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哪里,上演瓦格纳歌剧,都是乐迷间津津乐道的一件“大事”。4月10日至14日,国家大剧院制作的《漂泊的荷兰人》迎来第三度演出,方方面面无愧“大戏”之名。
国家大剧院版《漂泊的荷兰人》首演于2012年,惊涛骇浪之上两艘巨船漂泊摇晃,是著名歌剧导演强卡洛·德·莫纳科领衔的主创班底为观众留下的鲜明印象。这一次,两艘巨船仍然牵动起剧中令人屏息的视觉刺激,第一幕中,挪威海船与荷兰人的“鬼船”相遇,前者长12.8米、高5.1米、宽7.5米,体量不俗,但随着迫近的“鬼船”从影像变为台上长13.6米、高12.6米、宽近9米的实景,震撼的压迫感油然而生。再配合纱幕、绸缎、12块大幅投影幕布营造出的层叠海浪,场面逼真,有时仿佛呈现出裸眼3D般的效果。瓦格纳在《漂泊的荷兰人》中探索着牺牲与救赎这一永恒的哲学命题,雄伟的舞台制作把深邃的哲思外化显现,为这一版制作铺垫了相当难忘的磅礴基调。
《漂泊的荷兰人》是瓦格纳艺术开始走向成熟时期的第一部歌剧代表作,也是他向“乐剧”迈出的第一步,在宏大框架下,音乐织体紧密连接,节奏音色准确精致,管弦乐与人声交融无间。执棒本轮演出的指挥家马库斯·波什近年来颇受乐坛关注,他有着典型的德国人具备的严谨细致,在他的精细雕琢下,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诠释很得德国歌剧的精髓,三幕中渐入佳境,弦乐织体繁密,管乐厚重有力,收获了许多好评。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在合唱部分的演绎也相当成功,第三幕开篇部分的“纺轮嗡嗡响”流畅悠扬,是一抹不容忽略的亮色。
《漂泊的荷兰人》是国家大剧院制作的第一部瓦格纳歌剧,历经12年沉淀,这一版本已越发走向成熟。在此基础上,未来的国家大剧院将如何继续探索瓦格纳的歌剧世界,值得更多期待。
中国音乐家驾驭西方经典的长足进步,观众们有目共睹。《漂泊的荷兰人》本轮演出起用了两组演员,其中,托马斯·卡则里、宋元明、张文巍、郭子照领衔的以中国演员为主的阵容表现惊喜,出乎意料,反而另一组由外国歌唱家领衔的阵容反响分化,尤其是饰演女主角珊塔的女高音发挥不稳定,激起了不少质疑。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信号:向来,演绎西洋经典被视作外国艺术家绝对的舒适区,但如今,中国音乐家正在用实际行动消弭种种差距——对于某些“权威”的“迷信”,或许到了该破除的时候。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