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人生的长度并不能由我们自由选择。在这个限定之下,尽量增加生命的密度,应该是每个人都需要积极争取的。所以每到年底我们一起纪念和缅怀过世的学人,敬仰他们的立德、立功与立言,其实也隐含了对自己虚掷时光的惶恐与焦虑。通过观察他们不难发现,一个人穷尽一生在一个领域内做成一件有较大意义和价值的事都属不易,要做好当然更难,所以还是收敛下盲目虚妄的贪欲,把宝贵的生命能量专注到有限的人和事上,才有可能收获饱满的幸福吧。

王智量(1928-2023)

2023年1月2日,外文专家、翻译家、小说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智量在上海逝世,享年94岁。

王智量,1928年6月出生于陕西汉中,江苏省江宁县(今南京市江宁区)人。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俄语专业,1954年转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78年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93年退休。历任上海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全国高校外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希金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第一个诗体译本译者,主要译作有《叶甫盖尼·奥涅金》《上尉的女儿》《安娜·卡列尼娜》《黑暗的心》《我们共同的朋友》《前夜》《贵族之家》《屠格涅夫散文诗》等30余部。主要著作有《论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论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等。主编《俄国文学与中国》《外国文学史纲》《比较文学三百篇》等。2019年获得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徐文堪(1943-2023)

2023年1月4日,文史学者、辞书编纂专家、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审徐文堪在上海逝世,享年79岁。

徐文堪,1943年10月生于上海,浙江湖州人。196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曾在上海市新晖中学任教,1977年起参加《汉语大词典》编纂工作,先后任职于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编纂处,为《汉语大词典》第一版、第二版编委,《辞海》第七版编委,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所兼职教授,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美国亚洲学会(AAS)会员。著有《吐火罗人起源研究》《外来语古今谈》等。译作有《中亚文明史》(第二卷,合译)、《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合译)等。

徐文堪长期从事语文辞书、社科人文图书的编纂出版工作,致力于国际汉学、中西交流、语言学、人类学等的研究和介绍,对我国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交流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刘绍铭(1934-2023)

2023年1月4日,翻译家、作家、香港岭南大学荣休教授刘绍铭在香港逝世,享年89岁。

刘绍铭,1934年7月9日生于香港,籍贯广东惠阳。1960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师从夏济安。大学毕业后,刘绍铭赴美留学,1966年获得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夏威夷大学、新加坡大学、中国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中国香港岭南大学等院校任教。

刘绍铭是台湾《现代文学》杂志和现代文学流派的主要发起人。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他翻译了大量文学作品,最知名的是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动物农场》。他还主持翻译了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著有《旧时香港》《曹禺论》《文字不是东西》等。

巢峰(1928-2023)

2023年1月8日,出版家、辞书编纂家,上海辞书出版社原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巢峰在上海逝世,享年95岁。

巢峰,1928年7月5日生于江苏阜宁。1954年进入编辑出版行业,先后在华东新闻出版局、上海出版事业管理处、上海市出版局工作,1958年起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工作。1975年,他调任中华书局词典编辑部。1978年1月,中华书局词典编辑部改名为上海辞书出版社,巢峰担任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曾任中国辞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编辑学会顾问、上海市经济学会名誉会长、上海市编辑学会名誉会长,入选新中国60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编辑奖、韬奋出版奖、中国辞书学会终身成就奖等。

1978年后,巢峰参与主持《辞海》第三、四、五、六、七版的编纂出版工作。1981年,巢峰等前瞻性提出《辞海》“十年一修”的修订原则,开启了《辞海》与时俱进的发展新阶段。1998年后,他还参与主持了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大辞海》(38卷)的编纂出版工作。

冯天瑜(1942-2023)

2023年1月12日,历史学家、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冯天瑜在武汉逝世,享年81岁。

冯天瑜,1942年2月8日出生,祖籍湖北红安。1960年至1964年就读于武汉师范学院生物系,1964年至1976年任教于武汉教师进修学院,1976年至1979年在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工作,1979年至1994年任教于湖北大学(原武汉师范学院)历史系,1994年之后任教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曾任湖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所长、湖北省史学会会长、湖北省地方志副总纂、《荆楚文库》总编辑(之一)等职。

