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菜、用餐、洗衣、维修……步行15分钟范围内,就能满足各类生活需求,这样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正在北京遍地开花,居民足不出“圈”就能享受多种便民服务。

近年来,北京一手抓便民生活圈建设,一手抓生活服务行业发展,形成了组团式、街区式、分散式等形式多样的便民生活圈。目前,全市已基本建成400多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到2025年,全市将建成856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实现便民生活圈社区全覆盖。

 

在中关村街道科春社区内,居民体验便民理发服务。本报记者 马婧摄

规范管理“小修小补”业态升级

漫步中关村街道,张贴在各处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导向图,已成为街区一景。早餐店、菜店、裁缝店、洗衣店……地图上用不同颜色标出了十余种便民业态的分布情况,居民只需扫描导向图上的二维码,就能跟随电子导航地图抵达想去的店铺。

 

在中关村街道科春社区内的修理铺,杨师傅正在修理家电。本报记者 马婧摄

“杨师傅,您帮我看看这个电饭煲怎么回事儿,今天突然就罢工了。”年初刚搬到中关村居住的陈女士根据地图导航,在科春社区内找到了杨师傅的修理铺。“不用担心,今天就能修好,您明天就可以过来取。”杨师傅自信满满地说。

正说着,小区居民刘阿姨也拿着电扇走了进来,“杨师傅,这个电扇的扇叶不动了,快帮忙瞧瞧。”刘阿姨是这里的老顾客,只要家里的家电出问题,她都会找杨师傅修理。“他可是我们小区里公认的能人!”刘阿姨边说边竖起大拇指。

杨师傅1997年来到中关村从事个体家用电器维修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小到耳机、插线板,大到洗衣机、冰箱,经过杨师傅的妙手,都可以“重获新生”。为提升修理铺的服务环境,在中关村街道和社区的帮助下,杨师傅的工作环境从一张维修桌,变成了现在窗明几净的维修铺。

“我现在的工作场地是社区的闲置房屋,不仅不收租金,还被纳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地图,公示了我们的联系电话。”杨师傅发现,去年以来,找他修理东西的人越来越多,为了回馈居民,修理铺的收费标准一直低于市场价。

“小修小补”看似低频,却是刚需。在中关村街道,像这样的便民维修服务网点共有30多个,居民可就近享受“小修小补”服务。

走出知春路地铁站,来到中关村南三街南口,拥有橘色外墙的小亭子格外显眼,这里曾经是一座核酸检测亭,经过改造变身便民服务站,提供自行车维修、配钥匙等服务。“我们征集了附近居民和上班族的意见建议,发现知春里地铁站附近缺少便民自行车维修网点,就与相关单位积极沟通协调,改造了这座核酸检测亭。”中关村街道市民活动中心主任衡东说。

从游商转变为固定网点,从藏在犄角旮旯难寻觅到居有定所有了招牌,中关村街道为“小修小补”摊点找到了合适的经营场所。衡东介绍,每个网点的选址都经过多次协商、论证,并向区相关部门备案,室外网点的设立做到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社区内规范;室内网点则充分利用社区闲置房屋、自行车棚等,街道为这些网点划定经营区域、规范经营手续、制作统一的经营标识,既满足了居民的日常需求,又引导商户实现有序经营。

不仅有修理铺,裁缝铺、菜店等各类便民业态也在中关村街道合理分布,自开展便民生活圈建设以来,街道不断推动便民商业设施进社区,打通居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便民服务网络。

街区改造 老居民享受新生活

在昌平区城南街道,连接五个社区的昌盛小街是一条背街小巷,经过改造升级,这里已成为社区居民的第三空间。

“记得我小时候,这里还是用大棚搭建的菜市场,后来变成了超市,这两年经过改造,街上的商户越来越丰富了。”从小在这里长大的杨先生,见证了昌盛小街的变迁。

城南街道东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为老城区住宅生活圈,便民生活圈内的核心商业服务设施集中在昌盛小街。随着居民对生活品质需求的提升,小街的整体空间愈显老旧,交通秩序混乱、公共空间匮乏、商业活力不足等问题凸显。伴随城市更新的步伐,城南街道投入上千万元对街巷进行更新,实现了公共空间的高效利用。

如今,全长600多米的昌盛小街上,秩序井然地分布着100多家商户。早餐店、火锅店、理发店、洗衣店……街区中不仅有基础便民服务业态,也有品质提升类业态。“我们很少去逛大商场,家门口就能一站式逛街。”杨先生对家园环境颇感自豪。

