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由京津冀三地贸促机构联合主办,北京市建筑业联合会、天津市建筑业协会、河北省建筑业协会、北京国际商会建筑业专业委员会联合承办的2025京津冀贸易投资促进协同发展系列活动之建筑科技创新发展应用交流会在中国职工之家举行。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北京市分会二级巡视员詹文清;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科技与信息化处处长李珂;北京市建筑业联合会会长郝小兵、副会长兼秘书长冯义、副会长王翀;天津市建筑业协会会长黑金山,党总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微;河北省建筑业协会会长梁军、副会长任国民以及京津冀三地行业协会、相关部门负责人、企业代表 200 余人现场参会,千余人次观看线上直播。会议由王翀主持。

詹文清在致辞时指出,科博会历经27年发展,已成为展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成果、深化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他提出,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需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绿色低碳和智能化发展,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全球绿色低碳和数字经济趋势下,科技推动建筑业升级对行业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他希望,交流会作为2025年科博会——“京津冀贸易投资促进协同发展系列活动”的五场活动之一,企业及专家聚焦BIM、智能建造等技术融合,分享前沿成果、探索转型路径,共同培育区域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李珂在致辞中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重大国家战略,三地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同创新提升了区域的整体竞争力,为全国建筑业转型升级树立了标杆。她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成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深化京津冀建筑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一是强化创新引领,打造建筑科技创新高地;二是深化标准的协同,促进建筑产业协同发展;三是加强产业协助,构建建筑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四是要加强政策协同,加大对建筑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冯义在辞中表示,2025年是深化改革、布局“十五五”的关键节点,建筑业需以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加速京津冀协同发展。他提到,三地建筑业总产值已突破6万亿元,其中北京贡献2.3万亿元,城市副中心等标杆工程引领行业升级。当前BIM技术普及率达90%,装配式建筑占比超45%,AI巡检、建筑机器人等智能建造技术全面应用,智慧工地覆盖率突破85%。在“双碳”目标下,北京正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计划2027年建成一批绿色低碳示范项目。依托《京津冀建筑产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三地已消除政策壁垒50余项,形成“设计在京、制造在津冀”产业链布局,并联合承接“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提升“中国建造”国际影响力。冯义强调,联合会将深化三地资质互认、人才共享等机制,聚焦智能建造、绿色低碳等新赛道,构建“六新”产业生态,推动建筑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第二个十年注入强劲动能。

在主题演讲环节,五位来自京津冀地区的行业专家带来了精彩纷呈的分享内容:国家卓越工程师、北京学者、北京城建集团总工程师李久林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科技驱动引领绿色低碳经济新浪潮》为题,结合企业实践,阐述了科技驱动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提出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建筑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为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郭海山围绕《施工全过程智能监管体系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与展望》,介绍了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工程全流程精益管理的前沿技术与实践经验;天津天一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陈杰分享《天津建筑行业科技创新实践》,用生动案例展示了技术创新在天津建筑行业的落地成果;中土国际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腾野带来《河北省绿色建造赋能低碳转型的实践与创新》,深入剖析了河北省在绿色建造与低碳转型方面的探索路径,展现了独具特色的绿色建造河北模式;北京住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朱晓伟以《“一带一路”境外工程绿色智慧建造驱动创新实践及管理探索》为题,从全球化视野出发,分享海外工程创新实践经验,为京津冀企业 “走出去” 提供了宝贵借鉴。

交流会以“创新驱动 科技协同”为主题,涵盖绿色低碳、智能监管、区域实践、全球探索等多个重要维度,为京津冀建筑领域搭建起高端对话平台,切实推动绿色低碳技术与智能建造深度融合,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全新动能。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