冯天瑜长期从事中国文化史及湖北地方史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华文化史》《中华元典精神》《中国文化生成史》《明清文化史札记》《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张之洞评传》《新语探源》《“封建”考论》等。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荆楚社科名家”“湖北省杰出人才奖”等。

钱逸泰(1941-2023)

2023年1月14日,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钱逸泰在合肥逝世,享年82岁。

钱逸泰,1941年1月出生于江苏无锡。196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长期执教于中国科技大学。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2000年至2006年任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2008年任中国化学会顾问。

钱逸泰是中国纳米材料研究领域开拓者,因其在新兴高温超导材料的开发以及用于合成各种低维纳米材料的溶剂热方法的开发方面的开创性贡献而受到广泛认可。除了在自己的开创性研究中取得里程碑式的科学进步外,还直接指导了众多优秀学生,其中许多人已经成为中国领先的科学家以及世界范围内的纳米科学及其他领域优秀人才。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郭宏安(1943-2023)

2023年1月16日,法语文学专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郭宏安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郭宏安,山东莱芜人,1943年生。1961年考入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后选择法国语言文学专业。1966年毕业后被分配到第二炮兵部队,后于1975年转业至新华社担任对外部翻译,不久后又派往瑞士日内瓦大学进修。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郭宏安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在理论研究和翻译领域均有建树,著有专著《论〈恶之花〉》《重建阅读空间》《从阅读到批评》《阳光与阴影的交织——郭宏安读加缪》等。主要译著有《恶之花》《波德莱尔作品集》《加缪文集》《红与黑》《墓中回忆录》等。《恶之花》《局外人》及《红与黑》是他最为人熟知的翻译作品。出版有《郭宏安译文集》。2012年,郭宏安因《加缪文集》获得“傅雷翻译出版奖”。

李文俊(1930-2023)

2023年1月27日,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李文俊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李文俊,祖籍广东中山,1930年12月9日在上海出生。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多年在《译文》与《世界文学》工作,1988-1993年任《世界文学》主编。还曾任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中国加拿大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对外文化交流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等。

李文俊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他译有福克纳的重要作品《喧哗与骚动》《押沙龙,押沙龙!》《我弥留之际》《去吧,摩西》。编译了《福克纳评论集》。著有《纵浪大化集》等。1994年获中国作协颁发的“中美文学交流奖”,2011年获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杨苡(1919-2023)

1月27日,翻译家、诗人杨苡在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苡,原名杨静如,1919年出生于天津。先后就读于天津中西女校、西南联大外文系、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曾任职于南京国立编译馆翻译馆、南京师范学院外语系。

她是第一个将艾米莉·勃朗特的WUTHERING HEIGHTS以《呼啸山庄》之名介绍给中国读者的翻译家。她的译本也是最流行的中译本之一,曾获金陵文学翻译奖。此外她还译有《永远不落的太阳》《天真与经验之歌》《我赤裸裸地来:罗丹传》等作品,其中,《天真与经验之歌》获江苏省第二届紫金山文学奖文学翻译奖。1959年出版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获建国十年优秀儿童作品奖。另著有《青青者忆》等散文随笔集,编注的《雪泥集——巴金致杨苡书简劫余全编》收录了巴金致杨苡的书简60余封。

邢福义(1935-2023)

2023年2月6日,语言学家、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邢福义在武汉逝世,享年88岁。

邢福义,1935年5月生,海南省乐东县人。1952年至1954年,在广东省琼台师范学校(今琼台师范学院)学习两年。195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原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中文专修科,留系任教。1988年起,担任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所长。1999年,出任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系主任,同年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汉语语言学系。曾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语言学科组副组长,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会长,湖北省语言学会会长,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汉语学报》主编。荣膺首批“荆楚社科名家”。

邢福义主攻现代汉语语法学,并以此为基点,不断延伸拓展至汉语修辞、汉语方言、语言逻辑、语言教育、语言应用、文化语言学、国学等更广泛的领域,并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多年来,他研究了从词、结构到复句、句群等大量语言现象,建立了“两个三角”理论、“小句中枢说”等原创性的语言学说,成为一个时代中国语言学的标识。主要论著有《语法问题思索集》《汉语语法学》《汉语复句研究》《语法问题献疑集》《邢福义选集》等。曾四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并曾获国家图书奖、国家优秀教材奖等。

