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由中华读书报评选的2023年度十佳图书(按书名音序排列)。选书的范围:2022年12月至2023年11月,在内地首次公开出版发行的图书。评选着重考量如下因素:人文性,思想性,独创性,品质,趣味。学界和读者口碑亦曾参考。点评文字除有署名者为特别约请的专家撰写外,其余均出自中华读书报编辑部。

1. 《荒野之声:地球音乐的繁盛与寂灭》,[美]戴维·乔治·哈斯凯尔著,熊姣译,商务印书馆2023年2月第一版,80.00元

人类也许从未意识到,地球有三十亿年几乎是“沉默”的,只有岩石、水、闪电和风的声音。如此漫长的沉寂之后,远古蟋蟀这类二叠纪的发声昆虫为大地带来了第一阵鸣唱。事实上,无论是座头鲸富于激情的哀号还是婴儿的咿呀学语,都是经历复杂演化而来的奇迹。在《荒野之声:地球音乐的繁盛与寂灭》一书中,美国生物学教授、知名科学作家戴维·哈斯凯尔从物种及其感官的演化史入手,切入声景这一当代生态书写的重要维度,以令人叹服的笔力构建出层次丰富的声音世界。读者将跟随他的脚步,在厄瓜多尔热带雨林之夜领略上百种生物的宏大交响;或走入纽约州北部的森林,倾听春雨蛙季节性的合唱;又或置身德国南部的史前洞穴,体会回声的共鸣,思考人类与蝼蛄的共性。贯穿不同场域的主题是物种发声及听觉与生境之间的关系,揭示声音文化的发展并非人类独有。哈斯凯尔的书写肌理复杂,知识密度极高。他结合实地考察和最前沿的发现,介绍声学调查在生态研究中的应用,如记录声音以监测森林与农业区的生物多样性。他用文字为读者作出深度审美的示范,即整合知识、理性、情感及感官体验,开启对他者生活的想象和共情,这终将作用于我们的伦理观——关于如何对待这个星球上非人族的生灵。(周玮)

2. 《家山》,王跃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12月第一版,89.00元

《家山》描写发生在南方普通乡村——沙湾村的日常生活,将上世纪前半叶中国乡村的族群亲缘关系、生产劳作活动、社会伦理观念全景式地呈现了出来。《家山》写得波澜起伏且厚重素朴,叙述不动声色而意味深长,叙述语言中大量出现的方言俚语,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历史大事件融于村民的日常生活琐碎之中,以一个村庄、数个家庭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兴替变化。

王跃文专注于绵密精细的日常生活描写,写出每个人生存的根基以及文化在大变革时代如何传承、因何革新。书中人物的智慧和幽默,“齐天界”“万溪江”的山水风物,秋收冬藏、耕织劳作中的四时风光,以及对联、书信、公文告示等各式文体体现的时代风貌,无一不予我们以深刻印象。这样一部建构诗性与理想的《家山》,其对人情美、田园美、劳作美的讴歌,传承自屈原以来的湘楚浪漫主义文学精神,又秉承“史笔为文”的“史传”传统,真实、真诚地书写历史和生活的本质,精准刻画了世俗繁杂的生活图景。《家山》里的沙湾陈姓子弟繁衍生息,代代相续,生命之流如万溪江奔腾不息,充分展示了文明的赓续不绝。

3. 《镜与光》,[英]希拉里·曼特尔著,刘国枝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1月第一版,168.00元

