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在科技强国建设的征程中,北京共青团以青年突击队和青年创新工作站为双引擎,团结带领广大青年锚定国家战略需求。目前,全市已培育科技创新领域青年突击队300余支,建成市级及区级青年创新工作站近200个,聚焦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关键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青春力量。

青年突击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靠几个年轻人,真能颠覆传统施工模式吗?”当质疑声响起,北京建工吴方青年突击队用代码和焊枪给出了回答。四年间,他们让“智能模板无人工厂”从图纸跃入工地——机械臂精准切割、运输机器人穿梭往来,一座移动的“未来工厂”在施工现场拔地而起。在这里,1天的机器运转抵得上20名工人,材料损耗锐减至5%,15项安全隐患被彻底封堵。中国建造的智能化未来,正由青年手中的焊枪与代码共同书写。

当国外技术垄断构筑光学壁垒时,枭龙科技青年突击队正投身于AR(增强现实)领域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及企业技术创新研发,用140项专利轰开突破口。他们研制的光栅波导器件,技术指标与显示效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这群从清华、北理工走出的“数字造梦师”,正将实验室的量子级突破转化为产业革命的星辰大海。

自1954年全国首支青年突击队诞生以来,这支队伍便始终挺立在科技创新潮头。七十多年来,北京共青团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引领青年突击队锚定国家战略需求攻坚克难,为科技强国注入青春动能。

从量子纠缠到深地勘探,从数字孪生到生命科学,近年来,全市科技创新青年突击队累计斩获600余项专利、50余项国际大奖,在7大战略领域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他们以硬核成果递交青春答卷,生动诠释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

青年创新站孵化新产能

在渤海之滨,由首钢新材料支撑的国内首个3.5万吨/日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正轰鸣运转。与传统设备相比,这项突破性技术单项目就省下上千万元材料成本。

视线转向北京冬奥会场馆群,首钢研发的工业遗存改造涂装技术正悄然守护着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冬奥组委办公楼、华东电力大楼等百万平方米建筑表面,特殊涂层既能留住钢铁厂房的工业质感,又克服了锈蚀老化难题,仅技术转让收益就达530万元。这项“修旧如旧”的硬科技,让首钢老厂区在冬奥会期间成了网红打卡地。

这些亮眼成绩的背后,离不开青年创新工作站的驱动。首钢集团科技先锋青年创新工作站成立于2017年,团队成员13人,其中35周岁以下的占50%,博士5人,高级职称以上10人。建站以来,这支年轻的团队已获得首钢科技一等奖3项、北京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

在北汽集团研究总院研发科技青年创新工作站,400多名研发青年协同创新,形成了“85后业务骨干提供专业赋能、90后青年为攻关中坚、95后青年为创新创意孵化骨干”的作业梯队。

北京自2012年创建青年创新工作站以来,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纽带,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活力。经过13年深耕探索,创新工作站已发展为集“孵化器、示范标杆、辐射源”于一体的青年科创生态体系,成为新时代青年科技人才建功立业的核心载体。

“一队一站”创新硕果累累

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育科技创新领域青年突击队300余支,建成市级及区级青年创新工作站近200个,聚焦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关键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申请专利超千件,不断推动实验室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

近年来,北京共青团以“一队一站”为创新引擎,深化“青”字号品牌建设,通过“突击队打头阵破题,工作站固根基续航”的双轮驱动,既保持了青年创新活动的突击性优势,又形成了持续赋能的创新生态,为新时代团员青年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北京方案”。

未来,北京共青团将立足首都功能定位,整合更多资源,不断完善“一队一站”工作模式,为青年投身科技创新事业创造更好条件,动员引领广大团员青年把牢青春航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王琪鹏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