厉以宁(1930-2023)

2023年2月27日,经济思想家、社会科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厉以宁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厉以宁,1930年11月22日出生于南京。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大学工作任教,曾担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光华管理学院创始院长等。他是第七、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曾担任民盟中央副主席、名誉副主席。

厉以宁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开拓者、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也是深入一线扎实调研躬身践行的探索者。作为中国“非均衡经济理论”的创立者,他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积极推动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主持起草《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推动出台“非公经济36条”和“非公经济新36条”,并在城乡二元体制改革以及低碳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对我国改革开放相关政策制定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多部著作被翻译成多个语种出版,显著提升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全球影响力。2018年获得“改革先锋”称号、奖章。

王小谟(1938-2023)

2023年3月6日,雷达专家、我国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王小谟,1938年生,上海金山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分配到国防部第10研究院第14研究所。历任原电子工业部38所所长、电子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等。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小谟从事雷达研制工作50余年,先后主持研制过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等多部世界先进雷达,在国内率先力主发展国产预警机装备,提出中国预警机技术发展路线图,构建预警机装备发展体系,主持研制中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引领中国预警机事业实现跨越式、系列化发展,并迈向国际先进水平。于1985年和1995年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13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

黄宝生(1942-2023)

2023年3月23日,印度学和佛教学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黄宝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黄宝生,1942年7月在上海出生,1960年至196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师从季羡林、金克木学习梵文和巴利文,1965年毕业,入职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外国文学研究所,历任南亚西亚非洲文学研究室主任、东方文学研究室主任、《世界文学》主编、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和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梵文研究中心主任等职,曾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印度文学研究会会长等职。

黄宝生一生致力于印度学和佛教学,笔耕不辍,出版专著及译著四十余部,涉及印度文学、诗学、哲学和宗教经典等,主要著作有《印度古典诗学》《梵汉诗学比较》《印度古代文学》等。主要译著有《十王子传》等“梵语文学译丛”系列16部、《梵语诗学论著汇编》(上下册)、《摩诃婆罗多》(合译)、《薄伽梵歌》《印度佛教史》等。曾获首届中国图书出版政府奖等奖项。2012年和2015年分别获得印度总统奖和莲花奖,成为首位获得这两个奖项的中国学者。

沈燮元(1924-2023)

2023年3月29日,版本目录学专家、南京图书馆原古籍部副主任、研究馆员沈燮元在南京逝世,享年100岁。

沈燮元,1924年7月生于苏州,原籍无锡。1948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曾先后在上海合众图书馆(现上海图书馆)、无锡中国文学院图书馆、无锡市图书馆、北京中国戏曲研究院、苏南革命文物陈列馆、苏南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工作。1955年进入南京图书馆工作直至退休。退休后仍致力于古籍整理、研究与保护工作。

沈燮元将毕生精力奉献于古籍保护事业,在古籍版本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影响。20世纪七八十年代,沈燮元参加《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汇编、审校及定稿工作,于1995年获文化部和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联合颁发的“突出贡献奖”,曾先后被国内多个古籍整理出版项目聘为学术顾问,并曾担任江苏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顾问。著有《沈燮元文集》等。

吴元迈(1934-2023)

2023年4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前所长吴元迈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吴元迈,出生于1934年1月,安徽歙县人。1953年毕业于安徽徽州师范学校,同年秋入安徽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1954年被选派到北京俄语专科学校留苏预备部学习,后去苏联留学,先后就读于基辅大学和列宁格勒大学。1960年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苏联文学组工作,1964年转入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曾任《外国文学评论》主编、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外国文学评审组组长、中国中外文学理论学会会长、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副会长、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会长等。2006年8月,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吴元迈主要从事俄苏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著有《苏联文学思潮》《探索集》等,编有《苏联文学史》《世界文学评价丛书》等,译有《殒星雨》《没有战争的二十天》等。

陆元九(1920-2023)

