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长河奔涌不息,自我发展铸就永恒。“理响中国·读懂中华文明”系列理论视频正式上线。本期视频《从自我发展认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编审路育松,带您解读中华文明如何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自我更新、自我超越,铸就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连续性奇迹。
本期嘉宾
路育松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副所长、编审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将连续性放在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首位,并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呢?
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是中华文明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表现和结果,充分反映了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和旺盛生命力。正是在不断地自我发展中,中华文明的创造主体不断壮大,发展空间不断巩固,特色体系不断完善,文字记载不断延续,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
中华文明文字记载的连续性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国的汉字与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等,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自源文字,然而只有中国的汉字不断发展、沿用至今。
中华先民创造甲骨文、金文等各种字体,发明造纸、印刷等各种技术,通过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等各种体裁,对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进行多角度的连续记载,形成《春秋》《史记》《资治通鉴》等浩如烟海的文字记录,这在人类文明史上绝无仅有,反映了中华民族自我发展过程中高度的文明自觉性。
中华文明创造主体的连续性
最新考古发现表明,我国是东方人类的故乡,同非洲并列人类起源最早之地。200多万年前,中华先民已经在中华大地繁衍生息,不断发展。
先秦时期,逐渐形成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格局。各民族在发展中团结融合、彼此接纳,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组成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成为创造中华文明的主体力量,生生不息,不断壮大,展示了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为中华文明连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华文明发展空间的连续性
中华文明的发展空间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地理环境与其他古代文明相对隔离,具有较强的内聚性。
百万年来,中华先民在此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在不断发展中,将隔绝的区域连成一体,将蛮荒之地开发成美丽家园,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也使这个空间成为展示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璀璨舞台。
在此过程中,“中国”概念开始形成。
如出土于陕西宝鸡的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型饰精美,作为国宝级文物,它反映了我国先民高超的青铜制造技术,但其价值更体现在尊内底部的铭文,其中“宅兹中国,自之乂民”一句,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中国”一词的文献记载。
中华先民自古就有对“中”的追求,夏禹时使用“中邦”表述,殷商时多见“中商”称谓。何尊铭文中出现“中国”,反映周王居天下之中而治的政治观念和理想,是中国早期国家观念形成的重要见证,对我们研究“中国”概念演变、考察中华文明主体性形成等具有重要价值。
中华文明特色体系的连续性
考古发现,我国在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各个文明发展阶段,都走在世界前列。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高度发达、极具生机的文明体系,并长期领先世界,为各国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理念、中国制度和中国发明。
政治上追求多元一体、天下为公,经济上注重富民厚生、义利兼顾,法律上强调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对外交往倡导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创设的郡县制度、科举制度、土地制度、监察制度以及四大发明、农业技术等,都对世界文明进步贡献巨大。尤其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气魄,无数变法变革图强运动的实践,使中华文明不仅延续至今,而且不断自我发展,反映了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超越时空的生命力。
中华文明不仅绵延不绝,而且不断自我发展,具有突出的文化主体性和旺盛生命力,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然走自己的路。
这条路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条路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高度总结概括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新时代,我们要更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伟大意义,坚定文化自信,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推动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下期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雷博带我们解读《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回应挑战》,敬请期待。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