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守护一方平安,托起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群众也用信任和尊敬回报身边的“保护神”。数十年如一日,民有所需,警有所为,是一种信念,更是初心如磐的誓言。

“纠正违章先敬礼”改善生硬态度

北平和平解放后,1949年2月,“北平市人民政府公安局”正式挂牌。为了区别于口碑不佳的旧警察,1950年12月,中央公安部第三局发出通知:将各种警察统称“人民警察”,简称“民警”,经周恩来总理批准,通知各地执行。这一决定,明确规定了我国警察队伍的性质和宗旨,对警察队伍的发展和建设有着重要意义。(1990年8月19日《北京日报》3版,《“人民警察”一称的由来》)“人民警察”开始载入共和国史册。随着古都北京的新生,首都民警也开启了警爱民、民帮警的“双向奔赴”。

1990年8月19日《北京日报》3版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有的交通民警在纠正违章时态度生硬,以管人者自居,甚至当街训斥,群众对此颇有微词。1957年8月,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访苏后带回一幅宣传画,画上是一位女交警正在行礼纠正在马路上玩耍的儿童。受此启发,市公安局决定率先在全国倡导和实行“纠正违章先敬礼”。这种以礼在先、纠正交通违章的做法很大程度改善了警察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赞许肯定。公安部将这一做法向全国推广,不久后,“纠正违章先敬礼”列入了警察文明执勤行为规范,并贯彻执行至今。

这一做法在当时是一个崭新的举动,对改善警民关系起了很好的效果,不少群众写信赞扬。但也有人不理解,认为“谁违反了交通规则,该批就批,该罚就罚,何必敬礼?”对此,1982年10月11日本报《纠正违章为何先敬礼?》一文做出了解释:这表明人民警察既忠于国家法律赋予自己的职权,又诚心地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人民警察是社会的公仆。面对违反了法规的群众也不忘自己是人民的勤务员,不减爱民之情,不失敬民之礼。先敬礼,反映了人民警察维护交通秩序的出发点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交警推行“纠正违章先敬礼”新风尚。翟伟摄

为了让警民关系更密切,本市公安机关还于1959年2月首次启动了“爱民月”活动。在此期间,派出所与群众开展座谈,虚心听取意见。对群众提出的办事拖拉、态度简单生硬等意见,相关派出所及时整改。此外,民警还结合业务,为群众办好事。比如,有的消防民警在检查防火的同时,为居民或单位检修电线和防火设备;有的交通民警帮忙平整街道,扫除积雪,照顾群众往来行路安全;还有的民警帮助群众寻找失散的亲友……一系列改进工作受到各界群众的积极支持,各类“爱民月”活动也一直持续到现在。(1962年3月16日《北京日报》2版,《密切警民关系 改进公安工作》)

1962年3月16日《北京日报》2版

1965年冬,和平里派出所的民警帮助军属朱大妈家里打扫卫生。冯文冈摄

没监控时热心群众为破案帮忙

由于历史原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本市社会治安堪忧,刑事案件发案数仍然很多,重大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再加上后来外来流窜犯罪猖獗,一批犯罪团伙长期盘踞,很多居民不得不在家中安装了防盗门、铁栅栏,他们也不愿和警察打交道,甚至连片儿警上门都会吃“闭门羹”。

为了整治社会治安,提高百姓安全感,首都公安部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了持续“严打”,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加强综合治理。1986年的统计显示,经过持续两年多的“严打”斗争,本市治安状况有了明显好转,各类刑事案件比之前下降了45%。

首都“严打”战鼓擂响后,公安干警以高昂的斗志狠狠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广大群众从中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并在行动上积极参与和支持。1996年5月,市公安机关公布了第一批举报电话后,很快在百姓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三天时间就接到各类举报电话382个,其中构成刑事案件线索的有100多个。通过一个举报电话提供的线索,东四派出所紧追不舍,仅用三天就打掉了一个22人的抢劫、敲诈、盗窃及私藏贩卖枪支的重大犯罪团伙。(1996年6月5日《北京日报》1版,《群众在行动》)

1996年6月5日《北京日报》1版

实际上,在监控尚不普及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包括刑事案件在内的很多大案都是在群众的帮助、参与下侦破的。

1996年初,鹿宪州枪杀两名银行员工,抢走了100多万元,这是北京首次发生持枪抢劫银行运钞车案。同年,他又先后两次抢劫运钞车,并枪杀了一名保安,作案后脱逃,公安机关一直未能破案。由于鹿宪州每次作案用车都是偷来的,公安机关着手调查全市被盗车辆后,将车号、车型等信息发布给各单位社区,发动群众发现线索立即上报。9月8日晚,长城饭店的一名保卫干部在停车场巡查时,发现了被警方通报的米黄色尼桑轿车。警惕性颇高的他立即报警,侦查员设伏抓捕,终于擒获了刚喝酒出来的悍匪。

1955年8月,海淀区公安民警在给青年们讲述智抓劫匪的经历。李祖慧摄

1999年2月,原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气象局名誉局长邹竞蒙被歹徒抢劫杀害。公安部门分析是外来人员流窜作案后,发动当地群众提供可疑线索。中关村某美食城服务员发现,有四人在餐厅意图拎包盗窃未果,后开车离开。这位有心的服务员记下了车牌号,然后报警。警方根据车牌查出,租车人中就有作案的犯罪分子,以此作为突破口,最后侦破了此案。

通过多年不懈努力,本市社会治安形势逐步好转。据统计,2001年刑事案件发案同比上年下降了6%。公安机关全年受理刑事报警总量比上年同期下降11%,放火、爆炸、绑架等危害严重的犯罪案件总量同比下降了13.5%,其中抢劫案件下降了22.6%。市统计局群众安全感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群众安全感提高,市民认为2001年首都社会治安“好”和“较好”的,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2002年2月8日《北京日报》1版,《刑事案件发案下降6%》)