2023年6月6日,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元九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陆元九,1920年1月生,安徽来安县人。1941年本科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1941年至1945年,在重庆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等任教。1945年至1949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仪器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后进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工作。1968年至2018年,先后在国防科工委第五研究院502所、七机部一院13所、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航天工业总公司、航天科技集团工作。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陆元九是中国航天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的领军专家,曾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回收卫星”概念,创造性运用自动控制观点和方法对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进行论述,为“两弹一星”工程及航天重大工程建设做出卓越贡献。1993年获航空航天工业部授予的航天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21年获中共中央颁发的“七一勋章”。

黄永玉(1924-2023)

2023年6月13日,艺术家、中国国家画院院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黄永玉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黄永玉,1924年8月9日出生,祖籍湖南凤凰,笔名黄杏槟、黄牛、牛夫子。受过小学和不完整初级中学教育。因家境贫苦,12岁外出谋生,自学美术、文学,14岁开始发表作品,以后一段时间主攻版画,其独具风格的版画作品享誉国内外。1950年代初,从香港来到北京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科任教。曾任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协第九届顾问、中国文联第十届荣誉委员等。

黄永玉1956年出版《黄永玉木刻集》,其代表作《春潮》《阿诗玛》,曾轰动了中国画坛。1980年黄永玉率先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枚生肖邮票“猴票”家喻户晓,2023年的兔子生肖邮票亦为他所设计。黄永玉从事文学创作长达七十余年,诗歌、散文、杂文、小说诸种体裁均有佳作。先后出版《永玉六记》《吴世茫论坛》《老婆呀,不要哭》《这些忧郁的碎屑》《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太阳下的风景》《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比我老的老头》等作品。

孙机(1929-2023)

2023年6月15日,文物专家和考古学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研究院名誉院长孙机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孙机,1929年9月生,山东青岛人。1949年进入华北军政大学学习,后到北京市总工会工作。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60年毕业后留系工作,1979年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考古部工作。曾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

孙机是我国文物考古研究方面集大成者。几十年来,运用文献与实物互相对照印证的方法,揭示研究对象的起源与演变,在断代史研究、古舆服研究、科技史研究、中外交流史研究等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著作包括《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中国古舆服论丛》《仰观集——古文物的欣赏与鉴别》《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中国圣火——中国古文物与东西文化交流中的若干问题》《从历史中醒来——孙机谈中国古文物》等,结集为《孙机文集》八卷。

杨义(1946-2023)

2023年6月15日,文学史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杨义在珠海去世,享年77岁。

杨义,1946年生,广东电白人。1965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78年至198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学习,毕业后留文学研究所工作。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评论》主编、《文学年鉴》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刊》主编、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中国先秦诸子学与古典学研究会会长等职。2004年,杨义出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两年后被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杨义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等多个领域均有成果问世,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小说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图志》《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叙事学》《中国古典文学图志》《论语还原》等。

凌永顺(1937-2023)

2023年7月2日,电子对抗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凌永顺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凌永顺,1937年4月出生于安徽定远。1956年8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学习,1960年9月参军入伍并进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工作。历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教员,装甲兵工程学院教员,装甲兵技术学院干事,安徽电力设计院干事,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电子对抗研究所教授,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脉冲功率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等职。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凌永顺从事电子对抗科学技术研究工作50余年,一生都奉献给了国防教育和科学技术研究事业。20世纪80年代,凌永顺课题组完成“雷达对抗红外复合干扰等离子体技术”研究,开创我军电子对抗新领域,为提高我军电子对抗作战能力做出重大贡献。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全军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一次、全军首届科技创新群体奖一次,记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许明龙(1936-2023)

2023年7月6日,历史学者、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许明龙在北京病逝,享年86岁。

许明龙,原名杨良能,1936年11月28日出生于浙江省定海县(今舟山市定海区)。1949年3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转业。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法国语言文学专业,1963年毕业。1978年10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88年8月任资本主义史研究室(后更名为西欧北美史研究室)副主任。

