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一座镌刻着红色基因的历史文化名城;青年,是传承信仰、激扬时代精神的生力军。4月26日,“信仰行”2024年总结2025年工作部署会暨首都大学生理“响”轻骑兵宣讲启动仪式在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报告厅成功举办。
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市社科院、各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领导,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首都高校师生代表及社会嘉宾等260余人共同见证。
为固化“信仰行”活动成果,塑造首都高校思政课宣讲品牌,全场观众共同领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青”言“青”语宣讲报告会。作为2025年“信仰行”活动的创新举措,首都大学生理“响”轻骑兵驻场宣讲活动全面启航,新时代首都学子通过“理论+故事+文艺”的形式,讲述青春故事,绽放青春光芒,贡献青春力量。
报告会上,中国音乐学院学子从音乐发展历史的视角深入解读习近平文化思想,通过生动讲述八千年前的贾湖骨笛、三千年前的九霄环佩琴、八十年前的马可日记的生动故事,创新演绎表现形式,在舞台上建构起一座令人耳目一新的音乐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的青年宣讲员动情讲述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观”,情景朗诵《以你为镜》,以细腻的情感、铿锵的话语、蓬勃的姿态,生动演绎“大山的女儿”黄文秀投身于脱贫攻坚战中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感人至深;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学生,从“信仰的扣子”“奋进的扣子”两个维度,展现了残疾大学生不屈不挠、为国争光的奋斗精神,传递了新时代大学生扣好信念之扣、奋进之扣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引发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赢得满堂喝彩。
宣讲现场
为飨读者,我们将分别推出三个节目的现场内容,今天推出第一篇,由中国音乐学院学生宣讲的《声动千年—博物馆奇妙游》,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聆听中华文明的千年回响。
理论加油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以强烈的问题意识、清醒的历史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来思考文化之题,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具有“明体达用、体用贯通”鲜明品格的习近平文化思想。
“体”和“用”: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体系的“四梁八柱”,十一个“深刻体会”的内容是“体”;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十六个方面的谋划和部署”是“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理论层面的认识论和实践层面的方法论的辩证统一。
“两个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在新的征程上,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声动博物馆
音乐之“根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贾湖骨笛的出土,证明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独特魅力,假如把这骨笛的出现看成中华文明的第一线曙光,我们的文明史就不仅仅是五千年,而是八九千年。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
九霄环佩琴是中国古老弹拨乐器的杰出典范。“九霄”,象征着文人墨客对超脱尘世纷扰、追求内心宁静和精神自由的理想,“环佩”则寓意着放下名利欲望,回归本真的人生态度。古琴及其艺术,在岁月长河的大浪淘沙中,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又一杰出代表。
音乐之“魂脉”:
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
通过《马可日记》,我们看到了以马可先生为代表的与时代同向同行、用音乐唤醒民众的伟大音乐家的奋斗之路。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和马克思主义的“魂脉”,使我们具备了最有底气的文化自信。青年学子,要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追随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
放歌万疆行
“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我何其幸,生于你怀,承一脉血流淌……”宣讲最后,中国音乐学院的宣讲员们站成整齐的队列,以清澈而深情的嗓音共同唱响了《万疆》,将祖国的壮丽山河、千年文明都融入了这动人的旋律之中。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让我们用心感知、用情歌颂这个文化繁荣兴盛的时代。
今天分享就到这里了,下期将分享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宣讲的《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观中汲取奋进力量》,敬请期待。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