2002年2月8日《北京日报》1版

“有困难找民警”在百姓中叫响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有困难找民警”逐渐成了许多老百姓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

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经过一年多的试点,1995年“五一”节,首批2000名经过严格培训的巡警在多地区实施巡察执法。为了便于群众识别和监督,巡察民警配备的车辆上都标有“首都巡警”和“有困难找巡警”的明显字样。(1995年5月1日《北京日报》1版,《城近八区今日开始巡警上街巡察执法》)

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是巡警的主要任务之一,除此之外,他们还管交通秩序、管市容环境、参加突发灾害事故救援和紧急救助等,称得上是一警多能的“哨兵”,因此一出现便成为市民关注的热点,但能否赢得认同还需要用行动来证明。

1994年5月14日《北京日报》6版

一个刚从商场窃得钱夹的贼,逃脱了女事主的追赶,狂奔于街头暗暗庆幸时,却被两名犹如从天而降的巡警挡住了去路;正午时分,临街的一家个体饭馆突然冒起了滚滚浓烟,老板、伙计乱了手脚,闻讯而来的几位巡警,奋不顾身冲了进去;80岁的老人坐公共汽车去女儿家,下车后却迷失了方向,治安岗亭的值勤巡警跑了十多个居委会,一直到晚上9点多,终于帮老人找到了女儿家……

“巡警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使人深受感动,同时也让人们进一步体会到岗亭前的大幅标语‘有困难找民警’不是虚设……”这是1995年9月26日本报刊登的西城区真武庙二条八号居民郭世环写来的一封对巡警的表扬信,当时本报《读者之声》栏目也多次刊登读者的来信,表扬好警察。

“巡警助民乐 情满文化街”“巡警,新华街需要你,欢迎你!”1995年9月,琉璃厂过街天桥上挂起了两块巨大的横幅,表明当地群众对巡警上街执法的认同。“有困难找民警”的口号也越来越响亮。

上世纪九十年代,朝阳区日坛派出所设立了“警民联系簿”,加强与群众的联系与沟通。张风摄

“民警就要围着居民转。”这是当时市公安局对派出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之一。为了让民警更贴近群众,很多派出所推出了“警民联系卡”“便民服务标牌”等,并贴上片儿警照片,希望无论发生治安案件或是遇上困难,群众都能尽快找到民警。

保持良好的社会治安,既需要人民卫士的“金盾”,同时也要依靠群众的力量。义务巡逻的治保积极分子就是民警的好帮手。当时,全市共有60余万治保力量,他们在小胡同、居民区里义务值班巡逻,为公安机关提供大量破案线索,成为社会治安防范的第一道屏障。(1996年5月12日《北京日报》1版,《专群结合显威力》)

1996年5月12日《北京日报》1版

开设微博进驻社区 警务服务“零距离”

对群众来说,警营是个严肃又神秘的地方。

2002年10月6日,首个“警察开放日”活动举行,市公安局直属的治安、巡察、刑侦、防暴等28个单位根据各自的职能特点,在现场设立不同特色的展区。治安民警向群众介绍了“碰瓷”等街头骗术内幕,并传授识骗技术;公交反扒民警邀请群众登上公交车观看模拟小偷扒窃过程等。各公安机关还纷纷敞开大门,让老百姓到自己的办公地点一探究竟。(2002年10月7日《北京日报》1版,《“警察开放日”引来十万观众》)

2015年“六一”前夕,14名小学生走进市公安局警务航空总队,在警营中实现了他们的“飞行梦”。周良摄

门打开了,心才能更贴近。

随着网络的发展进步,2010年7月底,“平安北京”新浪微博上线。在面对市民时,微博的首次“发言”俏皮地说出了“脖友”“警察围脖”等网络词语,一下子拉近了民警与群众的距离。四年后,“平安北京”微博粉丝突破千万,成为首都公安汇集民意、听取民声的重要桥梁。谣言传播,明星吸毒……每当有扑朔迷离的消息传开,立刻有大批网友第一时间@平安北京寻求官方回应。“平安北京”自2014年入驻市公安局民生服务平台以来,累计向社会发布各类资讯4470件次,通报和辟谣真正实现了“不过夜”。(2015年3月13日《北京日报》9版,《“平安北京”通报辟谣不过夜》)

2015年3月13日《北京日报》9版

不仅网上架起了“连心桥”,片儿警还“沉”到了社区去。

2011年元旦过后,社区民警驻区制警务模式启动,即社区民警居住在自己所管辖社区,全天候不间断地开展群众工作、社区管理服务、社会矛盾化解、信息收集等各项社区警务活动。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片儿警禁说“这事不归我管”,即使不属于管辖范围的,民警也要帮助居民协调其他警种或部门解决,不能简单地把问题推出去。(2011年1月7日《北京日报》10版,《片儿警禁说“这事不归我管”》)

民警驻区,得到了公安部的肯定,更赚足了群众的打分:在居委会换届选举中,仅海淀区就有多名驻区民警首次靠票选成为居委会班子成员。

警民关系也越来越和谐。“朝阳群众”“西城大妈”“海淀网友”等群防群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无所不在的“火眼金睛”和民警共同维护着首都的安宁。近年,北京刑事警情连创新低,街头、社区发案10年最低,命案连续7年、抢劫案连续3年100%侦破。根据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调查数据显示,近5年来,首都群众的安全感保持在98%以上。(2022年6月26日《北京日报》1版,《首都群众安全感创历史最好水平》)

2022年6月26日,《北京日报》1版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袁京

流程编辑:u029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