许明龙长期致力于法国历史研究和中法早期文化交流史研究。著有《黄嘉略与早期法国汉学》《孟德斯鸠与中国》《欧洲18世纪“中国热”》《中西文化交流先驱:从利玛窦到朗世宁》。译著有《孟德斯鸠文集》《巴黎公社人民和议会史》(合译)、《孟德斯鸠评传》(合译)、《克雷孟梭传》(合译)、《蒙塔尤》(合译)、《圣路易》《论法的精神》等。

汪应洛(1930-2023)

2023年7月11日,我国系统管理学科奠基人、工业工程学科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汪应洛在西安逝世,享年93岁。

汪应洛,1930年5月出生于安徽芜湖。195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系并留校任教,同年10月被选派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企业组织与计划专业研究生,1958年随校西迁,1979年晋升为副教授,1984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管理学院首任院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汪应洛为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统工程、工业工程的研究和教育的发展及融合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管理学科领域取得诸多开创性成果,创建中国管理工程学科和管理学门类,重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曾获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终身成就奖等。

沈鹏(1931-2023)

2023年8月21日,书法家、诗人、美术评论家、编辑出版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沈鹏,1931年9月生,江苏江阴人。别署介居主。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编审委员会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届主席、第五至八届名誉主席,第八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文联第六届副主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院长、中国美术出版总社顾问。荣获“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造型艺术成就奖”“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等。

沈鹏是当代书法繁荣发展的见证者、推动者,在书法创作、学术研究、编辑出版、教学育人、美术评论以及诗词创作等多个领域卓有成就。撰写评论文章百余篇,评论文集《书画论评》《沈鹏书画谈》《沈鹏书画续谈》《书法本体与多元》及各类书法作品集凡五十余种,先后出版《三余吟草》《三余续吟》《三余再吟》《三余诗词选》等诗词集。

刘硕良(1932-2023)

2023年9月16日,出版家刘硕良在广西南宁逝世,享年91岁。

刘硕良,1932年9月出生。1949年7月毕业于长沙清华高级中学,在校期间参加地下党领导的学生运动和新民主主义研究会。1949年考入新闻干部培训班,后到《广西日报》工作。1980年进入广西人民出版社,并参与漓江出版社的组建,成为漓江出版社主要创始人之一。1993年调广西新闻出版局创办《出版广角》杂志,2001年应聘到云南教育出版社创办《人与自然》杂志。2004年在北京开办硕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后加入长江文艺出版社。

所主编的“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漓江译丛”和组织出版的一系列高品质外国文学图书,以其视野的开阔、选题的新颖、开掘的系统和译制的精良,在广大读者和文学界中产生久远的影响。曾获中国图书奖一等奖、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一等奖等。

潘镜芙(1930-2023)

2023年10月8日,舰船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潘镜芙在上海逝世,享年93岁。

潘镜芙,1930年1月出生于浙江湖州。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先后在华东电工局、一机部第二设计分局、一机部船舶工业管理局、国防部七院七〇一所等单位工作。先后担任七〇一所三室副主任、副所长兼副总工程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潘镜芙长期从事舰船总体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著名的船舶设计专家、导弹驱逐舰研究设计的先驱者、舰船科技发展的开拓者,为中国舰船研制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指导培养了一大批舰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曾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9年、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被国防科工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杨乐(1939-2023)

2023年10月22日,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乐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杨乐,1939年11月10日出生于江苏南通。196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66年研究生毕业留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所长。1992年出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1996年创建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1998年出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首任院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曾任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常委。

杨乐长期从事复分析研究,在亚纯函数与其导数的总亏量方面获得了精确结果,揭示了亏函数的可数性;曾与张广厚研究员合作发现了整函数与亚纯函数的亏值数目与奇异方向数目之间的紧密联系,给出了最佳估计;曾获得亚纯函数在涉及重值时普遍与精确的亏量关系。其在值分布理论的出色成果是当时中国数学享誉世界的一项代表性工作。曾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华罗庚数学奖、陈嘉庚科学奖数理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王淀佐(1934-2023)