 

昌平区昌盛小街上的废旧车棚被改造为阅读空间 本报记者马婧摄

改造后的生活圈不仅有烟火气,也有文化气息。“您能想象,这里原本是个废旧车棚吗?”杨先生带记者走进街区中的介山书店,几名居民正在书桌前阅读或办公。经过改造,近百平方米的废旧车棚去年摇身变成眼前的公共文化空间,不仅设置了阅读角、咖啡馆,还兼具活动室和议事厅功能,为居民区增添了浓浓的文化气息。“我是自由职业,自从书店开业,我经常过来创作。”正在店内办公的刘女士说,书店的咖啡饮品价格也十分亲民,最便宜的只需10元左右,远低于商场里的售价。

不远处,居委会办公地也经过重新改造,新设小街“会客厅”,为居民提供休闲之所。人们在“会客厅”的社区历史展廊中,可以通过老物件和影像资料了解社区的发展历史,唤起心底关于家的眷恋。

街区中商户类型繁多,业主也比较分散,如何将大家拧成一股绳?城南街道创新了街区运营管理模式,组建由社区、商户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商居同盟,以商户和社区的融合共治,形成政府、商企、组织、居民融合共生的大邻里圈。商居同盟公约中,不仅涵盖门前三包、垃圾分类、停车秩序、绿地认养,也包括硬件提升。经过设计师重新设计,商户们纷纷挂上了色彩和谐又富有个性化的牌匾。

建立商居同盟以来,小街商户们还共同在店内打造“暖心1平方米”服务角,结合自身业态与特色服务为外卖小哥、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和周边社区老年人提供暖心服务。共享雨伞、爱心套餐、暖心饮品、共享药箱、共享书架……这些暖心服务让一家家小店充满了温情。

在线上,居民同样有一个“数字生活圈”。昌盛小街依托城南相伴App上线“城南服务圈”小程序,以地图的形式呈现服务类别,居民点击地图上具体商户位置就可以实现一键导航、一键拨打电话。商户还能开设店铺号,通过服务地图发布优惠信息或满减优惠券,居民在线领取优惠券后到店消费,享受实惠。

城南街道是城市更新带动便民生活圈建设的一个缩影。不少街道都因地制宜,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丰富业态,补齐服务短板。

东城区龙潭街道成立了一刻钟生活圈建设领导小组,围绕居民需求和地区现状多次进行实地考察,一年时间,地区新增蔬菜网点、家政服务网点、早餐网点、养老餐桌服务点等便民网点十余处。在西城区广安门外街道红莲北里,一处地下空间被改造为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提供洗衣、理发等十多项便民服务。通州区华业东方玫瑰生活圈将老旧厂房改造成集购物、休闲、娱乐、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拓展了便民服务的承载空间……

一站消费 “小而美”社区商业体涌现

在大型居民区,一批“小而美”的社区商业综合体纷纷涌现,针对社区居民的需求引入受欢迎的便民业态,助力消费升级。

家住燕保·汇鸿家园的李女士每天下班都会途经黄渠地铁站,5年前刚刚搬到这里居住时,附近的便民业态还比较匮乏,只有几家餐厅可供选择。随着地铁站附近的星悦广场完成改造升级,去年以来,李女士常常在这座商场停留。“先是开了仓储式会员店,后来又陆续开了奶茶店、面包店、理发店,现在又有了健身房、儿童乐园等,业态越来越全了。”李女士发现,随着业态逐步丰富,这座闲置的商业空间重焕生机,前来消费的居民越来越多。

琳琅满目的蔬果、网红茶饮店、不同风格的餐厅……今年3月,位于朝阳区垡头街道的社区商业综合体合憬荟开门营业,为居民生活带来新便利。项目周边有10多个社区,居民密度较大,但商业体并不多。“以前购物都得奔8公里外的合生汇,一直希望家门口也有个商场,不需要它太大,能满足基本需求就好。”双合家园居民宋女士发现,新亮相的合憬荟聚焦社区服务,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这座商业体一层集合了茶饮、咖啡、火锅、小吃等连锁餐饮品牌,二层引入了2500平方米的幸福荣耀生活超市以及理发等生活服务业态,三层为亲子家庭提供娱乐休闲场所。到了节假日,这里还会上演有趣的文艺活动,为社区增添新活力。

