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进入第五天,从大会首日批准 “损失与损害”基金协议,到中美两国的合作举行了“甲烷和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峰会”,再到本届大会需要完成《巴黎协定》的首次全球盘点。本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重点解决哪些问题?《新闻1+1》连线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李政,共同关注:联合国气候大会,焦点与难点都是什么?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五天进展

截至12月4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已经进行了五天。这五天里,大会取得了哪些进展?

就启动损失与损害基金达成一致,这意味着什么?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 李政: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2022年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达成关于建立“损失与损害”基金的共识,今年大会伊始便决定启动这样一个基金。实际上,这对于气候变化主要责任国家来说是一件好事,也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对人类的影响,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非常巨大。让全世界都在关注这个问题,体现了气候公平。

《巴黎协定》发达国家承诺提供1000亿美元,此次“损失与损害”基金目前只有数亿美元,如何看待差距?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 李政: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万事开头难。尽管目前的资金有限,但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因此我们可以对未来充满期待。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仍会有许多争议和斗争。不管怎么说,气候变化的历史是由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过度排放二氧化碳造成的。而发展中国家现在不得不面对这种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因此,我们需要得到发达国家的支持和资助,才能共同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

气候变化应对中的中国影响

12月2日,中美会同阿联酋,共同举行了“甲烷和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峰会”,邀请各国进行讨论。除了政府间的合作,中外知名企业家们也举行了一场对话会,他们呼吁全球的工商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如何推动相关的合作?中国在怎样发挥作用?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平衡好权利和义务?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 李政: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现在人类在一条船上,谁都跑不了,所以大家都得去努力,每个人都有责任,但这个责任来讲大小是有差别的,因为富裕程度不一样。发展中国家还有发展的需要,我觉得一方面中国通过实实在在的担当,发展可再生能源,建立双碳的目标,实实在在为世界作出贡献;另外一方面,我们要承担跟我们发展阶段和实力相称的义务,保证我们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在这两个中间起个平衡。所以我们这么多年积极参与谈判,积极为人类作贡献的同时,也要保护我们的发展利益。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