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周末,亦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引发广泛关注。所有参赛机器人选手中,萌萌哒的“小顽童”勇夺亚军。这个身高仅1.2米的机器人除了稳定奔跑,还能完成连续后空翻的高难度动作,之前已经凭借运动才艺线下线上吸粉无数。

记者获悉,“小顽童”机器人来自北京未来科学城一家年轻的具身智能科技公司——松延动力。记者近日走进这家企业,与公司创始人、技术高管对话,从这一创新样本,感受人形机器人产业内“后浪”翻涌的创新活力。

和冠欣  摄

近期,N2人形机器人已正式上市,其不仅在运动能力上有突出表现,售价也比同类机器人大幅下探,仅3.99万元。目前,N2已接到超过600台的订单,展现出这一年轻企业的商业化潜力。

“售价下探让人形机器人有机会进入教育、文旅,甚至个人消费品市场。”姜哲源介绍,目前,公司还在同步开发仿生脸机器人、灵活抓取机械手等产品,计划在文旅、导览以及个人消费等市场布局。“我们要做两三年内可以实现自我造血的公司,而不是靠一轮轮融资过活。”展望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前景,姜哲源信心满满。

松延动力研发的N2机器人。赵语涵摄

行业观察:

穿越“泡沫”周期需锻造硬实力

DeepSeek的横空出世,春晚上的机器人热舞,让具身智能在今年开年迎来高光时刻,赛道持续升温。

投中数据显示,截至3月29日,今年以来机器人赛道融资事件数已达102起,远超去年同期的75起。像松延动力这样的行业后起之秀,不久前也宣布完成连续两轮过亿元A轮及A+轮融资。投资方除华强资本、彬复资本外,松延动力还成为昌平区星科创投基金正式启动后的首个直投项目。

行业“人声鼎沸时”,也有不同声音带来冷思考。近期,有知名投资人宣布批量退出具身智能行业,曾经估值达200亿元的机器人明星公司达闼甚至传出面临生存困境的消息。具身智能产业是否存在过度泡沫化现象?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当前人形机器人仍面临成本高企、良品率不足、实际落地场景有限等问题,难以撑起良性商业化路径。

作为“局中人”,姜哲源认为,大多新兴行业都曾经历发展的S曲线,会经历资本追逐、泡沫化、大浪淘沙等过程。“泡沫化之后,行业商业化路径日渐清晰,沉淀下的企业会再迎来高峰。”在他看来,企业能够穿越这一周期,最终留存下来,需要锻造自身硬实力,精准定位产品的实际落地需求和场景。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赵语涵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