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挑战中突破、在变革中坚守。“理响中国·读懂中华文明”系列理论视频正式上线。本期视频《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回应挑战》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雷博,带您解读中华文明面对自然与社会的重重挑战,如何以非凡的智慧与韧性,在传承中创新,在变革中生生不息。

本期嘉宾

雷博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出论述,其中“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被放在了首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

在长期的历史演化的过程中,中华文明能够以我为主,在受到冲击和发生变化时,始终保持鲜明的文化特性。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突出的连续性的重要关键,就在于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和深刻的自觉,不断回应挑战,突破自我。

从大禹治水的记忆,到愚公移山的传说,当外部挑战来临时,我们的先民想到的不是逃避,而是以智慧和勇气去面对。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用疏导而非堵塞的方式来治水。其实在《尚书》中,还记载了大禹更深刻的治理思想,就是通过“随山濬川,任土作贡”,把“水患”转变为“水道”,让此前相对封闭的各邦国、各地区联系起来,彼此发现对方的经济意义。本地的物产在本地或许没什么用,但是到了别的地方可能价值千金——巨大的需求和市场带来了治水的动力,也把中国各个区域深刻而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为后来华夏文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文明数千年演进的历史中,类似这样的挑战还有很多很多。有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文明的碰撞交融,有政治制度缺陷带来的各种危机甚至王朝倾覆。乱世分裂的时候,如何从泥潭中走出来,回归大一统与健康的政治秩序,这是巨大的挑战;而盛世繁荣的时候,同样要面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严峻考验。因此,以务实严谨的态度,面对问题、回应挑战,这是推动中华文明负重前行、绵延不绝的重要心灵力量。

除了上述这些外部的、具体的挑战,我认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国家,真正的、更深刻的挑战,不在外,而在我们的内心当中。人性中本有的自私与贪婪,人与人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的隔阂与猜忌,人类社会中长期形成的惯性积习,这都是更为复杂也更加棘手的问题。

在历史上,中华文明连续性曾经面对的最重大的一次挑战,是在春秋晚期,而当时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回应者就是孔子。孔子面对的是哪些挑战呢?

首先是礼崩乐坏、价值失序,周天子失去了政治权威,各诸侯国互相征伐、战乱不休,鲁国甚至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现象(就是卿大夫的家臣成了事实上的国家掌控者)。政治权威的衰落,带来的结果不仅仅是动荡,更是伦理的瓦解,弑君杀父、篡位夺权的现象越来越频繁,老百姓也在其中深感苦楚。

更可怕的是,在动荡变乱的背景下,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文献凋零,甚至可以说是文明断裂的危机。

孔子周游列国,到夏商两代后裔的杞国、宋国,却发现文献不足,很多上古三代的历史已经不可考了。从炎黄到尧舜,中华文明曾经有过的伟大创造与重要记忆,有可能要沦亡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孔子在其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存亡继绝的重要作用。

在孔子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鲜明而深刻的历史自觉与文明自觉——他清晰地意识到“斯文”就在这里,然而遗忘是人性的本能、毁坏是历史的常态,如果不去担当、不去作为,那这样的文化就会断绝而不为后世所知。反过来,如果勇敢地面对挑战,那么就有可能克服心灵世界中的各种困境与危机,让中华文明的航船穿越暴风险滩。孔子的这种精神,北宋思想家张载将其提炼为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后来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信念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与智者,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豪迈精神,推动我们这个古老的文明不断返本开新、涅槃重生。

今天,二十一世纪,不仅是中国,事实上,整个人类文明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战争危机、金融危机、生态危机以及心灵空虚的危机,萦绕在我们的周围。我们甚至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就在当下和不远的将来,有很多艰险磨难需要我们去克服、去战斗。像大禹面对的滔天洪水,也像孔子所面对的时代逆流。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革命与自我革命,本身就是在回应中华文明同时也是人类文明中的各种挑战,是对历史上、现实中形成的矛盾、问题,所进行的理论思辨与实践回应。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下期将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奎带我们解读《中华文明的革故鼎新》,敬请期待。

供稿:网络宣传处

审核:刘一琳

责任编辑:苏文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