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聋发聩的《黄河大合唱》、家喻户晓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在中国人的音乐基因里,“黄河”的浪涛翻滚不息。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两部“黄河”频频亮相各处舞台。当音符汇成的巨浪冲天而起,直击观众的绝不只是排山倒海般的滂湃音响,更源自经典在几十载绵延中被赋予的厚重意义。

李心草做客中国交响乐团艺术沙龙。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非摄

“黄河”如何在传承中不走样,并持续焕发生命力?5月8日,中国交响乐团荣誉首席指挥、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做客中国交响乐团艺术沙龙,接过了回答这个问题的话筒。这位极受乐迷喜爱的指挥家,音乐生涯与“黄河”紧密相连,沿着两部作品的线索,李心草把自己的故事和感悟真诚道来。

参演《黄河大合唱》超百场

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黄河大合唱》,表现形式丰富。“在这么多执棒过这部作品的中国指挥里,我可能是扮演角色最多的一个。”李心草说,演奏、合唱、指挥甚至朗诵,他都有体验。17岁时,他在昆明交响乐团实习,担任长笛演奏员,远道而来的指挥大师严良堃带着两部作品与乐团合作,其中一部就是《黄河大合唱》,那也是李心草正式接触的第一部中国作品。后来,他到北京求学,再遇严良堃。“严老师觉得,《黄河大合唱》一定要传下去。”李心草的认真和热爱,被一生指挥这部作品逾千场的严良堃看在眼里,他建议这个小伙子,如果真想深入研究《黄河大合唱》,所有的部分都要尝试一下,多去实践,于是,听话的李心草唱合唱、排合唱,磨练下来,受益终身。这些年里,从演奏员到合唱团员,再到登台指挥,李心草估算,自己参演《黄河大合唱》至少已超百场。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非摄

前段时间,李心草试着挑战了一下作品中《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朗诵部分,深感艰难:“先不说要做到声情并茂,光是在台上从头到尾一个字不错,就需要一颗非常强大的心脏。”《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已经写定,但朗诵者的情绪、语速常有变化,要做到严丝合缝,难上加难,“每次演完都是一身汗。”李心草因此非常敬佩朗诵这一段长达几十年的瞿弦和,老先生古稀之岁依旧从容脱稿,豪气干云,每每令听众激动不已。

《黄河》弹了55年仍在打磨

钢琴协奏曲《黄河》脱胎自《黄河大合唱》,自1970年首演以来备受欢迎。李心草同样多次诠释过这部作品,不久前,他带领全国11支音乐学院组成的联合乐团,与著名钢琴家殷承宗一起奏响《黄河》。耄耋高龄的殷承宗参与了当年《黄河》的创作,亦是把它带上舞台的首演者。李心草一直记得,早年间殷承宗亮相时总是昂首挺胸,但飞速流过的时间渐渐把他变得步履蹒跚。这两年,殷承宗腰不好,双手也有颤抖,在后台还推着助步器,但只要舞台的上场门打开,摘下腰托的他摸到琴键,《黄河》中的每一部分,他都能信手拈来。殷承宗曾说,这首作品既写了中国的过去,它饱含的精神也书写了现在和未来,“只要我还活着,能进一步就进一步,希望能把《黄河》打磨得更完美。”

殷承宗演奏钢琴协奏曲《黄河》。资料图,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非摄

“殷先生弹《黄河》已经弹了55年,直到上一场演出,他还在钻研音乐,和指挥进行讨论。”李心草说。这种精神也伴随着李心草对两部“黄河”的研读,从冼星海最初的构想,到今时今日的演变和演绎,他的亲身经历犹如一面镜子,倒映出中国音乐家传承经典的执着和严谨。

让经典的生命力永不衰竭

以《黄河大合唱》为例,李心草解析,“别看是一部人人皆知的经典,真正要从结构上把它完成好,难度仍然非常大,8个乐章既要可以单独拆开,又要能演成一部完整的作品。”斟酌气氛、节奏、分寸,对统揽全局的指挥来说非常重要。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非摄

朗朗上口、激昂顿挫的《保卫黄河》出现在第七乐章,“大合唱一结束,观众就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有时候会让你觉得好像整部作品已经结束了,所以,这要求我们一定把真正的高潮留到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否则作品的完整结构就塌下来了,但《保卫黄河》又不能唱得不饱满。”直到几年前,李心草才真正理解严良堃在节奏上的种种考量,“年轻的时候,我总觉得老人家是不是岁数大了,速度带不起来,因为大家往往需要用偏快的速度体现《保卫黄河》的气势,后来我才反应过来,严老师既要考虑结构,也要保证三部轮唱能清晰展开。”一段已如此深入人心的《保卫黄河》尚且大有门道可讲,足见对经典的挖掘和诠释是一门永不过时的功课。

“经典的意义在于,当它在任何一个时代唱响时,都有不衰竭的生命力。”李心草说。两部“黄河”从历史中走来,既带着民族的记忆,也有鼓舞当代人团结奋进的力量,“伟大的前辈艺术家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的财富,我们要传承好经典的历史价值,展现好它的当代价值,也要为后来人创造未来价值。”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高倩,方非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