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理响中国·读懂中华文明”系列理论视频正式上线。本期视频《怎样理解中国人对“统一”的向往?》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孟尧,带您探索统一性如何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文化本能之中,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强大纽带。

本期嘉宾

孟尧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统一”在中国人心中是一个神圣的词汇。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将“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作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深入中国人的骨髓,积淀为代代相传的文化本能。谈及统一便深感认同,听闻分裂就心生反感,是我们每个普通中国人都曾有过的亲身体会。

“统一”与中华文明同生共长。在上古时期,中国大地上的古人类群体在长期的交融发展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明演进格局。夏商周三代,民族和文化交流融合的水平不断提升,逐步形成了华夏这一民族共同体和成熟的礼乐文明核心。秦始皇横扫六合,结束了东周以来持续五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构建,以使天下“定于一”的历史自觉废分封、行郡县,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树立了“大一统”的光辉典范。

政治上的统一促进了人口、资源、文化的交往,进一步深化了认同统一、渴望统一的共识。中国历代王朝皆以结束分裂为“应天顺人”、实现“天下太平”的条件,设立各种制度政策维护统一局面。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崇尚一统、形塑一统。《尚书》传说尧、舜、禹,即称其德行“光被四表”,能“协和万邦”,使“万邦黎献,共惟帝臣”“蛮夷率服”。《论语》述及圣王相传之道,也屡称“四海”“万方”,强调圣人之德统摄“天下”的普遍性。《史记》的历史书写则将汉代大一统王朝的疆域空间和周边族群纳入了以黄帝为始祖的华夏共同体之中。中国史学高度重视的“正统论”,也将实现和巩固统一看作王朝膺受天命、获得统治合法性的关键依据。即便分裂时期的各少数民族政权,也渴望“包举六合,混同文轨”“使天下一统”,自发学习适应中华文化,争取入主中原、实现统一,促进了民族和文化的融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各民族不断交流,文化不断凝聚,发展为自在的共同体,形成了理应统一、必须统一的深层意识,在华夏大地上上演着分久必合、多元一体的统一故事。

在我们对大一统国家的执着向往背后,是中国人质朴而崇高的精神追求。中国人相信,世界上存在着无可置疑的普遍真理,“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只要努力认识和践行这一真理,便可达成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和谐,实现人生的意义和历史的目的。在观念和实践趋于多元的年代,人们仍普遍认为知识、立场、观点的分歧是源于“蔽于一曲”“闇于大理”,并从各自角度出发,竭力改变“道术将为天下裂”的局面,努力恢复“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的整全之“道”。中国人相信,人类具有天所赋予、不限于特定族群或文化的道德本能,“天命之谓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只要摒除私欲己意,恢复赤诚本心,便能“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超越形气的外在差异,达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的和谐境地。中国人相信,“道”切中人类的普遍良知、合乎天地的自然原理,遵循“道”的政教实践可以使“天下之民归心”,“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实现超乎中国及世界的太平之世。

近代以来,面对“国家蒙辱 人民蒙难 文明蒙尘”的劫难,急于救亡图存的中国人并未将眼光局限于一国的兴衰,而是心怀“全球大一统”的大同目标,始终在人类的共同命运和共同价值中安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突出的统一性形塑了牢固凝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缔造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也为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自觉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奠定了基础。

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心怀对统一的向往、肩负对统一的责任,以统一的中国探寻人类和平团结的真理之路,以五千年的古老智慧为现代世界贡献新的文明力量。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下期将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四研究部研究员李百玲带我们解读《中华文明统一性的文化基因》,敬请期待。

供稿:网络宣传处

审核:刘一琳

责任编辑:苏文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