在顺义区旺泉街道,前进-悦君便民生活圈也通过一站式商业便民服务中心,满足了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毗邻卧龙环岛及卧龙公园的卧龙悦购时代广场,根据不同人群的购物习惯,引入了大型超市、网红小吃街、品牌餐饮、儿童娱乐等业态,带来吃、喝、玩、乐、购等一站式体验。自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以来,街道对前进-悦君便民生活圈开展了全面摸底工作,组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业态信息采集员队伍,通过实地走访,记录辖区网点相关情况,形成了该生活圈的数据库,及时补足辖区较为缺乏的业态。

 

团结湖天宇市场变身活力街区,特别设立便民服务中心。本报记者 马婧摄

在鳞次栉比的老住宅楼之间,闭市多年的团结湖天宇市场近日完成改造,从传统市场变身集生活超市、小修小补、时尚餐饮、潮玩店等于一体的活力街区。考虑到周边分布着不少老旧小区,改造后的街区兼具“潮”气和烟火气,除了引入年轻人喜爱的潮流业态,街区兼顾了附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在前期规划中特意留出1400多平方米的空间设立便民服务中心,引入生鲜超市、主食厨房、服装定制等业态。无论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加速建设 构筑多层次商业格局

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促消费的重要抓手,更是惠民生、暖民心的重要举措。在2022年11月印发的《北京市商业消费空间布局专项规划(2022年—2035年)》中,便民生活圈作为全市四级商业消费空间体系的第四级——社区级,与国际级、城市级、地区级商圈,共同构筑多层次商业格局。

锚定2025年全市实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覆盖的目标,本市按照“一次划定、分年建设”的思路,指导各区因地制宜、科学划定了856个便民生活圈,2023年至2025年按照40%、30%、30%的比例有序推进建设。

“便民生活圈建设不是在过去补建基本便民商业网点基础上简单‘画个圈’,而是要营造有机的社区商圈生态系统。”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涉及空间布局优化、业态有机组合、基层社会治理等多方面,要和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腾退空间利用等城市治理一体谋划、统筹推进,通过部门之间协同联动、政策同向发力,推动便民生活圈、养老托育圈、文化休闲圈等“圈圈融合”,满足市民高品质、多样化消费需求。

2023年,北京共建设完成36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市覆盖率达42%,跑出了“开局加速度”。据测算,360个便民生活圈覆盖人口700.15万人,服务社区1621个,对满足市民高品质、多样化生活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东城、石景山、西城、朝阳、海淀、丰台、大兴、通州8个区已入选商务部前三批全国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北京试点区数量与上海并列全国城市第一。各试点区正在完善、落实试点建设方案,在全市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样板。

今年,全市便民生活圈“以评促建”,继续跑出“加速度”。市商务局对照商务部《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评价体系,结合北京2023年评估验收实际情况,修订了2024年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评估验收指引,并对各区开展培训。今年以来,各区已陆续建设80个便民生活圈。接下来,全市还将持续开展一刻钟品质生活节活动,涵盖家政、家电维修、美发美容、洗护等多样化生活服务,实现送服务进社区,提升便民生活圈建设的知晓度、参与度。

专家观点

便民生活圈应成为社区生活第三空间

赖阳

 

市民来到丰台区马家堡街道政务服务中心门前的“公交便民驿栈”选购食材本报记者 刘平摄

提到宜居城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大型步行街、繁华商业街区,但一个城市的宜居品质,从根本上讲,既要有繁华的商业街区,也要有为老百姓服务的民生商业。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加快城市商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城市建设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提升转变的重要体现。

社区商业发展大致分为满足社区基本生活需求、满足社区品质生活消费需求、满足社区生活便捷性需求和社区生活第三空间四个发展阶段。在云消费时代,随着社区基本生活消费、品质生活消费、便捷生活消费的满足,社区居民消费呈现出从功能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商品消费向非商品消费转变,社区商业也呈现出“智能化、有温度、共享式、新时尚”的社区生活第三空间发展趋势。

自2021年开始,商务部等多部门联合推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其本质是民生服务品质的整体提升。北京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创新业态,为居民提供社区创业孵化、社区商务服务、社区会客厅、社区政务、社区康养等综合服务,满足社区居民休闲、健康、社交、娱乐、购物等个性化、多样化、特色化消费需求。

(作者系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马婧

流程编辑:u031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