2023年10月25日,矿物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淀佐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王淀佐,1934年3月23日出生于辽宁锦县(现凌海市)。1949年东北大学肄业,1956年至1961年就读于中南矿冶学院选矿系,毕业留校工作至1991年,1985年任中南工业大学校长。1990年当选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院长。1994年当选为首届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998年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1999年任中国工程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2006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王淀佐从事选矿冶金事业70余年,在选矿冶金领域取得了系统创新性成果;在矿物加工浮选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所创立发展的浮选化学理论已成为现代浮选理论的基础;在矿物与材料加工药剂分子设计和应用表面化学、矿物与材料加工过程溶液化学、矿物浮选电化学和硫化矿电位调控浮选技术、有色金属矿生物冶金、铝土矿浮选脱硅、固体颗粒的相互作用和细粒技术等研究开发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工程科技人才,对中国矿物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和院士人才队伍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王宇信(1940-2023)

2023年11月7日,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王宇信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王宇信,1940年5月生,北京平谷人。1959年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64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曾任中国文字博物馆顾问,“古文字工程”顾问,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名誉会长等。2011年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王宇信是著名甲骨学专家及先秦史研究专家,曾参加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编纂,总审校《甲骨文合集释文》。合著有《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先秦卷》《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甲骨文字诂林》《商周甲骨文》《甲骨学导论》《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商代国家与社会》《甲骨学发展120年》等。主编并参加撰写著作还有《甲骨学一百年》《殷墟文化大典(甲骨、考古、商史三卷六册)》等。个人专著有《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西周甲骨探论》《甲骨学通论》《中国甲骨学》《新中国甲骨学六十年(1949-2009)》等,发表论文百余篇。

陈铁健(1934-2023)

2023年11月23日,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陈铁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陈铁健,字石之,1934年10月生于黑龙江安达,祖籍浙江绍兴。1955年进入吉林大学历史系学习,1962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师从历史学家李新,结业后留所。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并兼任中国现代文化学会陈独秀研究会会长、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和硕士通讯评论专家组成员。

陈铁健专攻中国近现代史,对瞿秋白、西路军等研究做出重要贡献,学界素有“瞿秋白研究第一人”的美誉。著有《瞿秋白传》《绿竹水南集》《书香人多姿》《寻真无悔》等著作,与李新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12卷本,与黄道炫合著《蒋介石与中国文化》等。

曹春晓(1934-2023)

2023年11月23日,钛合金学者、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春晓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曹春晓,1934年8月6日生于浙江上虞。195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曾任我国“973”“863”计划的首席科学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曹春晓不断开创新型钛合金和钛-铝系金属间化合物,并应用于航空工业;创立了高低温交替热变形技术,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于大型钛合金零件生产中的金相组织不均匀的关键问题,首先利用特定的相变模式优化钛合金的β转变组织形态和性能;创立BRCT热处理技术利用形变——相变联合机制;创立钛合金急冷式β热变形强韧化技术;研究了钛合金的强化机制、阻燃机理、疲劳裂纹扩展特征及其他基础问题。共获国家级和部级科技成果奖1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1项、二等奖3项、国家发明三等奖2项。

李强(1950-2023)

2023年12月12日,社会学家、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原院长李强在北京逝世,享年73岁。

李强,1950年5月生于北京。1978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就读,1985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后任社会学系主任。1999年9月调入清华大学负责社会学系复系重建工作,并任首任系主任,2003年担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2012年担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首任院长,2018年入选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

李强是新时期中国社会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是社会分层与流动、城镇化与城市研究、社会治理等研究领域的领军人。他强调一手资料为基础的实证研究,坚持社会学应该探讨中国社会“真”问题,学术研究要真正服务人民群众。李强是国内最早主持和开展全国性大样本抽样调查的社会学家之一,为中国定量社会学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著有《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社会分层十讲》《多元城镇化与中国发展》《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新清河实验》等。

江平(1930-2023)

2023年12月19日,法学家、法学教育家,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终身教授江平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江平,1930年12月出生,浙江宁波人。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1951年作为我国首批留苏学生赴莫斯科大学学习。1956年毕业回国进入中国政法大学前身北京政法学院任教。是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法工委行政立法研究组组长。曾担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曾被授予“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等荣誉称号。

江平是我国民商法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作为负责人牵头组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的起草工作;作为主要专家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诸多重要法律的立法工作。江平躬耕教坛60余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来源:中华读书报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