安妮·博林人头落地四年后,托马斯·克伦威尔即遭斩首。在这短短的四年里,他登上了财富和权力的顶峰,又迅速失去了王室的宠爱。他是搞阴谋诡计的大师,也许是英格兰历史上最黑暗和最马基雅维利的权臣之一,却仍然逃脱不了伴君如伴虎的警训加诅咒。必须时刻阿谀曲从,阿上罔下,才能从善变的君王那里换来一点怜爱——但哪里才是个头呢?他厌倦了。为他惹来杀身之祸的究竟是厌倦还是野心并不十分清晰。也许最危险的就是在暴君面前既感到厌倦又怀着野心:野心因为厌倦而疏于伪装。希拉里·曼特尔笔下的克伦威尔是一个有时让人同情的理想主义者,他对穷人及其困境的理解,他漫长的沉思和回忆,尤其是恶棍父亲统治下的悲惨童年,加深了读者与他之间的情感联系。在死于自己制定的法律之前,他认识到,“这个世界似乎没有仁慈,只有一种偶然的正义:人们为罪行付出代价,但不一定是他们自己的罪行”。一位严肃的历史小说家在布克奖颁奖晚会和书店的柜台上获得了空前成功,这是过去14年里世界文坛最引人注目的故事之一。虽然比起三部曲的前两部《狼厅》和《提堂》来显得冗长和缓慢,但《镜与光》水准不减。它标志着这一系列有关人性和政治道德研究的鸿篇巨制迎来了一个胜利结局。

4. 《龙王之怒:1931年长江水灾》,[英]陈学仁著,耿金译,光启书局2023年4月第一版,98.00元

除了“九一八”事变,1931年的中国还经历了另一场灾难——长江水灾(或称“江淮水灾”)。灾难发生于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据估导致200万人死亡,受灾人口达数千万。但对于这样一场大灾,历史记载和相关研究都不够充分,今天多数国人更因时间的阻隔而对其一无所知,因此,这部2019年“费正清奖”获奖著作堪称一部对抗遗忘之作。本书从环境史视角思考长江洪水,分析致灾机制,讨论民众的龙王信仰,利用史料复原灾难现场(特别是武汉灾情),最后是对救灾和流民问题的呈现。作者提出“致灾机制”这一分析框架,超越“天灾”和“人祸”的二元对立,认为环境和人为因素共同构成了灾难的诱引——“早在开始下雨之前,灾害的所有要素就已经就位了”,而其结果是致命的。作者还借助时人的感性记忆与照片等的呈现,试图让读者进入灾害现场,对受灾民众遭受的苦难感同身受,而这些内容在通常的灾害史研究中常常并未给予足够重视。作者揭露了国民党政府救灾中的颟顸无能,还将水灾救济放在当时的全球国际关系视野下予以考察,对受灾民众个人和自组织的自救作了描绘,颇多有启发性的论述。对我们这个广土众民、灾害时有发生的国家,如何应对灾害,一直都是大问题,这本环境史、灾害史著作再次提醒了我们这一点。

5. 《米沃什传》,[波兰]安杰伊·弗劳瑙塞克著,乌兰、李江颐、李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5月第一版,268.00元

“忏悔的时刻来了/真相就要揭开面纱/你被欺骗的人生/将会大白天下……”这是米沃什诗作《恶魔》中的诗句。波兰作家、评论家安杰伊·弗劳瑙塞克在这部近1500页的米沃什传记的《后记》中引用了这些句子,可称这部大作的结语,也在某种意义上表明他的研究与写作意在努力向世人揭开米沃什其人其作的“真相”。

作为获得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波兰诗人,米沃什是有国际声誉的思想者、写作者,一生与变幻莫测的时代并行,历经颠沛、波折、误解、欺骗……为他作传,无论是缘于他人生的复杂与多义,还是他作品的丰沛与深邃,都是个巨大的挑战。是米沃什忠实读者且曾多次采访米沃什的弗劳瑙塞克在将近十年时间里,实地探访若干米沃什所到之处,在图书馆和档案馆等机构尽可能多地搜集传主生平资料,还翻阅了大量米沃什书信,加上他之前与米沃什接触的记录和印象,为这部传记的写作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如此可观的篇幅与巨大的信息量并未影响这部传记的可读性,作者在极富文学性的叙述中,全面回顾传主生平,对传主创作的大量诗文也进行了深入、专业的解读,对传主不同人生阶段的观念、思想变化亦有涉及。这部传记于2011年米沃什诞辰百年之际在波兰出版后口碑甚佳,获得“波兰共和国文化与民族遗产部部长奖”等奖项,是目前米沃什研究中不可忽略之作。值得一提的是,中文简体版由乌兰等国内知名波兰语译者译自这部传记波兰文初版本。

