产基地,形成了年产10000台高速精密加工中心的产能。”精雕集团执行总裁李芳说,公司已实现批量制造能力,可以对订单需求快速反应。

布局到廊坊后不久,北京精雕集团又将目光投到了天津。如今,位于天津北辰区的24万平方米精密部件研发生产基地已经投用,正式形成了京津冀三地“黄金三角”,不仅实现了“北京研发、津冀转化”,更为公司走向世界精密数控机床研发生产市场插上了腾飞翅膀。

对于像她这样经常三地跑的企业负责人来说,在京津冀产业协作的过程中,除了感受到产业链、创新链愈发紧密,更体会到三地营商环境不断向好,企业办事更加便利。

税务局是企业最常打交道的部门。“我们在北京被评定为A级纳税人,到了天津和河北,当地也认可北京的评定。”她说,A级纳税人是对企业纳税信用的认可,更可以在发票领用、绿色通道等方面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三地对纳税信用互认后,企业也不必再繁琐地申请,直接可以享受。

不仅如此,近几年三地税务部门先后推出简化纳税人跨省(市)迁移手续、跨区域税收风险管理协作等政策措施,企业纳税更加便利。“同时,一批事项逐渐实现‘跨省通办’,企业不用再往返跑腿。”她说,现在人在北京,就可以办理很多天津、河北的审批事项,对于像北京精雕这种在三地都有布局的企业而言,办事效率大大提升。

更让她期待的是,京津冀三地在“跨省通办”的过程中也正推进“同事同标”,共同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截至目前,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已先后推出四批179项事项名称、办理标准、申请材料、办理时间相统一的“同事同标”事项。

“‘同事同标’意味着三地办事可以一套标准,我们在办理相关的审批事项时,准备一套材料就可以在三地通用,也为我们节省了大量时间和成本。”她说,产业一体化也需要营商一体化,三地共同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恰恰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具养分的“土壤”,产业协作和创新协同的步伐也就更快。

北京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自助服务机前,工作人员正在协助企业办理“跨省通办”业务。 和冠欣摄

【协同示范】

“跨省通办”瞄准三地居民热点高频事项

近年来,北京市以深化京津冀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为重点,持续推进“跨省通办”事项网上办理,实现企业开办、公积金、社保等231项事项线上“京津冀”通办,涉及投资审批、就业创业、住房保障、医疗卫生等多种类的热点高频事项,减少了企业群众跨区域办事跑动。

伴随着京津冀各区域之间互动愈发频繁,“跨省通办”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大:

城市副中心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部署云窗系统到河北、天津共9个属地大厅“跨省通办”窗口,在当地以“云窗口”远程视频模式办事,通州区与北三县3600余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域通办。

天津市津南区22项、西青区17项,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17项、廊坊市永清县25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均可在顺义办理;

“京津冀+雄安”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自助办上线,初步实现电脑端、移动端和自助端“多端融合、相互赋能、差异服务”,首批四地自助办服务就达到208项;

……

在今年4月发布的北京营商环境改革6.0版中,首次把京津冀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作为重点任务,从区域协同发展的角度进行系统谋划,围绕商事制度、监管执法、政务服务、跨境贸易、知识产权等5个方面,提出27项任务,共同营造京津冀一流营商环境,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优势。

按照改革方案,京津冀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将进一步强化:新增临时居民身份证办理、子女投靠父母户口迁移、社保缴费、公积金补缴等19项“跨省通办”事项;在移动端服务专区新增30项高频办理事项,推进自助终端事项集成服务,方便企业群众异地办事;围绕京津冀自贸试验区政务服务“同事同标”事项,大力提升“网上办”“自助办”“专区办”深度;发布不动产权证书、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书等120类京津冀电子证照共享清单,推动电子证照跨区域应用……

与此同时,京津冀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工作机制也逐渐明确,每年11月底前,京津冀三地专班牵头单位对PC端、移动端、自助端京津冀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专区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估,收集总结服务京津冀企业、群众异地办事的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对专区中服务体验不佳、标准不一致的高频事项推动服务优化、事项标准化和系统对接,持续提升专区服务效能。

本市将加快落实京津冀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围绕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和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破解制约区域市场主体经营发展体制机制性障碍。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曹政

流程编辑:U016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