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贾振华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院士、连凤梅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的论文《津力达对糖耐量异常合并多代谢紊乱人群的糖尿病预防效果——FOCUS随机临床试验》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JAMA Internal Medicine,影响因子39)发表。
据了解,该研究从课题立项到研究结束历时5年,为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研究发现,对于糖耐量异常同时合并多代谢指标紊乱的人群,在执行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服用津力达颗粒,糖尿病发生风险明显降低。
FOCUS研究是贾振华教授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2017YFC17005)的第一子课题,其给出的循证医学证据为中医“络病理论”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开辟了新路径。
为此,北京晚报《健康周刊》采访了该研究项目设计团队负责人连凤梅教授,针对项目的创新点、难点及重大意义进行了解读。

糖尿病高风险人群预防意识不足
近年,包括腹型肥胖、糖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和血压升高的代谢综合征人群越来越多,除遗传因素外,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是很重要的诱发因素。据研究数据,2016年,中国成人中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已达33.9%,估计中国有4.5亿人为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患者罹患糖尿病的风险较健康人群大大提升,也聚集了较高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连凤梅教授表示,糖耐量异常代谢综合征人群的防病意识明显不足,很多人因为没有症状就不重视,一般等到体检查出血糖异常问题才会接受诊治。可以说,提升大众对慢病防治的意识很重要。
谈到研究项目的招募受试者和随访受试者,连凤梅教授介绍,本次团队选择了腹型肥胖的糖耐量异常同时合并其他代谢指标紊乱的人群,即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中出现1个及以上的多代谢紊乱的人群,这一类人群比普通的代谢综合征患者罹患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病的风险更高,更迫切需要有效的干预措施。
研究项目具有更强的创新性和严谨性
连凤梅教授谈到,本次研究共入组了889例年龄为18—70岁糖耐量异常合并腹型肥胖、同时伴有代谢综合征任一指标异常的受试者,中位随访时间长达2.2年。考虑到腹型肥胖的代谢综合征患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病率明显升高,本次研究项目在设计上延长随访时间,能够更加科学严谨地探讨中医药对糖尿病早期的逆转作用和意义。
据介绍,本次采取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受试者在接受生活方式指导(包括饮食、运动等)的基础上,每天按照要求服用中成药或安慰剂。连凤梅教授认为,在随机、双盲的情况下,同时对受访者进行同样的生活方式指导,研究具有更强的严谨性。
谈及研究项目的难点,连凤梅教授表示,本次研究在设计上较为复杂且随访时间长,如何保证受试者的用药依从性,以及考虑生活方式干预程度上的不一致性,综合所有影响因素开展数据分析,都是团队一直在克服的困难,尽可能保证了研究项目的推进。
“传统中医属于经验医学,讲究个体化的辨证论治,如何做好经验的传承,并向西医同行分享,一直以来都是中医药发展需要破解的重要因素。”连凤梅教授认为,本次循证医学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上,将进一步推动中西医融合发展,并助力中医药走向国际化,惠及全球更多有健康需求的患者群体。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