6. 《我认识的唐朝诗人》,陈尚君著,中华书局2023年2月第一版,56.00元

多年来,陈尚君先生以一己之力从事于全部唐诗文本的重新写定,“五万多首唐诗,近四千作者,每篇皆曾阅读校写五到十遍,每人皆穷搜文献,务知始末”,“为有一句以上诗歌存世的诗人重新写了小传”。凭借这样的深厚积累,他以“我认识的唐朝诗人”为总题,在《文史知识》开设专栏,本书就是专栏文章的结集。其中既写到杜甫、韩愈等一流大家,也写到杜审言、宋之问等较重要的诗人,以及一些名臣诗人如武元衡、裴度等,还写了很多不很知名的诗人,也有一篇里写到几位诗人(如《唐代的夫妻诗人》等)。作者遵循“知人论世”“诗史互证”的理念和方法,带领我们回到诗人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还原诗人的生命历程,并从诗人走过的悲欢人生去解读他们的作品。作者将其写作特色概括为“以人为中心的唐诗研究”,实蕴含了其导师朱东润先生“现代传记文学”的研究理念——“真实全面而生动地写出传主一生之经历和事功”,包括“他的时代、他的家族、他的交往、他的言谈”——悬鹄如此之高,如果作者不是对唐代文学相关文献乃至有唐一代文献有全面把握,不是几乎整个学术生涯都浸淫于此,实难实现!近年来,伴随着其毕生心血所聚的《唐五代诗全编》逼近竣工,陈尚君先生面向一般读者的“通俗”写作亦渐入佳境——读此书,我们对唐诗、唐人,乃至诗歌介入社会生活如此之深的大唐都会收获新的认知。

7. 《我在北京送快递》,胡安焉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2023年4月第一版,56.00元

胡安焉的工作履历很丰富。十年间,他辗转北京、上海、广东、云南多地,做过物流公司拣货员、快递员、便利店售货员、加油站加油工、保安……或许还不止于此。但写作梦一直在辛苦劳作谋生的他内心涌动,如上经历无疑成为他下笔时珍贵的素材来源。书名是《我在北京送快递》,书中实际上记录了他在各地从事不同职业的见闻、体验、感受,从工作流程、强度到氛围,从工余安排到人际关系……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岗位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甘苦、秘辛。通过这本书,我们得以了解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背后,千千万万个如他这样的个体所承受的身心负荷、所面对的工作环境和酬劳水平,这是这个社会繁华、发展的另一侧面,说经由这些文字更能读懂今天的中国也不为过。

打工的这些年,胡安焉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写作,但对文学的热情并未熄灭。他显然是有写作天赋的,虽然他自己不这么认为,他更愿相信努力的意义,他做各种工作如此,写作也如此。此外,需要提及的是这些文字中流露的情绪,更多是理性看待、平静处之,这样的情感浓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文本承载的信息不因情绪化而变形,他在文章中坦承也曾有过不满和怨忿,但如今都放下了,“怀着怨恨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8. 《星空与半棵树》,陈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5月第一版,96.00元

生活与小说的关系有时候就是一棵树的状态。根系越庞大,主干越粗壮,旁枝越纷扰,叶茎越繁复,就越耐看,越有意味。小说只是对生活之树做一种精心的爬梳与打理。而《星空与半棵树》的题目本身就预示了小说内部的巨大张力。小说开头是一幕来自猫头鹰视角的舞台剧,它目睹了一棵长在两家地畦子中间的百年老树被连根挖起,随即被贩卖到都市,不知去向。陈彦把小说的落脚点放在对一个村镇的山川物理、鸟虫花草、人情风貌、生老病死的铺陈。《星空与半棵树》围绕星空与半棵树两条脉络,在宇宙尺度下对村镇生活的细水微澜进行了观照。

