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已过,谷雨将至,随着全国茶区气温回升,大部分露天茶园进入采摘高峰期。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春茶经济正以生态价值转化催生消费新场景,构建全链条新业态。各地如何围绕“新质生产力”“农业品牌精品培育”“提振消费”等关键词,通过差异化路径破解中央政策落地密码?央广网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科技赋能茶产业 “沏”出新味道

“多亏有了它,才能把不符合要求的单片、鳞片、不规则的黄片全部挑选出来,让茶叶的外观整洁度提高很多。”江西省庐山市某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郭青云指着色选机说,智能化给传统工艺装上了“标准尺”,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让庐山云雾茶更香、更绿、更浓,大大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新芽吐翠,庐山云雾茶迎来采摘季(央广网记者 胡斐 摄)

在江西省庐山市,技术中心、制造中心以及标准化智能化的仓储物流中心的建立,推动了庐山云雾茶生产方式从人工向工业化、智能化的转变。

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的茶山一片新绿。在董家河镇的生态茶园,茶农岳某正盯着手机屏幕查看数据,5G高清摄像头传来的实时画面里,土壤墒情、茶叶长势等参数清晰可见。

“3月初的一场倒春寒,要搁以前得损失三成新芽。现在系统提前3天发出低温预警,我们及时采取措施,保住了嫩芽。”岳某的竹篓里,鲜叶芽头肥硕均匀,“智能管家”的功劳让他笑得合不拢嘴。如今,他每天都要通过手机查看茶园的“健康报告”。从茶园管理到销售行情,科技正重塑着传统茶农的种植习惯。

插上科技的翅膀,不断为茶园绘制“数字画像”,这样的场景在全国不少茶产业基地上演。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茶产业新质生产力需突破三大瓶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冰川说,这“三大瓶颈”是种植环节的精准化不足、加工环节的智能化滞后、流通环节的数字化薄弱。只有突破这“三大瓶颈”,形成“产学研用”闭环生态,才能助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品牌锻造 从地理标识到文化IP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将持续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行动,促进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消费。

围绕茶产业,如何提振消费?

湖北竹山硒茶茶园一片新绿(央广网记者 赵玲 摄)

“一片茶叶富裕一方百姓。近年来,我们立足生态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目标,全力把茶产业打造成全省单项冠军产业。”陕西省汉中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新红介绍,截至2024年,全市茶园总面积132.4万亩,茶叶产量7.1万吨,干毛茶产值110.7亿元,茶园面积、产量、产值稳居陕西省第一。

“汉中仙毫”品牌价值达46.87亿元,入围2024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00强。茶产业已成为汉中市农业主导产业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汪浩算过一笔账:县里23家茶企完成“皖美农品”认证后,出口欧盟均价从每公斤12欧元涨至18欧元,带动5.6万户茶农增收。

无限创意 激活更多市场

在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的平阳黄汤非遗工坊里,年轻茶艺师正在调制新式茶饮,当将黄汤与当季草莓、洛神花混合冷萃,注入青瓷盏中,淡黄色的茶汤泛起粉红涟漪,既有黄汤的醇厚,又有水果的清甜。

“黄汤制作技艺中最关键的“闷黄”环节,需要茶匠在竹匾间反复翻动茶坯。”平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周适介绍,这独创的工艺既保留了黄茶“醇厚甘甜”的特质,又形成了独特的“蜜兰香”。

为了打开新消费市场,当地积极研发新产品。茶企推出的“黄汤拿铁”成为新宠,咖啡师将浓缩黄汤与蒸汽牛奶交融,拉出金丝般的奶泡,既保留了黄汤的甘醇,又加入了现代咖啡的时尚感。在平阳老街的茶文化体验馆里,游客可以亲手参与黄汤茶宴,用黄汤调制的马卡龙、茶冰淇淋让人耳目一新。

福建宁德天山绿茶实现了标准化加工(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洋中镇的深山老林中,一棵高达11米的原生老茶树备受瞩目。

“在古茶树群深处,我们发现了这棵老树。当时心情非常兴奋。”宁德天山绿茶非遗传承人阮宜朴说,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当采摘,每年仅采一季用于制作高端天山绿茶。近年来,当地保护并恢复了3000多亩古茶树。

“我们的‘天目里香茶’连续6年获得福建省‘闽茶杯’绿茶评比的状元。”阮宜朴说,在原始品种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种植,坚守匠心制茶,让天山茶品质口感重回巅峰,获得了很多认可。

“为发展竹山硒茶,我们创新了‘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竹茶集团等龙头企业带动4.5万户茶农,人均年增收7800元。”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委常委、副县长范奇说,竹山茶产业目前已带动20万茶农增收。

从富硒健康到古法传承,从汉江流域到武夷山脉,从中原厚土到江南灵韵,多地茶产业正以“新质生产力”和“农业品牌精品培育”为策略,将中央政策的“大写意”转化为产业振兴的“工笔画”,让谷雨茶山真正成为富民“金山”。

统筹:王文伟

记者:刘培俊 李春雪

来源:央广网

流程编辑:u070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