既在基层公务员安北斗对星空的眺望下思考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并以之为镜反思社会;又在北斗村村民温如风为半棵树的申诉中挖掘细碎日常中的丰富滋味,还原生活本相。在眺望星空与关怀大地的过程中,作家陈彦始终关注的是处在当下时代、当前社会中的普通人的生存问题。

这是一次乡村全景与基层社会生态的中国式书写,作家熟悉基层生活,善于细针密线地把故事讲得丝丝入扣,引人入胜,揭开了十余年间基层社会的复杂面相,也展示出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进而触及人与自然这一现时代人类的共同命题。

9.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杨苡/口述,余斌/撰写,译林出版社2023年1月第一版,108.00元

这是翻译家杨苡先生的口述自传。从自己出生的那个封建大家庭讲起,至抗战胜利复员为止。杨苡谈祖辈的煊赫、时代的风云;谈现当代史上很多星光熠熠的人物——巴金、沈从文、穆旦、萧乾、吴宓……她亲见亲闻的这些人的小事情、小细节,以及她随意品评的态度,读来有趣又见人情温暖;而其口述区别于一般“名人传记”的独特价值,更在于讲述全然是私人化的,她的家人、同学,过从密切的朋友,或是有几面之缘的人,这里面大多数是普通人,也许只存在于她的记忆中了,她念兹在兹,以自己的方式为他们做传。相比于成就,她更看重亲情、友情、爱情与世情。“天真”与“经验”在她身上被巧妙地结合。对于大多数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无非是见证历史,并过自己的生活——杨苡先生这样的人生态度,于我们也是感到亲切的。

南京大学余斌教授历时十年,追寻“事实的金石声”,做了海量的笔记与录音,个人讲述与从各个渠道收集的珍贵资料比照印证,辅以150幅历史老照片,让本书变得厚重可信。简与繁、实与虚、实录与“八卦”,很多细节“于史无征”,却“通向了某种在场感”,让所谓的历史变得真实可感,亦赋予口述实录以小说般的质感。

10. 《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起源》,虞万里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7月第一版,78.00元

本书是虞万里先生在早年《姓氏起源新论》《商周称谓与中国古代避讳起源》诸学术论文之基础上,补充出土文献等新资料,融入新近的思考而完成的一部力作。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分别考述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的起源问题。我们知道,这两者都是中国文化史的重大问题,也是极为繁难的题目,可以说聚讼纷纭,迄无定论。书中有一系列重要论断,如指出上古有“氏”无“姓”,“姓”只是周灭商之后,为巩固政权、安抚天下,对三恪二王等一些历史上曾经煊赫一时的氏族进行分封而创立的政治性符号,而“氏”则是各氏族永久性的名称。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氏”无数而“姓”有限,为什么东周灭亡后进入嬴秦,“姓”与“氏”会合二为一的历史原因。书中对学界援引摩尔根《古代社会》母系社会直系血缘理论解释中国古姓提出有力的质疑,可以引起先秦史研究者的思考。作者在追溯避讳起源时,援引弗雷泽《金枝》关于原始民族名字禁忌的调查资料为佐证,认为讳名习俗反映了先民珍名心理;通过对商周大量传世和出土文献中“动态称谓”的考察,指出其时不仅有等级称谓制在约束人们日常称谓,而且已有避讳亦即主要是避名的惯习、礼俗或礼制存在;认为学界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争议颇多的商王日干称谓,并非生日、死日之名,而是商王下葬之后,将庙主迁入宗庙的祔庙日,有了这个祔庙日,才便于后代的周祭。本书是作者三十年来研精覃思的结晶,胜义纷呈,论证绵密,值得学界重视。作为纯学术著作,读来颇有难度,但因为讨论的问题国人都会有了解的兴趣,故值得推荐给更广大的读者。

来源:中华读书报微信公众号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